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肺癌介入治療的臨床護理
陳宏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于中老年人,病理類型包括鱗癌、腺癌、腺鱗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肉瘤樣癌等6個基本類型,不同的病理類型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傳統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放化療,而對于肺癌晚期的患者沒有很好的治療手段。介入治療肺癌可有效的延長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對于晚期患者,而良好的護理配合對于肺癌的介入治療能起到良好的協同作用。在2008年期間,介入治療肺癌患者20例,通過完善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療效較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術前護理
以心理護理為主,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刺激,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工作,促進疾病康復。
1.1滿足患者知情欲望,消除患者疑慮 首次入院患者對介入治療概念、療效及痛苦等知識缺乏,護士在患者入院時除做好一般入院宣教外應及時講解介入治療的優點,指導患者建立起合理的認知態度,對治療有較為實際的看法和心理準備。
1.2樹立患者信心 耐心解釋、主動服務、積極與病人溝通,以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1.3根據患者對肺癌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不同,制定護理措施。
1.3.1對病情完全了解 可采用護患共同參與模式。
1.3.2對病情不完全了解 只將簡單的治療過程講給病人,注意保護性醫療護理宣教,談話與家屬口徑一致,答疑解釋婉轉巧妙,留有余地,利于調整患者心態至最佳。
1.3.3對病情完全不知 尤應注意保護性醫療護理,治療護理循序漸進,多與其溝通交流,體貼關心,使其逐漸對疾病有正確認識,增強抗病信心,主動配合醫護工作。
1.3.4術前做好常規化驗檢查及相關檢查、碘過敏試驗、雙側腹股溝備皮。訓練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避免術后肢體過早活動而使股動脈壓迫松解致出血。囑患者禁食,同時備好器械。
2 術中護理
將病人送入介入手術室,安排舒適的手術體位,使其放松,進一步解釋、鼓勵病人增強信心,消除恐懼、緊張情緒。介入護士術中緊密配合醫生進行手術;術中心電監護,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詢問患者背部及雙下肢有無異常情況。如有異常,及時提醒介入醫生,及時處理。
3 術后護理
3.1接回介入患者,細心和熱情指導并協助患者平臥,腹股溝穿刺點用沙袋加壓包扎壓迫6~8小時,同時肢體制動、平臥24小時。 3.2檢查股動脈穿刺處包扎固定是否良好,周圍有無滲血及皮下血腫。
3.3患者臥床期間,做好基礎護理,密切觀察遠端肢體的血運情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按時測量血壓、脈搏,同時觀察有無肢體發涼,面色發白,惡心,嘔吐及胸悶、心慌等癥狀。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4密切觀察癥狀改善情況,做好詳細的護理記錄。密切觀察有無脊髓損傷及異位栓塞表現:主要觀察患者術后8小時以內有無肢體麻痹、無力和感覺異常,大小便有無異常。
3.5介入治療后由于腫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壞死,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嘔吐時囑患者深呼吸,頭偏向一側,觀察并記錄嘔吐物,排泄物的量、性質、顏色,及早發現消化道出血先兆,及時清理嘔吐物,更換被污衣被。同時應注意口腔衛生,飲食方面應指導患者食清淡、易消化、富營養的食物。
3.6介入治療1~3d,因腫瘤組織壞死、炎癥刺激臟器包膜,可致局部疼痛, 要注意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續時間,向病人做好解釋,以增強心理承受力。
3.7介入治療術后發熱極為普遍,是因為腫瘤中注入大劑量化療藥后,組織缺血壞死,機體吸收毒素,短期內肝組織水腫、炎癥及對栓塞劑的反應,持續時間與腫瘤大小有關。一般體溫升高持續1周后逐漸正常,密切觀察體溫變化,預防感染,發熱時需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并注意保暖,出汗多時及時更換衣褲、被褥,保持皮膚清潔,鼓勵病人多飲水,必要時應用藥物。
3.8對肝功能有損傷的病人,囑多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血象變化、保暖、預防感冒,觀察患者的意識改變進行保肝護肝治療,轉氨酶可慢慢恢復,術后4周白蛋白方可恢復。為防止病情加重,護士應注意觀察病人皮膚顏色、尿量、意識的變化,及時報告醫生。
4 出院指導
4.1注意休息、保暖,戒煙、戒酒,保持心情舒暢。
4.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房間注意通風,換氣。
4.3加強營養,吃易消化、富營養、豐富維生素、高蛋白的飲食,增強體質。
4.4遵醫囑服藥。
4.5若出現咳嗽,氣急,痰中帶血和胸痛,要及時隨診,必要時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