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試析數學建模與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

吳亞敏

摘要:討論了數學建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及對數學教學改革的一些啟示,并指出數學建模的教學及競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數學建模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培養

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著不斷地探索與研究,并提出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數學建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一、數學建模的內涵及其發展過程

數學建模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抽象、簡化,確定變量和參數,并應用某些“規律”建立起變量、參數間的確定的數學問題;然后求解該數學問題,最后在現實問題中解釋、驗證所得到的解的創造過程。數學建模過程可用下圖來表明:

因此,數學建模活動是一個多次循環反復驗證的過程,是應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性工作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而數學建模競賽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數學模型的競賽活動。

1989年我國大學生首次組隊參加美國的數學建模競賽(AMCM),1992年開始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CSTAM)舉辦我國自己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CMCM)。到1994年改由國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共同舉辦,每年一次,數學建模教育實踐相繼開展。現已成為落實素質教育、數學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1996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工作會議后,全國高校掀起了數學建模熱潮,參加院校逐年遞增。到目前為止,數學建模競賽己經成為全國大學生的四大競賽之一。

數學建模教育及實踐對密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促進大學數學課程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擬就數學建模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以及對數學教學改革的啟示談一些拙見,供同行參考。

二、數學建模對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作用

1.數學建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

數學建模通常針對的是從生產、管理、社會、經濟等領域中提出的原始實際問題,這類問題一般都未作加工處理,也未作任何假設簡化,有些甚至看起來與數學毫無關系。因此,建模時首先要確定出哪些是問題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做出適當的、合理的假設,使問題得到簡化;然后再利用適當的數學方法和知識來提煉和形成數學模型。一般地講,由于所作假設不同,所使用的數學方法不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甚至可能都是正確的、合理的。例如,1996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A題(可再生資源的持續開發和利用),就這一題而言,可以在合理、科學的假設前提下,利用微分方程建立魚群演變規律模型;也可以建立可持續捕撈條件下的總產量最大的優化模型;還可以建立制約各種年齡的魚的數量的微分方程和連結條件,然后采用迭代搜索法處理,它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任憑學生去創造和創新。評閱答卷時教師對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意義的在評定等級上還可給予傾斜。因此,數學建模是一種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極好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

2.數學建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

在學校里學生通常是自己一個人念書、做題,幾個人在一起活動的機會不多,特別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研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就更不多了,而建模比賽是以3人組成一隊一起參加的,這樣設置的初衷就是為了建立隊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從而培養隊員的協作能力。比賽要求參賽隊在3天之內對所給的問題提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解決方案,這么短的時間內僅僅依靠一兩個人的“聰明才智”是很難完成的,只有合3人之力,才能順利給出一個較好的結果來,而且要給出一份優秀的解決方案,創新與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3人在競賽中既要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個人的潛力,又要集思廣益,密切協作,形成合力,也就是要做個“人力資源”的最優組合,使個人智慧與團隊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數學建模可以培養同學的合作意識,相互協調、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認識到團隊精神和協調能力的重要性對于即將面臨就業選擇的莘莘學子來說無疑是有益的,以至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數學建模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使用文獻資料的能力

數學建模所需要的知識,除了與問題相關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掌握諸如微分方程、數學規劃、計算方法、計算機語言、應用軟件及其它學科知識等,它是多學科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綜合。寬泛的學科領域和廣博的技能技巧是學生原來沒有學過的,也不可能有過多的時間由老師來補課,所以只能通過學生自學和討論來進一步掌握。教師只是啟發式地介紹一些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然后學生圍繞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廣泛查閱相關的資料,從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又大大鍛煉和提高了學生自覺使用資料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恰恰是學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所永遠需要的,他們可以靠這兩種能力不斷地擴充和提高自己。

4.數學建模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培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應用計算機解決建模問題,是數學建模非常重要的環節。其一,可以應用計算機對復雜的實際問題和繁瑣的數據進行技術處理,若用手工計算來完成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時也可用計算機來考察將要建立的模型的優劣。其二,一旦模型建立,還要利用計算機進行編程或利用現成的軟件包來完成大量復雜的計算和圖形處理。沒有計算機的應用,想完成數學建模任務是不可能的。例如199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題B(礦井選址問題),它需要借助計算機進行全方位的搜索,以確定最佳鉆井地址,從而節約鉆井費用,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數學建模活動對提高學生使用計算機及編程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5.可以增強大學生的適應能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如果思維模型和行為方式不能與信息革命的要求相適應,就會失掉與社會同步前進的機會。如今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流動、職業變化更加頻繁,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選擇與被選擇的經歷。通過數學建模的學習及競賽訓練,他們不僅受到了現代數學思維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對不同的實際問題,如何進行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如何利用數學方法與計算機知識,還有各方面的知識綜合起來解決它。因此,他們具有較高的素質,無論以后到哪個行業工作,都能很快適應需要。

如上所述,開展數學建模教學與實踐這項活動,將有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能力的培養,從而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此外,數學建模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論文的寫作能力、增加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及提高大學生的分析、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我們不再一一論及。

三、數學建模對數學教學改革的一些啟示

數學建模從教育觀念、內容、形式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創新,對數學教學改革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1.突出了教與學的雙主體性關系

數學建模競賽以師生互動為基本特點,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存在、互相協同,最后形成一種最優的互動關系。教師的主體性表現在:①教師是組織者。整個競賽訓練過程中的人員選拔、教學安排、分析模擬等都離不開教師的策劃和嚴密安排。②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及特點,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在發揮自身主體性同時又要開發被教育者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表現在:①始終明確自身是競賽的主體。學生必須在全過程集中自己的心向系統去接受教師發出的教學信息,與原有知識體系融合、內化為新的體系。②學習過程中的創造與超越。學生要對教師所給予的信息有批判性地、創造性地、發展性地能動反映,要在相互討論、相互啟發下尋求更多更好的解答方案。

因此,這種雙主體的關系是對以往教師為中心、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根本突破,這種突破的條件首先是競賽機制和教育觀念的創新和變革,這對我們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積極的啟示。

2.促進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都具有強烈的理科特點:重基礎理論、輕實踐應用;重傳統的經典數學內容、輕離散的數值計算。然而,數學建模所要用到的主要數學方法和數學知識恰好正是被我們長期所忽視的那些內容。因此,這迫使我們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比如可增加一些應用型、實踐類課程:像“運籌學”、“數學模型”、“數學實驗”、“數學軟件介紹及應用”、“計算方法”這些課程等等;在其余各門課程的教學中,也要盡量注意到使數學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增加實際應用方面的內容和例題,從而使教學內容也得到了更新。

3.增加新興科技知識的傳授,拓寬知識面

數學建模所使用的材料涉及范圍十分廣泛,要求教學雙方具有較廣的知識面,同時并不要求掌握各個專業領域中比較艱深的部分。這些特點對于目前數學教材中存在的內容陳舊、知識面狹窄及形式呆板等問題,具有借鑒作用。數學建模的試題通常聯系新興的學科,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廣博的知識面和對新興科學技術的追蹤能力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當代大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畢業以后走向社會的必備條件。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主任李大潛院士曾經說過:“數學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素質教育,數學建模的教學及競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如果我們能逐步地將數學建模活動和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體現和完成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同勝.數學素質教育教學新體系和實驗報告[J].教育研究,1997(6):2-3.

[2]姜啟源.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4.

[3]陳國華.數學建模與素質教育[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3(2):110-113.

[4]李尚志.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探索[J].大學數學,2003(1):46-50.

[5]江錦坡,徐鎮.論高校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0(3):90-92.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