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優化高職高專數學課堂教學
未知
摘要:高職高專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而數學是培養和造就各類高層專門人才的基礎。但由于高校在校人數大幅度增長,學生數學素質的參差不齊,致使高職高專數學教學質量問題日益突出,為此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辦法對高職高專數學進行改革,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現代高職高專教育更充滿活力!
關鍵詞:高職高專,數學課程,綜合能力,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且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而數學是培養和造就各類高層專門人才的共同基礎。但由于高校在校人數大幅度增長,學生數學素質的參差不齊,致使高職高專數學教學質量問題日益突出,這就對通過改革優化高職高專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客觀的要求。
一、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進行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改革,關鍵在于改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改,而改什么又取決于該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作用與地位。根據高職高專基礎課程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結合高職高專數學課程的特點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的現實,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應“貫穿一條主線,培養兩大能力”。“貫穿一條主線”就是教學課程中始終貫穿綜合能力和教學素質培養這條主線。“培養兩大能力”就是培養:用數學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專業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及創造思維能力;二是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的能力,即數學能力和應用能力。
(一)、教學內容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上下功夫。為了適應高職的教學,我們可以將數學教學盡量直觀,適當拓寬和加強數學基礎,淡化特殊運算技巧的訓練,強化對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例如,在微積分教學中,講解極限的定義時可以先引入芝諾悖論: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討論,進而可以給出“一尺之槌,日取其半,萬事不枯”的數列極限例子,給極限以易懂的直觀定義,跨過極限理論證明的難點,盡快進入微積分的最基本的主線內容:一元函數的微分積分以及簡單微分方程。這樣使學生容易入門,先掌握實際應用廣泛的微積分基本內容,突出牛頓式的數學與物理概念,幾何直觀相結合的處理方法,不拘泥于嚴格的數學證明,注重基本的計算能力和運用微積分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要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的提高。在闡述教學內容時注意分析數值和圖形的結合,抽象內容和具體例子的結合,多角度說明有關概念的實質,擴大信息量。
(三)、教學內容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引入較多的應用實例,特別是一些來自實際的真實問題。對傳統內容中的應用性問題進行更新和充實。如增加經濟管理、生物醫藥和社會科學方面的例子,以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一)、注重教學效果。以大中班講授,以小班輔導答疑。可有效避免老師上課說廢話,便于學生消化吸收。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意實效,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擯棄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方式又沒有很好把握的尷尬局面,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講課約占2/3,輔導課答疑課習題課約占1/3。輔導課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對輔導課的考勤要求要嚴格,因為輔導課不僅是解惑答疑,學生作業和學習的效果的檢查都是在輔導課上進行的。輔導課上老師要對學生提問,對于學生的回答要進行相應的記錄,這些記錄也是教學質量檢查的依據.
(三)、突出能力培養。
除了圍繞講授內容給學生留作業外,還要要求學生分組動手進行練習,相互討論監督,相互幫助提高,培養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
三、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體系的教學體系與內容基本確定后,教學方法就成了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愉快、歡樂和充滿挑戰的過程。
(一)、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一位優秀的大學教師,他的教學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利用自己在長期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體會,通過具體教學內容傳授,對學生言傳身教,引導他們去分析和提出問題,以取得啟迪悟性、挖掘潛能的效果。常用的教學方法:一是“傳授式”教學法,形式主要是課堂教學,這是數學教學中的傳統方式;二是示例式活示范式教學法,教師通過解決典型和綜合的問題,給學生以示范,讓學生在示例的挖掘和思考中進行學習;三是構建式教學法,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即數學知識不能從教師遷移到學生,而必須通過學生對知識的體察,對自身經驗的反省,在與環境包括他人的交流中主動的建構起來。
(二)、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
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實行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選準恰當的內容搞好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長處。解決數學教學中很多抽象的和難以解決的問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但是,有些教師卻把多媒體作為課堂的中心,課堂上熱鬧非凡。可并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讓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加強啟發式教學,開展數學專題討論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和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整體的、有機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讓學生練習、回答問題等局部過程。這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取長補短。良好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有效合作過程。教師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嘗試運用發現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變式教學,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創造性的運用提問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有利于學生產生穩定的探究心向和積極探究的過程;另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討論法、探究法鼓勵學生相互探討、爭論、交流思維方法,相互啟迪,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思維由發散而集中,由集中而發散。這種合作必須是人人平等參與的合作,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審視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讓課堂出現“雜音”。組織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培養研究和應用能力。
(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探索欲望
應用性問題著眼于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是屬于問題的發現、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其中問題情境主要指啟發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問題。學生的探究活動始于問題,教師首先應將學習的內容置于問題情境之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之產生疑問,進而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開放性問題情境、疑惑陷阱情境及應用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命題(公理、定理、性質、公式)。給學生一個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更加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
(五)、采用覓食教學,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應用型人才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若只是教師“單向輸出”和學生“被動接受”,那就談不上對這種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覓食”教學法是相對于“填鴨式”灌輸而言的,指的是學生通過積極、自主地學習構建知識的過程。它提倡:在學生受到必要的基礎知識教育之后,讓他們進行“讀、練、講、議、評”的學習活動,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
(六)、面向全體、注重差異,實施分層課程教學
由于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特別是數學素質的不同,以及教育影響和主觀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個班的每個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面對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實施分層課程教學。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差異的學生,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積極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中來。對學困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教學原則外,還要善于發現他們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閃光點,激活每個學生的快樂因子,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無論是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及評價哪方面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價值,讓每一個學生每天都有收獲,都能在平常的學習中享受快樂、體驗成功、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逐步形成穩定的、持續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分層課程”優化課堂教學,讓每一個目標層次的學生都能按問題的坡度“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改革考核辦法
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通過考試試題引導學生能發揮其最大潛能的方向發展。授課前、授課中、授課后都要提出相應的監督檢查辦法,正確引導學生在每個階段應當完成什么任務,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和使學生掌握支配自主學習的空間。數學是使一個人最具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全民數學修養、數學素質、數學能力的整體性提升,毫無疑問將會提高我們國家的整體實力。我們從事大學數學教育的每一個人都應有這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總之,我們要不斷進行高等數學教學改革,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改革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總結中提高,使現代高職高專教育更充滿活力!
1、朱方來 《實施“一專多能”工程,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中國高等教育》 2006年第一期
2、崔宏利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內涵的探討》 徐州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第二期
3、陳艷平 《在高職高專中數學教學中嘗試“分層課程”教學》 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年第二期
4、呂憲軍、王延鈴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 《中國教育學刊》 2006 年第一期
5、孫宇 《以學生為本、辦好讓學生滿意的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 2005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