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股骨近端骨囊腫手術治療16例分析
劉軍
【摘要】 探討小兒股骨近端骨囊腫的手術治療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2002年3月~2006年3月,共有16例股骨近端骨囊腫的小兒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作者采用囊腫刮除,瘤壁殘留腫瘤組織滅活,自體骨、異體骨或骨誘導活性材料植入,根據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及術前分析決定是否采用內固定。[結果]1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37個月,平均18.5個月。其中13例骨性愈合,愈合時間8~13個月,平均10.2個月。3例復發,再次手術后,恢復良好。[結論]小兒股骨近端骨囊腫的治療應考慮囊腫大小、侵襲范圍以及股骨近端解剖關系,術前分析對是否應用內固定非常重要。骨誘導活性材料(OAM)作為自體骨的替代物,應用安全,療效可靠。
【關鍵詞】 兒童 股骨近端 骨囊腫 分析
股骨近端為骨囊腫的好發部位。由于病損深在,早期癥狀不典型,甚至有2/3病例無任何癥狀,多數患者在發生或反復發生病理性骨折后就診。由于手術存在損傷骨骺的可能,同時需要大量植骨,手術難度較大。作者在2002年3月~2006年3月,采用不同治療方法治療16例小兒股骨近端骨囊腫,取得滿意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3~11歲,平均8.5歲。就診原因:病理性骨折7例,局部腫脹、疼痛不適8例,偶然發現1例。入院后常規行X線片、CT檢查,部分患者行MRI檢查。病損分布:股骨頭頸區7例,粗隆間區3例,粗隆下區2例,有4例病損跨越2個解剖分區。病損侵襲范圍2 cm×1 cm×1 cm~6 cm×2 cm×3 cm。
1.2 手術方法
采用全麻氣管插管。若病變較局限,未累及骨皮質,或僅累及一側骨皮質,行病灶刮除、50%氯化鋅溶液燒灼瘤壁,生理鹽水沖洗、擦干后電凝再次燒灼瘤壁,瘤腔內植骨。若病變廣泛,兩側骨皮質受累,存在骨折風險,或為病理性骨折患者,行病變徹底刮除,擦干后電凝再次燒灼瘤壁,瘤腔內植骨,髄內針或解剖鋼板固定。植骨材料有自體骨、同種異體骨、骨誘導活性材料(OAM)。植骨應充分填充骨缺損區,但禁忌壓砸植骨。刮除病損組織送病理檢查。7例病理性骨折患者行病灶搔刮、植骨,髄內針或解剖鋼板固定,4例預防性應用內固定。5例行病灶搔刮、植骨術,未行內固定。5例植自體骨,2例植其父髂骨,9例植入骨誘導活性材料。
1.3 結果判定
①愈合,囊腔內被骨組織替代,皮質骨增厚;②部分愈合,囊腫基本愈合,囊壁皮質增厚,但殘留小的囊腔;③復發,存在大面積的溶骨區,囊壁皮質骨菲薄;④對治療無反應 [1]。
2 結果
1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37個月,平均18.5個月。術后切口未見明顯紅腫及滲出,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對治療有反應。13例愈合或基本愈合,術后系列X線片可見典型的骨組織替代征象:術后2個月左右見植骨形成大小不一的孔腔,似復發表現;術后6個月左右見孔腔縮小;術后1年見孔腔基本消失,呈均勻一致的毛玻璃樣改變。2例患兒植自體骨,術后復發,二次植入骨誘導活性材料,術后1年骨性愈合。1例骨囊腫患兒植其父髂骨,術后1年骨囊腫復發,病理性骨折,二次手術,植入骨誘導活性材料,股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1年后去除內固定,見骨囊腫治愈(圖1~4)。圖1患者女性,14歲,因右側股骨近端骨囊腫復發、病理性骨折入院,術前X線片
圖2行囊腫刮除植骨術,植入骨誘導活性材料,股骨近端解剖鋼板內固定,術后X線片
3 討論
3.1 小兒股骨近端骨囊腫的手術治療
雖然新的治療方法不斷涌現,例如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骨囊腫[2]、鉆孔留針治療兒童單純性骨囊腫[1]等,但是一般認為兒童股骨近端腫物包括骨囊腫應以手術為主[3],腫物刮除、充填植骨一直是兒童股骨近端腫物的最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由于采用病灶內刮除,存在囊腫復發可能,因此,徹底刮除腫物是治療的根本。在術中應用大、中、小號刮匙從不同方向搔刮,充分暴露瘤腔并徹底刮除。若病變與正常骨組織間有清晰分界,應用50%氯化鋅溶液燒灼瘤壁,生理鹽水沖洗、擦干后電凝再次燒灼瘤壁。若病變廣泛,累及骨皮質,徹底刮除后可形成皮質缺損,此時采用電凝燒灼的方法處理瘤壁,可基本清除腫瘤組織;若病變邊緣臨近股骨頭骨骺,刮除病損時必須小心進行以避免損傷骨骺。本組病例有3例復發,分析其原因,考慮正是由于術中腫瘤刮除不夠徹底。1例患者隨訪期間出現雙側下肢不等長,患側較健側短縮約1 cm,考慮為手術損傷骨骺。
由于手術破壞了股骨近端力學結構,骨質缺失有導致病理性骨折的可能,但是,內固定術有損傷骨骺的風險,同時對患者家庭造成經濟壓力也不能忽視。作者認為,根據術前X線片、CT檢查測量病變侵潤范圍,若病變累及骨皮質,骨折風險性大,可預防性應用內固定術。若患者已有病理性骨折,行髓內針或解剖鋼板固定。
本組病例中,有7例已發生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行病灶搔刮、植骨、髄內針或解剖鋼板固定,有4例患者預防性應用內固定。另有5例患者由于病變較局限,未侵及骨皮質,骨折風險較小,行病灶搔刮、植骨術,未行內固定,術后復查中未出現病理性骨折情況。
3.2 關于填充材料
骨移植是骨囊腫治療的重要方法。骨囊腫刮除后形成的巨大的骨缺損需要大量移植骨填充,目前常用的填充材料主要有自體骨、同種異體骨和人工骨。自體骨是最標準的骨移植物,但自體骨來源有限,特別是小兒,由于髂骨并未完全發育,自體骨來源更受限制。此外,取骨增加了病人額外創傷、延長手術時間,供骨區常有皮神經損傷等不同程度并發癥。1880年Macewen做了人類歷史上首例同種異體骨移植術,但直到1942年骨庫概念的提出以及骨庫的建立,異體骨移植的研究和應用才逐漸活躍。同種異體骨來源較多,其具有天然的結構、形狀和強度,具有一定的誘導活性,是目前常用的自體移植骨替代物。但其存在傳播疾病、引起免疫排斥反應等危險[4]。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性、可降解性、骨傳導性和高誘導成骨活性,無排斥反應、不傳播病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臨床應用價值。陳秋等[5]應用單純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修復術后骨缺損,術后無過敏及毒性反應,骨質生長良好,腫瘤無復發。
作者應用的骨誘導活性材料(OAM,商品名“金世植骨靈”)是由骨形成蛋白(BMP)與具有天然孔隙的人工骨載體復合而成。具有良好的誘導成骨活性、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具有天然多孔結構,利于血管長入和骨軟骨分化形成。
本組患者中5例植自體骨,2例植其父髂骨,9例患者植入骨誘導活性材料。術后切口未見紅腫及滲出,均按期愈合。2例植自體骨以及1例植其父髂骨者腫物復發,二次手術植入骨誘導活性材料,1年后骨性愈合。雖然骨囊腫復發率的不同不一定源于植骨材料的區別,但至少說明骨誘導活性材料作為植骨材料,并不升高骨囊腫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