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創新
黃心玉
新課改的目的是促使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模式,從而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創造了條件。新課改改變了課程內容的繁、難、偏、舊和偏重書中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當今科學、技術的聯系,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性;改變了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做老師主動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作為面臨新課改的物理教師,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教學設計的立意上尋求創新
在長期應試的重負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通常都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技能的規范操演和解題的強化訓練來立意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幾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學生傳授應試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傳道、授業、解惑”就被片面地當作傳遞知識、教授技能和幫助學生解決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灌輸也就注定成為了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
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間題的典型思路等納入教學的內容。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入教學內容。
其次,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
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
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注意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他們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鼓勵他們主動與他人合作,并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團隊精神;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區,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見,教師只有通過完整的教學才可能培育出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尋求創新
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第三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斷和缺乏根據的。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需要發揮每個學生的個體能動性,培養他們自身的潛在能力特色,就要求教師應當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當前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全面把握學生成長的各個要素,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策略,科學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著眼于使全體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三、在實驗課方面要尋求創新
實驗是一座架設在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橋梁,它能使學生了解物理理論知識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發明、創造都包含了哪些物理理論知識以及這些理論知識是通過怎樣的手段用于實踐、為人類造福的。除此之外,實驗還具有另一更為重要的功能,即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想象與實現想象的空間,使學生的創新思想能夠得以驗證。
高中物理實驗能夠驗證學生所學的物理理論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物理實驗能夠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知道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主動地學習;物理實驗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物理實驗有利于培養同學間的合作精神;物理實驗能夠為學生的創新思想提供施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