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患者手術后護理指導
鄒嚴萍
【關鍵詞】 胸外科手術;患者;護理
胸外科手術后,患者從麻醉蘇醒、創口愈合到生理功能恢復的過程中,正確、及時、多方面的護理必不可少。胸外科患者術后的護理,對手術治療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根據胸外科患者術后容易出現的問題,結合我們的實際工作經驗,總結了一套較為系統可行的術后護理指導原則,根據這個原則,結合實際出現的問題,有系統、有針對性地開展護理工作,提高了對胸外科患者術后護理的水平,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1 術后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呼吸功能
胸外科患者手術后由于麻醉藥及麻醉輔助藥的作用尚未完全消失,加之胸部切口疼痛、胸帶束縛等因素都會影響呼吸,甚至發生低氧血癥。因此手術結束后患者常需入恢復室。調整患者處于良好的呼吸、循環功能,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意識。患者在恢復室期間,應嚴密監測生命體征[1],合理應用麻醉藥物,充分補充循環血容量,調整適度的血液酸堿平衡及電解質含量。必要時提高吸入氧濃度,根據病情或保留氣管導管,或短時間的機械通氣,以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避免CO2潴留及缺氧的發生[2~3]。
2 術后疼痛的護理
胸外科術后疼痛可導致呼吸循環功能、內分泌及免疫功能等改變,甚至導致肺不張、低氧血癥及高二氧化碳血癥等并發癥,影響手術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復。對術后疼痛的護理我們主要體會有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護理:讓患者了解疼痛原因,鼓勵患者在心理上有戰勝疼痛的信心;指導患者深而有節律的呼吸,并專注于呼吸運動,有效地促進肺的復張;護士和家屬多與患者交談或指導其有節律穩定地在皮膚上做環形按摩或雙眼凝視一點,轉移注意力,減輕術后疼痛;另外,可多聽一些輕音樂,放松精神,以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3]。(2)應用鎮痛藥的護理[4~5]。對認為疼痛性質明顯、原因清楚的術后疼痛,應采取預防性用藥、定時給藥,而不是待到疼痛難忍時再給藥。同時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對于患者自控鎮痛(PCA),術后應告訴患者應用PCA 的治療目的和使用方法,并經常巡視,定期評價鎮痛效果,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3)一般護理。協助患者進行體位變換、咳嗽等一些活動;妥善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管、尿管、鼻胃管;防止傷口感染;創造舒適的環境,避免強光、噪音等環境因素誘發或加重疼痛。
3 呼吸道的護理
加強呼吸道的護理,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對防治胸部術后并發癥尤其是肺部感染至關重要。(1)病室環境要求:ICU 層流消毒病房室內溫度20 ℃~24 ℃,濕度50%~60%。普通病房內要求空氣新鮮,紫外線每日消毒一次,并減少陪護及探視人員,以免增加外源性感染。(2)術后體位護理: 麻醉未清醒前,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患者清醒后,血壓平穩,可改半臥位,抬高床頭30°~60°,以利于肺部氣體交換,并能松弛胸腹部肌肉,減輕刀口疼痛。(3)保持呼吸道通暢:①指導患者深呼吸,并在深吸氣末從深部咳嗽,以利于排出痰液。②經常給患者拍背。方法:患者取半臥位,操作著站在患者患側,叩打對側肺部,手掌呈杯狀,用手腕的力量叩擊健側肺葉,從下到上、從外向內。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給霧化吸入。用藥:生理鹽水20 ml,加慶大霉素8 萬u,α-糜蛋白酶4 000 u,每日3 次,每次20 min,以稀釋痰液,減少痰液阻力,有利于痰液排出,同時藥物直接進入肺泡,減少感染。④鼓勵患者吹氣球。患著深呼吸而使膈肌下降,改善無效腔通氣,有利于胸腔內積氣、積液排出,保障有效通氣,預防肺部感染。⑤鼓勵患者床上活動。指導并協助患者下床適量活動,以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癥,但避免過度,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慎重,以防意外。(4) 做好口腔護理。口腔護理能使口腔內的細菌減少,防止細菌下移,減少肺部感染機會。清醒的患者還可鼓勵漱口,但應防止誤咽。(5)正確使用鎮痛劑。術后切口疼痛、插管不適,限制了患者咳嗽,術后應充分鎮痛,應用止痛泵48~72 h或遵醫囑給予止痛劑,一方面減輕疼痛,另一方面可使患者充分休息,保持體力,避免無力咳嗽。(6)充分補足液體量。應注意給藥時間和輸液速度,避免過快引起肺水腫[6]。
4 康復護理
早期活動與康復鍛煉在胸外科患者術后的護理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術后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1)術后早期床上活動,麻醉未清醒前護理人員對患者做被動性活動,上肢各關節活動,按摩下肢。特別是老年患者,要經常活動四肢關節,尤其是膝關節以下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清醒之后,即可鼓勵其做深呼吸。囑其主動做指、趾、腕、踝、肘、肩、髖關節的活動,尤其是手術側上肢的活動。待患者血壓平穩后,即可翻身、轉頸、半臥位或坐位。(2)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一般在術后第三天,病情穩定,胸腔閉式引流管已拔除,就應鼓勵和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先是在床邊椅子上坐片刻,每日2~3 次,第四天可扶床試走,以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如患者確實刀口疼痛較甚。下床活動不可勉強進行,必要時可給予鎮痛劑,緩解疼痛后再下床活動,以減輕患者痛苦,達到預期的效果[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