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癥患者心理特點淺析及護理干預
李娜
【摘要】隨著醫學、護理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重癥患者被收治于重癥監護室。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疾病的原因、治療以及恢復的全過程,往往過多重視軀體因素和病理因素的致病作用,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影響,尤其對于ICU病房的清醒患者,特殊的病區環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報道稱ICU患者的心理障礙發生率為14%~72%,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不僅要做好病情監護、基礎護理,還要積極地做好心理護理,以減輕患者的心理障礙,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來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來配合醫生的治療。筆者對ICU重癥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原因及護理干預的措施進行綜述。
【關鍵詞】ICU 護理 心理支持
1 ICU患者的心理問題
1.1 極度緊張、恐懼和焦慮 緊張、焦慮和恐懼是ICU患者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情緒反應,疾病的突然變化、環境的改變以及周圍其他患者的死亡等都會讓患者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加之ICU病房不允許家屬陪同,讓患者在陌生的環境中不由得會覺得恐懼。
1.2 孤獨感和憂郁 患者更換到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與外界隔離,家屬不能陪同,醫務人員與之交流甚少,加之病房中各種監護儀器、呼吸機發出的聲音干擾,讓患者觸景生情,產生孤獨感和憂郁的心理。
1.3 ICU綜合癥 ICU綜合癥指患者在ICU監護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具其他表現的一組綜合癥。患者臨床表現呈多樣性,程度輕重不一,主要是以精神障礙為主,兼有其他伴隨癥狀,包括譫妄狀態、思維障礙、情感障礙、頭痛失眠等。
1.4 無效性否認 無效性否認是個體有意或無意的采取了一些無效的否認行為,試圖緩解因健康問題而產生的恐懼和焦慮,主要表現為對疾病的否認和對環境的抗拒,認為自己的病情很輕,不需要各種監護,要求盡快的出院等。
1.5 自我形象紊亂 是指患者對身體外觀、結構、功能改變在感受、認知、信念、價值觀等方面出現的健康問題,如創傷后的患者截肢后覺得自己身體殘缺,對未來感到茫然,感到痛苦。
1.6 睡眠形態紊亂 睡眠形態紊亂是睡眠的生理機制發生病理變化所致的入睡困難、易醒、多夢、失眠等不同程度的睡眠質和量受損,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困擾,多與患者本身疾病、環境因素、藥物影響有關。
1.7 對呼吸機和ICU病房的依賴 對ICU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習慣了被動通氣,一旦脫離呼吸機,就感覺自己無法呼吸,由于ICU病房和普通病房人員配置和技術上的不同,患者在轉往普通病房時擔心自己會疾病復發,因此常會表現出幼稚的兒童行為不愿離開ICU病房,希望得到全面的照顧。
2 導致ICU患者各種心理問題的原因
2.1 疾病的相關因素 很多疾病不僅會在軀體功能方面對患者造成影響,還會對患者精神方面造成影響。如呼吸衰竭的患者,由于肺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導致氣體交換受損,出現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休克患者因有效循環血量驟減,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不足導致腦缺血缺氧,這些疾病不僅能導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譫妄,還會使患者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恐懼等一系列負性情緒。
2.2 患者的認知因素 由于疾病的突然變化,導致患者身體功能受損或受限,加之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不夠,認為病情的變化會導致自己的死亡,從而產生不安和恐懼的心理。對疾病的經歷和認識水平,也會使得病情同樣嚴重的不同的患者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和后果。
2.3 環境的影響 ICU病房的結構,人員配置和儀器都不用同于普通病房,初入ICU的患者,家屬不能陪在身邊,在日常工作中,醫務人員會將更多的精力用在對患者病情的治療和監護上,而忽略與患者的交流,加之ICU病房一般要求24小時照明,各種燈光和各種儀器警報聲的影響,造成了患者聽覺上和視覺上的負擔,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情緒和失眠等。
2.4 治療因素 由于疾病的原因,往往會給予患者使用一定的鎮靜藥物,如力月西等,這些藥物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對藥物的依賴,影響患者的睡眠狀態。在治療過程中,各種直接介入患者生命器官的管路,如各種引流管、氣管內插管、深靜脈導管等,都會給患者造成心理困擾,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和自我形象的紊亂。另外,由于醫務人員的問詢和記錄,會涉及一些患者平時不對人言的隱私,使患者產生焦慮不安,恐怕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3 護理干預措施
3.1 穩定患者的情緒 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應冷靜、沉著、嚴肅,不在患者面前討論病情,面對患者的詢問,不要回答“我不知道”或者“你不用知道”等,對突發的病情,不要慌亂,避免加重患者的恐懼情緒。由于疾病的變化對身體功能造成的影響和對疾病預后的不可預知性,會導致患者心理失衡,我們要對此進行有效合理的心理疏導,不要強迫患者對情緒控制,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安穩和疏導。對病情穩重的患者,不要和患者討論有關病情,同時要告訴患者家屬注意對患者進行保密,做好保護性醫療工作。
3.2 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 ICU患者往往會因為身體原因和環境影響產生自卑心理,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通過語言動作的表達和情緒的感染,使患者心態趨于平和,同時要將關于患者的積極地信息反饋給患者,比如一些化驗指標的好轉,生命體征趨于正常等,來增加患者配合治療的信心。ICU病房不允許家屬陪住,可以適當的放開探視制度,動員患者的家屬和朋友等加強對患者的鼓勵和支持,使患者感受溫暖。
3.3 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 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容易讓患者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情緒,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在對患者進行監護和治療的同時,要向患者講解相關的醫學知識,讓患者加深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知曉最新的醫學水平的發展,幫助患者客觀的看待自身的病情,來幫助患者自然解壓。
3.4 創造良好的環境 陌生的環境容易讓患者產生不安和孤獨感,在日常工作中,醫護人員要盡量減少噪聲,言語要溫和,不要大聲喧嘩,ICU病房的各種儀器和呼吸機會有各種報警音產生,在增加患者不安感的同時還影響患者的睡眠,所以,在臨床工作中,要把各種儀器的報警音量調至合適的水平,在報警音響起時要第一時間消除報警原因,同時要向患者解釋各種儀器的功能,緩解患者的不安情緒。
3.5 消除依賴心理 對使用呼吸機有依賴的患者,要向患者講解使用呼吸機的原因和現在撤掉呼吸機的原因,讓患者能了解自己的病情已經恢復到不用呼吸機的情況,同時告訴他呼吸機會放在床邊,如有不適可是隨時戴上,以緩解起緊張心理。對于要轉出ICU的患者,要做好解釋工作,同時說明他的病情已經大有好轉,到普通病房后繼續進行后續的治療,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自身抗病能力。
4 小結
ICU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清醒,多數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抑郁、依賴等不良心理反應。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耐心解釋,以增加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給予安慰,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同時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對患者的康復可起到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馬敏.ICU環境對患者身心影響的研究及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306.
[2]杜鵬,姚梅芳.ICU綜合癥的預防與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1):27-29.
[3]溫新顏,廖莉茹.創傷性截癱患者的心理反應和護理[J].現代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2):262.
[4]王志紅,周蘭姝.危重癥護理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66.
[5]劉容.ICU護士與呼吸機依賴病人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