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主互助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及其策略
未知
[摘要]所謂自主互助型課堂,就是變以教為主、以學為主為以個體學習為主、以互動互助學習為主,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課堂不再是教師的單純講授,而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場所,是學生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舞臺。本文從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入手,滲透了全程的教與學的方法指導。
[關鍵詞]初中物理 自主互助型 教學模式
一、“自主互助型”物理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提出及理論基礎
作為“自主互助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指以一定的教學程序為其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新的教學實踐活動結構。在遵循物理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的總體要求前提下,經過教師引導、調控、矯正努力達到物理“自主互助型”模式與物理教學規律的統一。為此,本人結合初中物理新教材特點以及大慶五十八中學的教學實際狀況的需要,嘗試構建了自主互助型的教學模式,提出了七環節操作規程,可簡單的表述為:“定向激趣與巧妙設疑,問題引導與目標確定,探索討論與領悟導思,導學與合作釋疑,練習鞏固與檢查、反饋,應用與拓展遷移,綜合強化與知識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
自主互助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來源于物理教學實際,指導于日常物理教學實踐。在整個課堂教學進程中,教師以教學目標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教師“以物理教學目標為中心,目標導學為核心,反饋矯正為手段,變式訓練為主線,自主能力發展為主旨,先學后教為方法”的教學指導思想,為物理課堂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學生自主互助學習的新型課堂,是對這種教學關系的最好詮釋。課堂從學生自主預習開始,經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反饋矯正,逐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教學中堅持先學后講、三講三不講 (即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仍然不會的不講)的原則,課堂圍著學生轉,使學生成了課堂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自主互助型“七環節”物理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實施
在新授課的實踐與操作時,要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參與性,這樣才能找準達標基準點,下面就新授課“七環節”物理教學模式進行分步介紹。
1.定向激趣與巧妙設疑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一般要求在設疑時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順水推舟,導入課題。這樣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借助趣味性、啟發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可促使學生情緒高漲的進入新知學習準備狀態。激趣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以“懸念式”、“實驗激趣式”效果最佳。
2.問題引導與目標確定
定標是“自主互助型”物理課堂教學模式中重要環節。作為教學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更是目標教學與課堂結構的組成要素,是課堂教學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定標的恰當與否,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物理教學正常的課堂達標活動,也是影響教學的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每節新授課中師生雙方要明確目標,授課時教師牢記目標,達成時師生強化目標,反饋時學生深化目標,檢測時學生鞏固目標,直至分析矯正時師生總結目標,有了強烈地目標意識,才能為學生提供認知學習的方向性與指令性。教師干什么?就是要在吃透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學生實際狀況的基礎上,重新詮釋、設定“單元目標”“這一課目標”,使其能夠符合實際。物理的教學目標,從總體來講可概括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
3.探索討論與領悟導思
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包括七個要素,即提出問題,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和論證,評估,交流。當然,一般的探究過程只包含其中幾個要素,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一般必不可少,如何設計、怎樣設計、用什么方法設計顯的尤為重要,教師用黑板、投影儀、視頻臺等教學媒體器具展示教學目標后,為學生確定具體的學習誘因,學生在目標引導下,自讀教材,可分為學生自學,組內討論,組際交流,展示反饋四個環節。
教師則要進行巡視、答疑、輔差。這種自學既是認知性的學習,也是情感性學習,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其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對學習材料的分解、編碼、重組時精力集中,閱讀速度加快,識記知識較多。教師在巡視中了解學生自學障礙,指引優等生自主發展,重點對差生提供及時必要的幫助,并調整后續教學的目標和進程,這樣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目標導學規程。
4.導學與合作釋疑
教師通過師生間的這種信息反饋,達到了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都需要從對方那里得到反饋信息,以便做好“教”與“學”的工作。通過不斷反饋,教師將探究物理學與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給學生,學生則將對物理學和物理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因此,做好反饋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教師可將不同層次的限時試題分發給若干中差生測試,待學生完成后,集中公布標準答案進行集體矯正,同時完成差生輔導,使全體學生及時了解自己診測達標效果,至此形成認知上的初次反饋。通常此項達標率在80%~95%之間,絕大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練習鞏固與檢查、反饋
反饋最好是及時反饋而不是延時反饋,因為及時的反饋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較深,可以利用學生留下的記憶表象,增強記憶,強化正確;同時糾正錯誤,防止錯誤認識。學生在學了一章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后,通常要做一些習題,如果大部分正確,并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其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所學的內容也記得牢。部分錯誤之處,只要教師及時幫助糾正,再通過學生自己思考理解,就能夠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樣自然地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訓練了他們的發展性思維能力。
6.應用與拓展遷移
在物理學中,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有許多共同的要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找出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的共同要素,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正遷移的情境。通過引導、訓練,開發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能夠掌握新舊知識、新舊課程的共同特點,善于分析物質運動發展的過程、條件,及其各物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正確地掌握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教師應注意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掌握知識遷移的過程與方法,是初中物理教學的當務之急。
7.綜合強化與知識評價
在新課授課結束前10~15分鐘,教師借助標準化題型的檢測題或《物理教學優化作業》的效果測試題,測試學生新課學習后教學目標完成情況,每一小組第一個完成的,教師給予面批,并讓他們回到各自學習小組去指導、評定有困難的學生,在互幫互學中共同成長和提高,教師對共性的問題進行具體指導,在此環節中,教師可向優等學生提供更高層次目標的檢測材料,實現分層教學、分層指導的目標,使全班各層次學生都吃得飽、吃得好,并留少量的課外分層作業。
參考文獻:
[1]許國梁.中學物理教學法.
[2]閻金鐸,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學通論.
[3]黃順基,吳延涪,黃天授,劉大椿.自然辯證法教程.
[4]鄧言軍.“自主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及其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