對高職高專生《中藥學》學習方法探討
呂桂蘭
【摘要】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學習《方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和臨床各科專業課程的基礎學科。是一門連接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的橋梁課,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就二十多年的教學體會,針對高職高專生年齡、知識結構、理解力、及學習時間等特點,探討高職高專生《中藥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 高職高專生; 中藥學; 學習方法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學習《方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和臨床各科專業課程的基礎學科,是一門連接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的橋梁課,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校的中醫藥高職高專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學好《中藥學》至關重要。中藥藥味數量繁多,內容涉及面廣,學生頗感單調乏味難記。為了有助于學生學習《中藥學》這門課程,現就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體會,針對高職高專生年齡、知識結構、理解力、及學習時間等特點,探討一下高職高專生《中藥學》的學習方法。
1 對比分析法
通過對比,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記憶,更好地掌握藥物功效應用。《中藥學》各論中,首先要對同一章節功效應用相似的藥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如第一章解表藥第一節發散風寒藥的麻黃與桂枝,二藥均能發汗解表,治療風寒表實證相須配用,但麻黃發汗力強,只能用于風寒表實證,桂枝發汗力弱,風寒表實證、風寒表虛證均可用。麻黃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又能溫經通脈,通陽化氣。依此類推,同一章節功效相似常作對比的藥物還有: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金銀花與連翹,大青葉與板藍根,牡丹皮與赤芍,大黃與芒硝,藿香與佩蘭,砂仁與白豆蔻,茯苓與豬苓,附子、肉桂、干姜,山楂、神曲、麥芽,大薊與小薊,乳香與沒藥,桃仁與紅花,莪術與三棱,半夏與天南星,川貝母與浙貝母,紫菀與款冬花,全蝎與蜈蚣,天麻與鉤藤,酸棗仁與遠志,人參與黨參,麥冬與天冬,龜甲與鱉甲等。其次,對不同章節但藥名相似,功效應用方面有某種共性的或功用完全不同的藥物,也要進行對比,以免混淆。如羌活與獨活,蒼術與白術,石決明與決明子,吳茱萸與山茱萸,附子與白附子等。再次,對同一藥源,因入藥部位不同,或采集時間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異同亦可進行對比,以利于臨床正確選擇用藥。如麻黃與麻黃根,麻黃入藥部位為草質莖,為發汗解表的要藥;麻黃根入藥部位為根及根莖,為固表止汗的要藥。如陳皮與青皮,陳皮為橘的成熟果皮,藥性緩和,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善理脾、肺氣,為治脾胃氣滯、痰濕壅滯證的常用藥;青皮為橘的未成熟果皮,藥性峻烈,能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善疏肝、膽氣,用于肝氣郁結重證,食積氣滯重證。如生地黃與熟地黃,生地黃性味甘、苦,寒,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酒燉或酒蒸后為熟地黃,性味甘,微溫,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其他如桂枝與肉桂,桑葉、桑枝、桑椹、桑白皮,枸杞子與地骨皮,天花粉與瓜蔞,檳榔與大腹皮為入藥部分不同;枳實與枳殼為采集時間不同;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為炮制方法不同。
2 綜合歸納法
此法適于中藥功效應用和用法等內容的學習,便于知識積累,使其條理系統。學生可在筆記本上單列幾頁,邊學邊歸納。學完一章藥物后,將具有同一功效、應用的藥物都歸納到一起,在此基礎上再分析它們各自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如理氣藥,能理脾胃氣,用于脾胃氣滯證的藥有:陳皮、枳實、木香等;能疏肝理氣,用于肝郁氣滯證的藥有:香附、青皮、川楝子等。亦可打破章節范圍,對全書藥物進行如此綜合歸納。例如紫蘇、黃芩、桑寄生、杜仲、續斷、白術等均能安胎。紫蘇行氣以安胎;黃芩清熱以安胎;桑寄生、杜仲、續斷補肝腎以安胎;白術補氣以安胎。朱砂、酸棗仁、遠志、茯苓均可治心悸失眠;但朱砂善治心火亢盛所致的心悸失眠;酸棗仁善治心肝血虛所致的心悸失眠,遠志善治心腎不交所致的心悸失眠,茯苓善治心脾不足的所致的心悸失眠。歸納有透疹功效的藥: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葛根、升麻、紫草;有明目功效的藥:蟬蛻、桑葉、菊花、木賊、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石決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菟絲子、沙苑子、枸杞子、女貞子;有止嘔功效的藥:生姜、黃連、竹茹、藿香、半夏等;有潤腸功效的藥:杏仁、桃仁、火麻仁、瓜蔞仁、當歸、何首烏、肉蓯蓉、蘇子等。有利咽功效的藥有:薄荷、牛蒡子、山豆根、射干等;另外,用法中,先煎的藥,后下的藥,包煎的藥等均可加以歸納以系統掌握。
3 歌訣記憶法
《中藥學》教材與《方劑學》不同,書中并無現成歌訣。而歌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熟記,長期不忘,如“十八反”“十九畏”的歌訣記憶。在學習《中藥學》的參考書中,《中藥四百味》是一本較佳的中藥歌訣書籍,書中的歌訣對中藥性味、功效概括較全面精確,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學生也可針對藥物的功效、應用、用量、使用注意等內容,自編一些通俗易記的歌訣。如地榆外敷是治療燒燙傷的要藥,但不宜大面積使用,易致中毒性肝炎。可記為“藥中有地榆,不怕燙傷皮,外敷療效好,不宜大面積。”威靈仙治療魚刺骨頭鯁喉,療效獨特,對魚骨刺有軟化作用。可記為“服了威靈仙,魚骨就變軟。”朱砂功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可簡記為“朱砂安神治心火盛,清熱解毒消瘡腫,不入煎劑忌火煅,用量零點一至半。”木通、穿山甲、王不留行是常用的下乳藥,可趣記為“木通、山甲、王不留,婦女服后乳暢流。”還有“知母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識得千里光,全家能治瘡。”“家有半邊蓮,夜里伴蛇眠。屋有七葉一枝花,毒蛇饒著不進家”。“血虛夜不眠,米粥煨龍眼。”“不怕全身痛的兇,吃了延胡就可停。”“若要皮膚好,煮粥加紅棗”等等。
4 顧名思義法
通過中藥名,可聯想到其功效。有些中藥是因功效而得名,或功效與藥名有一定關系。如因功效而得名的“防風”,善防御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常挾寒濕熱等邪侵襲人體,而致風寒表證、風熱表證、風濕表證、風疹瘙癢、風寒濕痹證等,外風自傷口侵入引動內風可致破傷風痙攣抽搐等,防風微溫不燥,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故可治療上述病證。再如滋補延年良藥“何首烏”,能補精血,烏須發,治療精血虧虛,須發早白等。婦科常用藥“益母草”,善活血調經,治療婦科血淤經產諸證。“決明子”“石決明”為明目之佳品,虛實目疾均可用。“骨碎補”能活血續傷,為骨傷科之要藥,治骨折筋傷,內服外用均有效。“續斷”亦能療傷續折,治跌打損傷骨折等。“藤”類藥多有通經絡作用。如忍冬藤、絡石藤、海風藤、夜交藤、雞血藤等。還有“澤瀉”能瀉利水濕。“千年健”能祛風延年。“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有補氣生津之功效,用于補益兒童氣虛津虧療效較佳等。
5 直觀實物標本
中藥實物標本,適時應用,聲形并俱,可加深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在《中藥學》的學習中,直觀實物標本是不容忽視的。如條件允許,教師講授《中藥學》這門課程,無論什么專業,均應攜帶展示實物和飲片標本,加強直觀教學。除了中藥有關專業學生學習《藥用植物學》安排野外見習采藥認藥,其他專業學生學習中藥學應充分利用實驗課或課外時間,在中藥標本館、藥用植物園等仔細觀察辨認,對常用的中藥形態和飲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6 聯系臨床藥研
學習《中藥學》還應聯系中藥的臨床實際應用和現代藥理研究,同時關注中藥發展新動態。對在校生來說,教師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向學生介紹治驗案例,有助于理解較為抽象的藥物應用。學生自身也應涉獵一些專業期刊書籍,如核心期刊《中醫雜志》常有中藥臨床應用的專題筆談,內容豐富生動。《中醫藥信息》《時珍國醫國藥》等雜志常刊登中藥臨床應用的綜述。《中國中醫藥報》中藥臨床應用、科研發展等報道及時而豐富。若能上網在網上查閱中藥應用方面信息資料則更為迅速方便。中藥現代藥理研究,對學生理解中藥的功效、應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亦有裨益。如人參與黨參均有補氣作用,在一般補氣方劑中常以黨參代替人參,但在急救氣虛欲脫危重證時,為什么只能用人參而不用黨參呢?若結合現代藥理就很好理解。因黨參雖能補氣,同時又能擴張血管和抑制腎上腺而有降壓作用,人參不僅大補元氣,同時又能收縮末梢血管,保持正常血壓。另外,學生亦應關注中藥發展新動態。中藥在不斷發展,總數已達12 800余種,但同時也在淘汰。如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因含馬兜鈴酸,對腎臟損害較大,易致腎功能衰竭,已明文規定不再入藥,2005年版的《中國藥典》未再收載。2005年版的《中國藥典》中藥的用量亦有新的標準。
總之,對在校高職高專生來說,掌握《中藥學》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既可強化記憶,又可加深理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