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檢查的護理技巧
佚名
作者:劉小群,鄧小玲,楊曉蘭
【關鍵詞】 眼底熒光造影;護理
眼底熒光造影是利用熒光素鈉注入血管后,用照相機通過瞳孔對流經眼底血管中熒光素鈉進行觀察和拍照血液循環的過程,以便動態了解眼底血管的生理病理變化,是診斷眼底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1]。眼科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對1 380例患者進行熒光造影術,深刻體會護理人員要全面了解造影過程,熟練掌握該項護理操作技術,全面做好術前術后護理及病情觀察,乃是保證造影成功及安全的重要條件。
1 造影前的準備
(1)要熱情接待患者、態度溫和,向患者詳細介紹眼底造影的目的、方法和過程,如何配合檢查及檢查中的注意事項,消除緊張情緒,以取得良好的合作。(2)詢問過敏史,對有藥物等過敏及其他過敏性疾病的患者,慎做造影;嚴重過敏者,不做造影檢查,以免發生嚴重并發癥。(3)詢問有無嚴重肝腎損害、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哮喘、重度高血壓,對其功能障礙嚴重者,暫不做造影檢查。(4)常規為受檢者測量血壓。控制血壓在160/100 mm Hg以下。(5)服用抗過敏藥物撲爾敏4 mg和預防惡心嘔吐的藥物胃復安10 mg等。(6)年齡在40歲以上或疑有心功能不全者應做心電圖檢查。(7)糖尿病患者應復查血糖,血糖控制在10 mmol以下。(8)散大瞳孔。散大瞳孔前要詢問患者有無青光眼病史。要避免誘發閉角型青光眼,造影前30 min點用美多麗眼藥,5~10 min一次,共2~3次,對不宜散大瞳孔的患者可給予瞳合劑,保證去拍攝時強光的刺激也不會使瞳孔馬上縮小,瞳孔充分散大到約8 mm,才能確保眼底照相的范圍夠廣闊,以防漏拍眼底病變區域。(9)空腹、疲勞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應盡量避免在空腹、疲勞狀態做此檢查。(10)造影前嚴格檢查造影劑的質量,觀察有無顆粒及變質。(11)告知患者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簽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知情同意書,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2 造影檢查中的護理技巧
(1)造影時患者取坐位,調整機器及座位高度,用頭帶固定在支架上,自然舒適地保持固定姿勢。囑患者自然地睜大眼睛,平視前方,少眨眼,非檢查眼注視紅色指示燈,以固定眼球。 (2)過敏試驗:選擇貴要靜脈或前臂正中靜脈穿刺,0.1 ml 20%熒光素鈉+10 ml生理鹽水靜脈緩推(10 min)內,若無不適,待醫生將鏡頭對準瞳孔后,準時計時,將余液2.9 ml 20%熒光素鈉4~6 s內推入,須做到推藥與計時同步,推注完畢后,保留穿刺針5~10 min,無異常用無菌棉球壓迫穿刺點,讓患者屈肘以壓迫止血。(3)在拍攝中,指導患者按要求轉動眼球,對眼瞼下垂者可幫助固定上下眼瞼,畏光、流淚嚴重者,必要時應用表麻藥。(4)在拍攝過程中,患者如有惡心,可稍停,讓患者深呼吸,癥狀消失后再繼續拍攝。(5)患者如有嚴重不適,如心慌、出汗等,應終止造影拍攝,讓患者平臥,吸氧,測血壓、心率,根據情況請內科醫師會診等。(6)如發現過敏性休克者,立即搶救,讓患者平臥、腳抬高,建立靜脈通道、吸氧、測血壓、心率、呼吸,遵醫囑給藥,連接心電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7)造影劑為高堿性藥物,滲漏至局部引起劇烈疼痛,如果造影劑輕微外滲,24 h內局部冷敷,24 h后局部熱敷(1%硼酸或50%硫酸鎂),疼痛劇烈時,給予2%利多卡因封閉以減輕疼痛。
3 造影檢查后的護理
(1)拍片完畢,囑患者多飲水以利造影劑從尿中排出,造影后6~12 h皮膚發黃屬正常現象,24~36 h尿液發黃屬正常現象,不必恐慌,2~3天即可恢復正常。(2)瞳孔散大后需要8~10 h恢復正常,外出怕光,必要時戴墨鏡。建議24 h內不要開車、攀高等活動。(3)囑患者休息20 min,無不適方可離開,離開時把科室的聯系方式留給患者,患者有任何不適可隨時與專科醫師取得聯系。
4 小結
4.1 造影前詢問病史,完善各種檢查 將血壓及有關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范圍。根據病情對患者耐心細致的解釋及相關指導,使機體在造影過程中處于最佳適應狀態,以獲取最佳造影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造影前30 min充分散瞳,以防拍攝時強光的刺激使瞳孔馬上縮小而漏拍眼底病變區域。
4.2 嫻熟的技術操作是檢查成功的基礎 因室內光線較暗,給靜脈穿刺帶來難度,為保證造影劑全部進入血液,要求護士靜脈穿刺一針見血。所以應選擇粗直的貴要靜脈或前臂正中靜脈穿刺。醫護之間的默契配合是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成功的關鍵所在,依據病情在最合適的時間拍攝到最有價值的熒光圖像,因此,推注熒光素鈉與計時須同時開始,以提高診斷正確率。因注射造影劑后,數秒鐘后即可進入脈絡膜和視網膜血管,故當醫生調試好儀器,開始注入20%熒光素鈉時,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尤其開始推注造影劑時一定要提前通知醫生,以便在推藥同時開始計時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