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檢抽血時暈針原因淺析及護理對策
柳小平 樂永芳
【摘要】 目的 通過對健康人群體檢抽血暈針原因進行分析,提出護理對策。方法 根據24例抽血暈針者的臨床資料,分別在性別、年齡、是否空腹、是否首次,以及其他伴隨性疾病方面進行分析。結果 抽血暈針與體檢者年齡、精神因素、身體素質、心理因素及環境、抽血體位、抽血時間、護士言行及操作技術密切相關。結論 良好的環境,護士細心的觀察,靜脈穿刺技術熟練,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護理,消除刺激因素,使暈針發生率降低,提高了護理質量。
【關鍵詞】 體檢 抽血暈針 原因分析 護理對策
暈針多為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由多種因素引起,如恐懼、疼痛、空腹等。抽血暈厥是體檢者在接受靜脈穿刺采集血液標本時由于精神過度緊張、疼痛刺激等而發生的暈厥現象。
1 臨床資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健康體檢靜脈抽血者 34176人,其中男 25243 人,女8933 人,年齡16~78歲,發生暈針24例,其中男9例,女15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6歲,抽血前有暈針先兆4例,抽血中暈針12例,抽血后暈針8例。暈針時間短,無后遺癥。
2 方法
2.1暈針原因分析
2.1.1心理因素 抽血者由于高度恐懼和顧慮情緒,反射性引起廣泛的小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發生暈針[1]。體現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適應性差,抽血暈針發生率較高;曾有多次抽血者心理適應性相對較好。
2.1.2疼痛 一定強度的刺激常伴有疼痛反應出現,同時伴有情緒活動,如恐懼、精神緊張等。靜脈抽血時,抽血者的皮膚受到損傷,肌肉收縮,部分人高度精神緊張發生暈針。
2.1.3環境因素 氣候干燥、悶熱、氣壓低、采血室環境窄小空氣不流通、聲音嘈雜等可使人產生焦慮、煩躁情緒,促使暈針發生。
2.1.4體質、年齡因素 部分人體質虛弱,痛覺較敏感,受針刺激后,引起血管擴張,回心血量急劇減少,血壓下降,腦供血不足從而發生暈針。中青年易發生抽血暈針,此年齡段心理反應性較為敏感,對疼痛反應高。當肌體和精神痛苦超過其所能承受時,易出現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從而引發暈針。而老年人因生理因素機體各種反應反射降低,痛閾相對降低,因而暈針發生率低。
2.1.5體位因素 坐位時下肢肌肉及靜脈張力低,血液蓄積于下肢,回心血量減少,收縮壓下降,影響腦供血,可能發生暈針。 平臥位抽血時,機體處于平靜狀態,被抽血者情緒也較穩定,幾乎無暈針情況發生。
2.1.6機體狀況 (1)空腹或饑餓狀態下,勞累疲倦時,抽血者機體處于應激階段,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短暫的血管擴張,外周阻力下降,血壓下降,腦血流量減少,而誘發暈針。(2)受檢者本身血管較細微、隱蔽,護士選擇血管時間較長引起其情緒緊張,外周毛細血管收縮,末梢循環較差,出冷汗甚至暈厥。
2.1.7護理人員操作水平 抽血時穿刺技術欠熟練,拔針時或拔針后按壓不當,加重了局部的疼痛刺激,增加了緊張和恐懼心理,從而誘發暈針。
3 護理
3.1心理護理 抽血護士應熱情接待抽血者,主動與其溝通,觀察情緒及心理反應,耐心聽其主訴,用溫和的語言向其解釋抽血只有一點點疼痛,每個人都可以忍受,靜脈抽血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使他們心情放松,減輕心理負擔和緊張、恐懼心理,以取得他們的主動配合。
3.2提供舒適的環境 保持環境整潔、安靜、寬敞,通風良好,控制適宜溫度、濕度,配備舒適的休息椅供抽血者休息,墻壁上張貼健康宣教欄,設有導診人員為受檢者進行體檢程序的指導,維持抽血次序。并備好急救器材與藥品,以備急用。
3.3運用合理的體位 盡量囑抽血者采取坐位,頭偏向一側伏在采血臺面上。有暈針史的采取平臥位抽血,并與其交談,告訴體檢者為其抽血的護士工作時間較長,穿刺技術好,以取得受檢者的信任,保證抽血順利完成。
3.4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 抽血護士在進行靜脈抽血時,認真選擇好合適的血管,充分暴露采血部位,縮短采血時間。選用合適的針頭,力求做到一針見血,采血時做到進針快、抽血快、拔針快,并適時與其交談,分散其注意力,拔針時用干的無菌棉簽輕輕放在針眼上方,待拔針后再向下按壓,能有效減輕疼痛,從而減少暈針的發生。
3.5 密切觀察 抽血過程中密切觀察受檢者表情變化,如體檢者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等暈針先兆時,立既予以平臥,給予溫熱糖水,并通知醫生。嚴重者給予50%葡萄糖溶液靜脈注射,無須特殊藥物治療[2]。
4 討論
通過對24例抽血暈針原因分析,顯示暈針主要是由于精神緊張、恐懼、環境因素、疼痛等因素引起。因此要做好預防措施,加強健康宣教工作,介紹靜脈抽血常識、暈針發生的常見原因,使體檢者在抽血前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消除了緊張、恐懼心理,從而減少暈針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吳正平.誘發暈針的心理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1992,7(12):22.
[2]陳敏章.中華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