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骨上前列腺術后再手術原因分析
陳人亮
【關鍵詞】前列腺增生癥 恥骨上前列腺切除術 再手術
前列腺增生癥是老年人常見病,藥物治療效果不確切,手術治療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各種手術方法,均有一定的并發癥,部分患者需要再手術治療。我院自1999年至2005年采用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356例。其中再手術21例,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再手術21例,分別為膀胱頸口梗阻9例,手術切口裂開3例,術后出血4例,膀胱尿道結石4例,腺體殘留復發1例。
2 結果
膀胱頸口梗阻9例均采用經尿道電切術,所有患者術后排尿困難癥狀解除。手術切口裂開3例均發生在術后6d內,全部急診行清創二期減張縫合術,術后14d拆線,均獲愈合。出血4例,均發生在術后36h內,經膀胱沖洗,增加三腔尿管、增加三腔尿管水囊注水量和牽引拉力處理,出血不止或凝結性膀胱形成,迅速重返手術室,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止血,未發生再出血。膀胱尿道結石均經微創碎石,隨訪3年均無復發。腺體殘留復發1例,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切除腺體病理診斷為良性前列腺增生,術后隨訪3年,無再發生排尿苦難。
3 討論
恥骨上前列腺摘除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在基層醫院仍為主要的方法,療效確切,但有6.8%的患者因術后并發癥而再次住院治療,并且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術。我院有6%的患者恥骨上前列腺摘除術再手術,現就其原因與預防進行探討。
3.1 膀胱頸口梗阻
本組9例中膀胱頸部攣縮7例,后唇過高2例,預防膀胱頸口梗阻,首先要注意膀胱頸口的縫合不能過小,采用周圈縫扎使窩口不縮小而呈漏斗狀,可容納1導尿管及2指大小,術后發生狹窄的可能性較小。其次要注意,摘取前列腺層面要正確,避免傷膀胱頸部,發現頸口后唇過高或頸部攣縮肥厚時必須行后唇“V”形切除成形。并有術后要徹底控制感染。
3.2 手術切口裂開
本組3例,為綜合性因素,但多發于術后用力咳嗽、打噴嚏、膀胱痙攣者。我們認為對于體胖、體弱、有慢性呼吸疾病者縫合手術切口時加一針減張縫合,術后腹部增加腹帶固定,囑咐患者避免腹壓突然增高行為,有咳嗽者要給予有效的鎮咳治療,可降低手術切口裂開的發生率。 3.3 出血
本組4例,發生原因為:1例術中止血不徹底,術后持續出血,術中見5點位有活動性出血。1例術后三腔氣囊止血尿管牽拉力過大,術中見膀胱頸部7點位撕裂出血。1例術后3h水囊破裂尿管脫出。1例術后4h松解牽引,15min后患者翻身發生出血未能及時有效清洗膀胱致血塊填塞膀胱而行手術。預防術后出血的關鍵是術中止血要確切、徹底,防止膀胱痙攣,防止便秘,三腔氣囊止血尿管牽拉力要適當,術后保持尿道通暢,有效的膀胱沖洗,防止發生凝固性膀胱是降低再手術率的一個重要環節。
3.4 膀胱尿道結石
術后繼發膀胱尿道結石,其原因多與術后排尿不暢,尿路反復感染有關。本組膀胱尿道結石4例,其中膀胱結石2例,尿道結石2例,術后囑患者多飲水,根據尿細菌學檢查合理選用藥物,徹底控制術前術后存在的尿路感染是預防結石發生的關鍵。
3.5 腺體殘留復發
腺體殘留復發的原因多見于小前列腺,尤其是合并癥或前列腺曾經注射治療或微波治療過的患者,腺體與外包膜粘連較緊,分界不清,前列腺多葉增生呈分葉狀,腺體呈瘤樣結節狀增生,摘除的前列腺腺體未檢查其完整性,無探查前列腺窩是否有組織殘留等。本組1例,發生在術后2年。我們認為手術時一定要仔細操作,盡可能整塊取出前列腺腺體,對于取出的前列腺腺體一定檢查是否完整,檢查前列腺腺窩有無腺體殘留。
參 考 文 獻
[1]伍伯聰,蘇仲寧,辛明華.恥骨上前列腺切除術后并發癥的防治.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0;15(7):303-304.
[2]季敬偉,張心男,汪定海,等.前列腺增生癥術后癥狀無改善的原因分析.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0;15(3):118-119.
[3]蘇懷慶,樊游掌,徐治中,等.前列腺增生癥再手術原因分析.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0;15(11):509-510.
[4]吳階平.泌尿外科2001;94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