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藝術
李品朗
: 教學改革說到底是教學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而教學觀念改革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怎樣看待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教學過程中要貫徹以啟發式教學為核心的、以學生“樂學、會學、主動地學”為標志的“學生為主體、教學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課堂教學中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己研究探索、積極思考的教學方法。
物理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呢?怎樣才能啟開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呢?我認為這不僅需要妥善的處理教材,安排內容,更要注意課堂教學藝術,而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方面就是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一、語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學語言技巧性的特點就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富有力度,能使學生感到驚訝、感到不同凡響,使學生情緒興奮,對認識產生興趣,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要特別注意,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并非基于活躍課堂氣氛,逗逗風趣。與此相反,教師運用形象化語言施教,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本身,而不是誘使他們的知識撇在一邊。 二、語言要符合科學性、思想性 所謂科學性,就是要用準確無誤、合乎邏輯的語言來講。例如在講歐姆定律R=U/I時,要注意它的適用條件,不能說當I →0時,電阻無窮大,從數學語言上說得通,但在物理學上,電阻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由導體的長度、電阻率、橫截面積決定。我們要講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概念都要嚴格地科學地定義,那就大可不必,應根據中學生接受能力和實際知識的循序漸進,不斷完善深化。例如,在講力的概念時,首先只是敘述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接下來在高中講授牛頓第三定律,對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到了講授牛頓第二定律后,又從力的作用效果來敘述,力是使物體產生形變和加速度的原因。這樣對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謂思想性就是教學語言的鮮明的教育性。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任何語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老師應緊密地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三、語言要注意嚴謹性、針對性 物理教材中用來表達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語言都是十分確切和精練的,常常是少一個字不行,多一個不好,前后顛倒也不行。
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決定的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無須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飾,不能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位置互換,更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是物理語言的嚴謹性和邏輯性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應該是精辟、簡練的,但也必須考慮針對性,物理教學語言的針對性首先應受教學內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學內容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其次還要受到學生年齡的制約,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必須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否則會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情緒的制約,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有靈敏性、隨機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四、語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止境的。豐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物理學的進步,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之所以說想象力是物理教學語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師可以想象知識的演化,想象實驗的結果,想象學生認知過各的不同特點,想象課堂教學過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語言技巧。從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發語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語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五、語言要幽默可親、有較強的趣味性 原蘇聯教育學家米·期洛特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課堂講解中運用幽默,可以控制學生的注意;可以使講解的內容變得有趣,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融洽師生間的關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規律的特征,解決教學的難點;還可以巧妙地處理偶發事件,使教學轉入正規。如在講“照相機”時,我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時頭頂地、腳朝天,問他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學生聽后發出笑聲,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牢牢地記住了成像的特點。 六、語言的直觀性 在物理教學中,還要注意語言的直觀性,運用語言藝術,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書面文字口語化,枯燥知識趣味化,這就是說教學語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淺出,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記憶。如學生們對如何區別電磁感應中的左手、右手定則,不難看出感應電動勢的“感”字有個“口”而右手的右字也有個“口”,“口對口”判定感應電動勢方向用右手。而“左”下面有個“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則是用來判定電流在磁場中受力方向,這種擬人化的語言使學生津津樂道,注意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