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物理課堂創設問題情景的藝術
蔣海云
: 初中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他們在課堂上都喜歡表現自己,可自我控制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在課堂上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呢?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我總結出下面四種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例如,在講授“大氣壓”內容時,可在裝滿水的杯上用硬紙片蓋住并倒過來,發現水并不流出,紙片也不下落,使學生確信大氣壓的存在。接著讓兩個學生做馬德堡半球實驗,使學生感覺到巨大的大氣壓力,這樣就會使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
又如,在講授“聲音產生的原因”內容時,可以在揚聲器上放幾個用彩色紙做的小紙球,揚聲器不發音時,彩色球不跳動;揚聲器發音時,小彩球跳動起來。這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聯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以及所關心的科技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這樣容易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與我們實際生活相關,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的興趣。
例如,針對教學中碰到的實際情況,如為什么你在行駛的火車上發現近處靜止的樹木向后退呢?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藍色的,而用手捧起來一看卻都是無色的?為什么助跑一段距離會跳得更遠一些?乒乓球拍的正反兩面膠片各有什么作用?試從力和運動的關系加以分析,為什么不彎腿就跳不高?“神舟”八號與我們所學的哪些物理知識有關,這一系列現實性問題,從生活實際出發,極易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同時,還可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物理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在相對比較枯燥的單元或綜合復習時,如果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就可使復習效果顯著增加。
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由生活中的錯誤經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
生活中的經驗有正確的和錯誤的兩種,有時利用學生生活中的錯誤經驗來導入新課,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慣性定律”內容時,可先提問學生:力是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速度大的物體是不是一定受一個大的力的作用等,對這些問題的肯定的答案是錯誤的,但學生常常認為是正確的。產生這種錯誤的根源在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被假象所迷惑。 再如,靜止的車,人推它才動;靜止的樹枝,風吹它才動;靜止的球,腳踢它才滾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這些物體是不會動的。當教師把學生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生活經驗給予否定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頓時集中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這樣就巧妙的導入了新課。這種方法不僅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知道生活中的經驗在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之前還是粗淺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要正確認識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還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分析。
四、通過讀文章、講述有趣的物理學史和科學家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例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體會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
再如,在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他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臺上時,課堂一片寂靜。但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
又如,在講“杠桿”內容時,可以介紹我國祖先早在商朝時代就知道利用杠桿的原理制成省力的勞動工具——桔槔。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普遍使用杠桿和天平了。而在國外到了公元200年才有了杠桿,此時我們已能制造稱幾百斤的大秤了。事實證明了我們民族的聰慧和創造力,說明了作為21世紀的青年,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學好物理是社會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啟發學生分析問題,這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