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鼻內窺鏡聯合支撐喉鏡聲帶息肉切除的圍手術期護理
胡彩花
【關鍵詞】鼻內窺鏡 聲帶息肉 圍手術期護理
聲帶息肉多見于聲帶邊緣前中1、3交界處,主要由于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引起。手術治療是唯一的有效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2010年12月在鼻內窺鏡聯合支撐鏡下行顯微鏡聲帶息肉切除術共58例,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細心的術后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28例,女30例,年齡16-65(平均35)歲,病程5個月~10年。單側36例,雙側22例。患者均以聲音嘶啞、發聲困難及喉部不適感為主訴,部分患者聲帶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癥。1例因聲帶息肉巨大,阻塞聲門而出現Ⅰ度呼吸困難。
1.2手術方法 在全麻插管麻醉下進行,術前8h禁食,術前0.5h給予魯米那及阿托品肌內注射鎮靜并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靜脈給予麻醉藥及肌肉松弛劑,面罩給氧后,用細麻醉管經鼻或口腔內插管接麻醉機,心電監護,人工控制呼吸。麻醉成功后,擺好頭位,用支撐喉鏡暴露聲門并固定,術者左右持4mm、0°或30°鼻內鏡經支撐喉鏡中進入喉腔,在電視顯像系統下觀察病變情況包括位置、大小、根基等,清晰分辨病變組織。右手持喉顯微手術刀于病灶與正常組織交界處切開黏膜,然后用息肉鉗分次切除息肉組織,避免過度損傷正常聲帶黏膜上皮。修整聲帶邊緣,使之光滑平整。術中可用喉鉗夾持醮有腎上腺素的小棉球擦拭止血,注意夾緊喉鉗。若病變為雙側,應待一側完全修整平整后再行另側手術。將切除的組織收集送病理檢查。
2 結果
全組術后病理報告均為聲帶息肉,全組術后隨訪6個月~2年,平均1.5年。患者均無復發,無聲帶嘶啞、聲帶損傷、牙齒松動及舌神經受損等并發癥出現。
3 護理方法
3.1術前護理
3.1.1術前準備 術前1周囑患者進行嗓音休息,戒煙戒酒,禁食辛辣食物。術前3d用復方硼酸溶液或氯化鈉鹽水漱口,術前1d用麻黃素滴鼻。檢查患者有無松動的牙齒,以防術中脫落導致窒息。術前禁食8h,禁水6h,術前30min按醫囑肌注阿托品。
3.1.2器械準備 備環氧乙烷滅菌的鼻內窺鏡、支撐喉鏡、聲帶息肉顯微器械,導光束和冷光源。
3.2術中護理 用0.9cm×19cm Y型靜脈留置針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麻醉成功后協助醫生擺好體位,肩部墊高5~10cm,頸下墊小棉墊。用2塊氯化鈉鹽水棉片覆蓋在患者雙眼上并用膠布固定。用無菌鹽水紗布保護牙床。備60~70℃熱鹽水清洗鼻內窺鏡鏡頭,保持術者視野清晰。術中應注意保護鼻內窺鏡及顯微器械,操作動作輕柔。各種導線應環形盤起,不可扭轉打折。 3.3術后護理
3.3.1麻醉恢復期護理 全麻未清醒前應去枕平臥6h,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術后30~60min靜脈推注地塞米松10mg,消除麻醉插管及手術操作所致的鼻咽、喉部黏膜水腫。肌力恢復正常后,徹底清理口鼻腔及氣管導管內的分泌物方可拔管。
3.3.2并發癥的護理 術后12h內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形態。注意有無呼吸困難,及早發現急性喉頭水腫、喉痙攣。注意患者有無咳痰困難、血痰、咽痛的癥狀。喉部出血時候可給冰水漱口,若持續口吐鮮血則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咽痛時可給予抗生素和激素霧化吸入每天2次。
3.3.3飲食護理 麻醉清醒后禁食6h。6h后給予清淡溫涼富含維生素的流質飲食,術后2~3d內給予半流質。
3.3.4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術后次日開始用復方硼酸溶液或者氯化鈉溶液漱口,每天3次,連續3d。
3.3.5休聲的護理 做好患者術后休聲的健康教育。術后應絕對禁聲1周。根據病種病變程度、手術創面大小確定不同的禁聲時間,單側聲帶息肉,禁聲5~7d,雙側聲帶息肉,禁聲7~9天。對禁聲患者應教會其簡單的手語和體語交流,也可提供筆和紙進行書面交流。術后2個月內應減少用聲并避免耳語,囑家屬做好休聲的監督工作,2個月后可逐漸過渡到正常。
3.3.6發聲的護理 患者應在禁聲期結束后開始嗓音的訓練,自我訓練調節發聲的部位和換聲及真假聲結合方法,避免大聲說話,盡量使用腹式發音,囑患者合理控制用嗓時間,每天不超過3h,一次連續用嗓的時間不超過5min,避免濫喊亂叫。囑患者做適當的擴胸運動、仰臥起坐等。2周內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預防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現連續性聲音嘶啞、咽喉痛,應及時復診。
4 體會
鼻內窺鏡聯合支撐喉鏡聲帶息肉切除術具有痛苦小、顯微照明好、視野放大倍數高、手術切除范圍準確,對聲帶損傷小,可完整切除病灶等優點。術前、術中、術后的針對性護理,使患者增強手術治療信心,提高遵醫行為,積極主動配合休聲與發聲訓練,減少術后復發與并發癥,是提高手術治愈率的重要環節。
參 考 文 獻
[1]田勇泉,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09-210.
[2]韓德民,Robert TSatalof.嗓音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