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多媒體教學在《心理與精神護理》課程教學中的優勢與應用
程東陽 曾艷 劉春燕
摘要: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它對提高教學效果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心理與精神護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其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優勢主要是直觀性和圖文聲像并茂。多媒體課件的功能及應用主要體現在課堂演示、實踐操作、協作學習環境設計、信息資源獲取等方面。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心理與精神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具有其他媒體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特性與功能,對提高教學效果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它對教育、教學的過程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在心理與精神護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其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基本宗旨
1.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中心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1]。因此,多媒體教學的設計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在心理與精神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上,我們首先從思想上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及信息的提供者。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在多媒體教學設計中更多地設計了一些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以及專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課件,以利于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2.內容明確,目標清楚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學內容是用多媒體信息來表示的,有時也容易出現曲解教學內容的問題。而且由于各種媒體較強的吸引力,設計不當十分可能對學生造成不正確的引導而無法達成教學目標,必須加以重視。為此,在選擇和使用各種媒體信息時,都必須明確它們是為了表現哪一個知識的內容、為達到哪一層內次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
如我們在講授應激的生理反應這一內容時,應激的生理反應主要涉及三大系統,即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和免疫系統,這三大系統的反應涉及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等方面,內容繁雜,涉及面廣,如果多媒體利用不當,會給學生在知識上造成混亂。為此,我們根據本內容的教學目標層次,設計了三大系統的反應結構圖,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該圖簡單明了、層次清晰,使學生一目了然,再通過教師的講授,使學生很容易掌握了該教學內容。
二、多媒體教學的主要優勢
1.直觀性
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如學生在學習知覺的選擇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并不是先給學生講什么是知覺的選擇性,而是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出“雙面人像圖”和“老婦少女圖”,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圖型的觀察和思考,從而理解和掌握了知覺具有選擇性這一特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圖文聲像并茂
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像并茂,能夠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如我們在講授精神障礙常見癥狀這一章的內容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的音像資料,使學生們掌握了常見精神障礙的表現、特點。由于課件圖文聲像并茂,學生們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非常感興趣,注意力集中,情緒飽滿,通過多媒體形式的教學,學生們基本掌握了本次課程的內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功能及應用
在心理與精神護理課程的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它們各自都有其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1.課堂演示
這類多媒體課件主要用于課堂演示教學,其功能主要是針對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為教師進行課堂講解而設計的。一方面它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性能配合和支持教師的講解;另一方面它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提示,向學生展示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能按教學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現。 如教師在講授認知評價過程及其在心理應激過程中的作用的內容時,就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直觀性能,向學生展示了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通過多媒體展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該部分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實踐操作
這類課件主要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來強化和掌握某些教學內容。在設計時要保證這類課件的練習具有一定比例的知識點覆蓋面,以便全面地訓練和考核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如在心理測驗內容的學習中,利用一些心理測驗軟件,讓學生在計算機上對自己進行某些項目的心理測驗,如氣質問卷調查、艾森克人格問卷(EPQ)、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通過這些實踐操作,學生掌握了這些心理測驗的主要內容和知識要點,學會了這些量表使用、評分及結果的判定。
3.設計協作學習環境
協作學習即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等,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協作學習過程可以由多媒體課件來組織和引導,討論的問題也可以由多媒體課件提出。如我們在講授精神分析法的理論基礎中的潛意識論、人格結構論、人格發展論的內容時[2],在教師講授后,播放一段影像案例,教師針對影像案例中的內容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討論、回答。這比由教師講一個案例再提出問題效果要好得多。
4.信息資源獲取
資源是指確定學習某一主題時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料在學習這一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心理與精神護理課程的多媒體教學中,除上述多媒體課件形式外,為了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心理學知識和信息,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應知道如何利用多媒體系統,從何處獲取有關信息資源。
目前,發達的互聯網系統是獲得信息資源的一個主要途徑,網上的心理學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如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www.psych.ac.cn)、華夏心理網(www.psychcn.com)等[3],都是很好的心理學網站。通過多媒體系統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如何從互聯網上獲得有關心理學的一些知識、案例等,并完成一些研究性學習的任務。
四、多媒體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其獨特性、先進性、高效性的特點,但我們在本課程的教學中也體會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所以在多媒教學設計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分析這部分內容是否適宜于多媒體教學、能否取得比一般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好的教學效果,而不是僅僅為了時髦,不分青紅皂白一概而論。只有將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引入到新課,從概念到規律,從舉例到課練,利用多媒體均投影在屏幕上,學生看得多、聽得多,思考就少,只強調過多的外部刺激,沒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維空間,也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多媒體教學應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教師應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另外,還有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過于追求“系統性”,集板書、過程、練習為一體,形式單一。這樣起不到促進教學效果的目的,也就違背了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初衷了。
總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雖然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給予了我們廣大教育者一個極大的幫助,我們仍然不能丟棄傳統教學中的一些精華,應將二者相互融合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以及應用需要我們時刻拿出更優化的策略,以便于最大程度地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
[1]任煥妮《淺談構建主義理論與多媒體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8。
[2]李麗華《心理與精神護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
[3]吳興民《心理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華夏心理》,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