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改背景下物理課堂教學之我見
左士萍
《物理課程標準》要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所呼喚的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體的不斷活動來激發其內驅力的過程。那么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如何提問講解、如何激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呢?下面,結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物理課堂的一些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一、提出問題要有目的性、挑戰性
走進現在的課堂,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猜想產生這種現象原因是什么?”學生們則思維活躍、各抒己見,老師們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觀察分析,就會發現不少教師把“你讀懂了什么”、“你想說什么”等當成了“萬能鑰匙”,不論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基礎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物理問題。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我們要注意從生活現象中提出物理問題,并且提出問題要有目的性,要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和知識點的落實,還要避免因問題過于簡單平淡而使學生感覺缺乏挑戰性,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素材,使學生產生探究愿望,而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例如:在“探究串聯電路電流特點”時,有的教師連好一個串聯電路后,問學生:“串聯電路有什么特點?”學生有的回答“更省電”,有的回答“可以接很多電器”……由于提出的問題缺乏目的性,學生回答往往不著邊際,十分膚淺,達不到預期目的。反之,教師可先把兩個相同規格的燈泡串聯,再把兩個不同規格的燈泡串聯,讓同學們在觀察兩個燈泡亮度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串聯電路的電流有什么特點?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的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對比,更容易得出正確答案。
二、要提高教師“講”的藝術性
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必須做到“少講”甚至“不講”。于是,教師想方設法追求學生感官上的活躍生動,千方百計在教學的淺層面上操作運作。課堂上挖空心思運用現代化手段,處心積慮地把課本內容以聲、音、像、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甚至想讓一堂課達到“海納百川”的程度。特別是對開放性題目,許多教師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支持學生在現成答案之外尋找新的嘗試,無所顧慮地“遷移”和“延伸”等等,似乎成了新課改的“特點”。學生積極發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師應適時加以糾正,不能一味遷就、放任自流,否則既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傳統教學重“講”,現在我們也不能談“講”色變。
新課改把傳統教學的講授式轉化為啟發式和討論式,對教師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的挑戰,教師不再是傳統教材的“克隆者”,而是新教材的研究和開發者,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從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好好研究“講”,正確把握“講”的作用,提高“講”的藝術,這樣才能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要重視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動”起來了,但稍作注意,會發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又影響了教學效果。為達到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首先,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采用相應策略。可以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析說出自己的想法,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就保證了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在參與合作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反復琢磨、體會,善于傾聽同學意見,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提供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空間,以達到相互啟迪、幫助的功效。
其次,要精心選擇合作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問題不太復雜,可通過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這三種思維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決。但有的問題復雜并且難度較大,而這些問題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如研究物體的某種性質等等,這就需要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再次,要加強對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過程。教師應注意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引導他們,可通過教給學生歸納、演繹、類比、推理等方法,從而完成知識的形成和再現。討論交流的形式要活潑、多樣,教師可以嘗試設某個小組的意見為靶子,或設正、反方,讓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在思維碰撞中不斷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現“冷場現象”時,教師應參與到學生中去,幫助學生認真分析其思維過程,并引導學生反思思維過程中的問題,教給學生正確的合作策略,讓他們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在不斷的爭論與反思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四、課堂評價要具有啟發性、激勵性
學生在課堂上都是站起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既需要積極思考,更需要一定的勇氣、膽量和自信,不管學生回答得正確與否,教師都應當給以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有的教師對所有學生的回答給予的都是“很好”“很棒”等表揚,一節課下來,幾乎人人都得到了表揚,有的甚至得到多次表揚。時間一長,學生覺得表揚得來實在太容易,甚至有點莫名其妙,學生會想:很好,好在哪里呢?為了使課堂評價具有啟發性和激勵性,教師應當注意提問的方式與時機,并對學生的回答加以適當評價。我們應當采用適當的競爭方法適度競爭,避免過泛的鼓勵性語言,慎用批評,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激勵,促進學生的心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