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護理體會
烏蘭
【摘要】目的 總結結腸癌根治術圍術期的護理體會及臨床療效。方法 對23例行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護理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23例患者,術后發生腸梗阻1例(4.3%),,切口感染1例(4.3%),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7%,經對癥治療后恢復。手術平均時間150min,術中平均出血量220mL,腸功能平均恢復時間36h。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2d。無手術死亡病例。隨訪6~32個月,平均20個月,1例患者于術后14個月復發并肝轉移,其余患者均未發生復發、轉移等并發癥。結論 對行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圍術期護理干預,可降低結腸癌根治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結腸癌 結腸癌根治術 圍術期護理 職稱論文
結腸癌是指結腸粘膜上皮發生的惡性病變,其發病原因與環境、遺傳及飲食等多種致癌因素有關,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0%~15%[1]。近年來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目前, 手術仍是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方法,約有60%~70%的結腸癌患者可經結腸癌根治術得到有效的治療[2]。2008年9月~2012年7月我院對收治的23例結腸癌患者行開腹結腸癌根治術并通過圍術期精心有效的護理,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根治術的臨床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23例結腸癌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齡46~75歲,中位年齡57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確診為結腸癌,其中升結腸癌6例,橫結腸癌3例,降結腸5例,乙狀結腸癌9例,臨床按Dukes分期:DukesA期6例,DukesB期12例,DukesC期5例,病理類型: 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1例,低分化腺癌7例。術前胸片、腹部B超及CT檢查均未發現肺及腹腔轉移,無癌性穿孔及合并腹膜炎。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腹正中切口進入腹腔,探查腹腔確定有無腹腔臟器轉移,后可根據腫瘤不同部位采取相應的手術方式,具體手術操作步驟可參照《腹部外科學》[3]。術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化療方案。結合圍術期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降低結腸癌根治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3結果 本組23例患者,術后發生腸梗阻1例(4.3%),切口感染1例(4.3%),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7%,經對癥治療后恢復。手術平均時間150min,術中平均出血量220mL,腸功能平均恢復時間36h。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2d。無手術死亡病例。隨訪6~32個月,平均20個月,1例患者于術后14個月復發并肝轉移,其余患者均未發生復發、轉移等并發癥。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結腸癌根治術認識存在局限性,對手術是否有生命危險存有疑慮并擔心預后療效,會表現出焦慮、悲觀、恐懼的情緒,甚至有部分患者還會表現出絕望的心理狀態。因此,術前針對患者不同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是直接關系到患者是否能有良好治療心態面對手術的關鍵。護士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耐心解答,從而消除其恐懼緊張心理,使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1.2腸道準備 術前3d行腸道準備,口服甲硝唑0.4g,卡那霉素或鏈霉素0.5g,每日4次,以減少腸道細菌,降低術后切口發生感染機率,防止術后吻合口發生吻合口瘺。為了減少胃腸道脹氣,術前2d應食用無刺激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禁食豆類、牛奶等易產氣食物。術前1d口服20%甘露醇250ml以清潔腸道,隨后飲用溫開水1000~2000ml以排空腸道積液積氣,對于口服效果不佳者,術前晚及術晨清潔灌腸,以徹底排空腸道。術前12h禁食、禁飲。手術麻醉期間腹內壓增高和體位改變可增加胃內容物反流和誤吸,術晨應留置胃管并持續負壓吸引。
2.2術后護理
2.2.1術后監護 結腸癌根治術需要患者全麻狀態下手術,術后應按全麻常規護理,持續氧氣吸入流量3L/min,給予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待患者清醒后病情趨于穩定時采取半臥位,這樣的體位既可以減輕患者呼吸困難又有利于腹腔與盆腔引流,同時還可以減輕患者切口縫合處的張力,有助于切口愈合。及時給以患者心電監護和血氧飽和度的監測,在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觀察的同時密切觀察病情及尿量變化,定時監測動脈血氣及血糖,發現異常應及時做相應處理。由于結腸癌根治術創傷較大,全麻蘇醒后患者會出現局部疼痛,應采用鎮痛泵止痛,對于不能緩解者給以肌注鹽酸哌替啶1~2ml。
2.2.2 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 要將引流管固定穩妥,防止患者因翻身或活動時,使引流管移位或扭曲打折,應隨時注意觀察,保持其通暢,對引流液的性質要準確記錄,如有異常情況發生應及時做相應處理。按腹部手術護理規程定時地沖洗引流管。在拔尿管前先夾閉導管,每1.5~2h或是患者有尿意時進行開放,已達到訓練膀胱收縮功能的目的,促使自動排尿功能的恢復[4]。
2.2.3術后并發癥的預防 規范有效的基礎護理,是預防減少結腸癌根治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關鍵。⑴預防尿路感染,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2次用呋喃星0.01%~0.02%滅菌水溶液200ml沖洗膀胱;⑵預防肺部感染,由于患者術后切口疼痛,不便咳嗽及手術應激性引起的呼吸容量減少,呼吸頻率增快深度變淺,致使呼吸道堵塞黏稠痰較多,不易排出,易引發肺部感染。因此,護士應定期為患者叩背,并教會患者自主有效的咳嗽方法,如為減輕刺激性疼痛,應用手按壓腹部切口盡量咳嗽,術后早期可由護士協助完成。輔助超聲霧化吸入
濕化呼吸道使痰液稀釋后更易咳出。方法:生理鹽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u+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5mg霧化吸入,3次/d,10~15min/次。⑶預防腸梗阻 結腸癌開腹術對腹部臟器干擾較大,易引起術后粘連性腸梗阻[5],在護理時應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并改用腹部按摩, 以促進腸蠕動,盡快使腸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后爭取盡早下床活動,預防腸粘連致梗阻發生。
⑷術后切口護理 隨時觀察切口有無紅腫及敷料有無滲血、滲液,敷料被污染應及時更換,防止感染。
總之,對行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圍術期護理干預,可降低結腸癌根治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石美鑫.實用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76
[2] 李旭嬋. 60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59-61
[3] 吳盂超.腹部外科學[M].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225
[4] 鄢春寧.結腸癌術后的護理[J].右江醫學,2009,37(5):627-628
[5] 呂成余,時開網,蔡永東等.結直腸癌211例外科治療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10):77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