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介入診療有關心理問題及其護理對策
董來賓
【摘要】目的:探討腦血管病介入診療相關心理問題及其護理方法。方法:對60例腦血管病介入診療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干預。觀察比較干預前后恐懼情緒變化。結果:干預后患者恐懼發生率及程度與干預前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可減低患
者恐懼情緒,使腦血管病介入診療順利進行。
【關鍵詞】腦血管病心理護理診療
腦血管病是目前臨床的常見病,其臨床表現為發病急、病情惡化嚴重、患者身體內神經組織異常。目前,越來越多的醫院采用診療法治療腦血管病,但患者神經功能容易受到損害,往往患者的心理上或多或少的發生變化,在進行治療時很多患者會有心理問題產生,我們應當對這些心理異常反應加以重視,否則會導致病情經常反復,加重病情。所以,在腦血管患者進行診療過程中,適當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及時了解患者的真實心理想法,并根據患者的心理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科在2009年~2010年期間,共收治腦血管病患者60例,都經過CT和臨床確診。患者年齡均大于40歲,病程大于2周,60例患者中,沒有明顯的失認、失語等表現不能進行常規檢查、精神上均無障礙,沒有病情嚴重到不能進行常規檢查的患者。
1.2常見心理問題及原因
1.2.1恐懼:患者由于對介入診療的過程了解不夠,對相關知識了解不深,過多的擔心實施手術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疼痛,從而帶來了重重顧慮,擔心并發癥的產生,所以,患者往往食欲不振,精神高度緊張,睡眠不好,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治療。
1.2.2焦慮:由于介入診療的特殊性,患者治療中所選用的材料全都是依靠進口,費用較為昂貴,這就為患者及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另外,由于患者對手術的不了解,缺乏信心,在治療前,情緒不穩定,甚至懷疑醫生的治療水平,導致自身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尿頻,呼吸加快等一系列焦慮情緒的產生;患者在手術治療后,長時間臥床不起,四肢不能活動,產生腰酸背痛等臨床表現,更加促進了患者的焦慮情緒。
1.2.3抑郁:一部分腦血管患者,疾病纏身,身體活動不便,產生了懷疑藥效,甚至越發擔心會產生突發性心腦梗死,所以,患者將疾病治愈完全寄托到手術治療上,但治療后的療效往往并不能夠使患者滿意,使患者情緒極為低落,不利于患者的恢復。
1.3心理護理
1.3.1使患者與醫護人員關系融洽 通常來說,患者剛剛進入醫院,對周圍人與環境不是十分熟悉,患者容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多多關系患者,幫助他們盡快的熟悉環境及周圍的人員,使他們減少對新環境的孤獨感,讓他們感覺到醫護人員的關系,使得他們完全信任醫護人員,從而是醫護人員的關系變得融洽。
1.3.2增強患者認知 醫護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認真講解病癥的治療方法、原理及治療過程中的相關事項,為患者說明介入診療的優點,以影像的方式為患者及家屬,講述治療過程,從根本上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達到積極治療的目的。
1.3.3行為干預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使患者放松,盡可能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談一些輕松的、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將患者注意力轉移,可適當播放柔美音樂,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防止焦躁,緊張發生。
1.3.4情緒干預向患者講解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危害性,以真誠的態度與患者深入交談,運用溝通技巧引導其說出內心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通過介紹手術成功病例進行現身說教,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與毅力; 1.3.5解除心理負擔:實施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心理護理,告知介入相關費用,主動說明介入診療的目的和意義,說明一次性介入治療費用雖高,但患者康復后治療費用支出將比術前減少,使患者和家屬認識介入診療的重要性,并取得配合。對尿失禁、血壓升高、心率呼吸改變者,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術前有計劃地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放松療法,練習床上排便以減少術后尿潴留。并請介入治療恢復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2結果
2.1評定標準在入院前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24小時,手術后再次進行心理護理30分鐘,隨后對患者進行恐懼方面的情緒評定:1級表現為沒有恐懼心理或僅僅有較輕的心理不適感,患者有輕度恐懼,并不回避。2級表現為患者有恐懼心理并產生回避心理。3級表現為恐懼感異常強烈,需為患者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才能將患者情緒保持穩定。
2.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2.3結果入院24h(心理護理干預前),有10人恐懼情緒為Ⅰ級,18人恐懼情緒為Ⅱ級。12人恐懼情緒為Ⅲ級。術前0.5h(心理護理干預后)有22人恐懼情緒為Ⅰ級,13人恐懼情緒為Ⅱ級。5人恐懼情緒為Ⅲ級。兩組數據比較P<0.05。
3體會
針對腦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療,通常患者容易產生頭昏及心血管、如頭痛、消化呼吸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異常尤為突出。此外,疾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患者的自理能力、患者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患者自身擔心日后的生活,這一系列問題導致患者自身情緒的變化,這就需要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本研究證明介入診療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定位準確性、并發癥低等特點,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介入診療患者的心理問題存在個體差異,并且與個人經歷、對疾病的認識、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對手術的了解程度、手術實施情況有關,護理人員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并給予個體化的、有針對性的全程心理護理,使患者順利接受診療,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
[1] 唐紅宇,遲路湘.中國中西部腦血管病介入診療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7,(06)[2] 李翠華.腦血管病介入診療相關心理問題及其護理對策[J].河北醫學,2007,(02)
[3] 李秋芳,路麗娜,薛淑好,楊霄鵬.腦血管病住院病人心理反應相關因素的調查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01)
[4] 逄錦波.腦血管病患者常見安全隱患及護理對策[J].青島醫藥衛生,2011,(03)
[5] 張保麗,張付芝.青年人腦血管意外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