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初中物理學法指導與教學模式
韋智睦
[摘 要]根據皮亞杰、布魯納、布魯姆的教育觀點,論述了初中物理學法指導的基本理念,把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劃分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分類指導,思維探索;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分層訓練,回授調節;總結新知,納入結構等五個環節,并提出各教學環節中師生活動的目標以及實施的要點。
[關鍵詞]物理 學法指導 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系統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教學系統的外部結構是由社會、學生、教育這三個要素組成的;而教學的內部結構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三個要素。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交集存在教學的認識性規律,學生與教師的交集存在教學的雙邊性規律。在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系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在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認識關系中,學生應處于主體地位。教學應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把學生放在認識主體地位上,讓他們動眼、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把學習指導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學法指導,是擺在物理教師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因此,構建一個能有效溝通物理學法指導教學理論和物理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物理學法指導的理論依據及教學模式和實施要點
1.理論依據
(1)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知識源于行動”和“認識發生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觀點,認為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是兒童教育的最高原則。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給予相對合理的證實或否定,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
(2)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發現學習”的教學思想。認為發現包括用自己的大腦親自獲取知識的一切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教材提供的材料,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親自探索和主動研究,并讓學生親自把事情整理就緒,成為“發現者”。
(3)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教育觀念認為“我們的孩子都能學習”,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力;每個學習任務都具有所需的必要學習;學習結果會影響學生的情感。
2.課堂教學模式
依據以上理論,可把初中物理學法指導的教學模式基本操作程序劃分為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動用演示實驗、典型實例、科學故事、新舊知識類比、辨別正誤觀點等方法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趣、導向。
(2)分類指導,思維探索
雖然班級授課形式是把年齡和知識基礎相差不多的學生組織到一起,但他們心理、生理發展水平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按統計理論,學生群體的學習成績呈正態分布,我們不妨把學生分成優、中、差三個層次。教師在授課時,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自行設計實驗來探索物理規律前,可啟發他們的直覺思維對有關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想,接著引導學生設計各種實驗方法來驗證猜想,并共同找出最佳的實驗設計方案。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工實驗,證實猜想的正確性。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點撥學生的思維。
(3)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關觀察或實驗。引導學生對通過觀察和實驗所取得的信息或數據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歸納,找出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形成準確的物理概念;或引導學生總結出各有關物理量在一定條件下的本質聯系,掌握物理規律。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具體的關心和幫助,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記錄有關資料,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有關的知識。
(4)分層訓練,回授調節
教師指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預先準備好的屬于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為獲取比較全面、準確的反饋信息,教師應在課前設計好“質疑點”,并在巡視時注意觀察,并根據反饋回來的聲像等信息靈活地指導、糾錯、補漏,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以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這一環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練”,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檢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況,并及時進行“矯正”。確保全體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總結新知,納入結構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的知識及其與其他物理知識或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形成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整體性強的知識網絡,以便在更廣泛的知識領域里促進知識的橫向遷移,并總結相關內容的學習方法。這一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認識物理知識結構的有序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實施要點
(1)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準確地把握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在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制定認知、技能、情感、學法等方面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成功的情感強化、內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適勢分步亮標,保護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并使其產生學習物理的良好的心理動力。
(2)根據學生層次合理安排座位
首先,根據各科考試的綜合成績把學生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其次,把“優”和“差”這兩個層次的學生安排在“參與者三角”這個區域內。某些學者的研究表明,位于“參與者三角”內的學生對參與教學活動表現得最為積極。把優差生安排在這個區域里,旨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在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有關的信息,作為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依據。這樣的安排也有利于優、中生和差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間的互幫互學創造條件。 (3)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初中學生的情感特點是感情用事,他們的意志薄弱,毅力不夠堅強,而物理學習又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這與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還較欠缺的實際有一定的差距,使學生對物理學習容易產生害怕甚至厭惡的情感。在教學中,師生間的情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樂意學好與他們關系好的老師所上的那門課。師生間的情感還直接影響知識的傳送,影響學習的效果。只有融洽的師生情感,和諧的教學環境,才能誘發學生心理精神,使學生產生一種學不好功課則愧對老師的內心體驗,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果。
要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首先,教師要以自己對科學的極大興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較高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做出表率,使學生處于良好的狀態;其次,熱切地期待、信任和尊重學生,教學要民主,讓學生暢所欲言,吐露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從而能夠比較全面、準確地收集到有關的教學信息,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自己的意識信號,啟發、誘導和幫助學生不斷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
(4)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
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才能真正把他們培養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活躍的思維、敏銳的觀察力、深邃的思考力的開拓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
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介紹相關的中學物理學科學習方法。如觀察方法、實驗方法、假說方法、理想化方法、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其次,根據教學內容介紹相關的中學物理學習方法。如物理概念的學習法、物理規律學習法、物理實驗學習法、物理習題學習法;再次,根據教學內容介紹某一具體知識的學習方法,這是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的重點內容。此外,課前要指導優生在閱讀教材、把握重點的基礎上,涉獵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以擴大知識面;指導差生閱讀教材,幫助他們找出重點,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學習的效率。
課后要指導學生及時復習,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5)優化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注意幾點:
①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內在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實驗、介紹物理知識的應用等方式,讓學生明確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一般性的問題讓中、差生來回答,難度大的問題讓優生來回答。讓他們經常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其成功情感不斷強化,努力去爭取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功。
②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密度,面向全體學生
對基本物理知識的教學,要適當放慢速度,對重點知識要精講,讓學生多練;基礎性的內容應充分講透,提高性的問題要少而精,讓大多數學生“吃得消”,“吃得飽”。
③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經常需要得到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經驗的支持。因此,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多觀察些實驗;采取自制儀器等辦法,讓學生動手做些實驗。這樣,既能彌補學生感性知識的不足,又能使學生得到技能方面的訓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
④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創新的能力
啟發學生思維是課堂教學的命脈,無論是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建立、實驗的操作,還是習題的練習,教師都要不失時機地利用典型事例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養成物理思維的習慣,學會用數學工具進行物理抽象推理,學會用邏輯規律來理解物理知識,從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創新的能力。
⑤注重信息反饋及時矯正補缺
及時、準確、全面地收集教學的信息,并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完成教學目標的任務。這是教師水平的體現,也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教師要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與矯正,及時查遺補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
⑥幫助學生完成物理認知結構,擴展更新知識
如果學生學習的物理新概念和新規律未能同學生腦中的物理認知結構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那么,就可以肯定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沒有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積累足夠的感性材料,并指導學生把頭腦中已知的散亂的物理現象形成秩序,使頭腦中的知識擴展、更新或重建,使學生的物理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