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兒氣管異物在全麻下取出術的手術配合
譚春燕
【關鍵詞】氣管異物 小兒 手術配合
氣管異物是小兒常見的兇險性意外事故,據統計,7歲以內的兒童多見,尤其以剛學會走路到兩歲間的小兒發病多,死亡率高。這是由于小兒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小兒的氣管與食管交叉處的會厭軟骨的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當小兒口中含物說話、哭笑和劇烈運動時,容易將口中含物吸入氣管內引起氣道阻塞,導致窒息。最容易引起氣道阻塞得異物有花生米、黃豆、水果塊、紐扣,硬幣等等,其中花生米和黃豆遇水膨脹不易取出。我院2005年至2010年五年間接診32例氣管異物患兒,在全麻下行氣管異物取出術,均為發生術后并發癥,現將手術配合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32例,均為氣管或支氣管內異物,其中男孩20例,女孩12例,年齡最小10個月,最大6周歲,平均年齡2歲。
2 手術配合
2.1 術前準備
2.1.1 心理護理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手術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通常家長最關心的是生命安危,而孩子主要是恐懼疼痛與父母分離,氣管異物的患兒一般病情危急,住院時間較短,這就使護士與家長溝通得時間比較短。我們要用與孩子年齡相當的語言與孩子溝通,向家長做好解釋安慰工作,表示我們盡最大努力照顧好孩子,解除他們的顧慮。
2.1.2 器械準備 接到通知后立即準備氣管異物取出器械,包括氣管鏡(根據患兒大小選擇型號、直接喉鏡、氣管異物鉗、支氣管吸引管、吸引連接管、冷光源及燈芯兩根。檢查電源插頭是否完整,電路是否通暢及光源輸出情況,調節燈光大小,檢查完畢關閉開關備用。連接吸引器,并檢查吸力是否正常。檢查氧氣壓力,連接氧氣流量表。
2.2 術中護理 患兒取平臥位,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師行靜脈給藥進行全麻。手術開始后,嚴密觀察患兒呼吸及有無青紫等缺氧情況,根據手術要求隨時調節燈光強度,保證吸引、吸氧管通暢,隨時吸出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充分給氧。對于年齡小的患兒必要時應用輸液泵或注射泵控制給藥速度和量。術中取出的異物妥善保管,手術完畢,將光源亮度調整到最小,關閉開關,用75%乙醇紗布擦凈燈芯,放回盒內,妥善保管。整理用物和房間。
2.3 術后護理 麻醉蘇醒期患兒應將頭偏向一側,隨時清除口腔內分泌物,以免誤吸或發生氣道堵塞。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防止缺氧的發生,送患兒回病房途中始終應置于側臥位,這樣口中分泌物可以聚集在口腔一側,易于引流,防止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