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中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策略探究
趙飛穎
論文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策略
論文摘要:提出問題是創新的源泉,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論文試從注重聯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創設適當情境及運用語言技巧等方面,探討了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以提高教學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提出問題就是學生對于學過或是沒有學過的知識在心里產生的一種疑惑或矛盾,從而用清晰明確的語言把它表示出來的一種行為或能力。而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比較淡薄,對于問題學生很少參與和思考。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總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科學上的實驗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就是一種新的可能。從根本意義上說,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困難,也更有意義。對于學生而言,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而就數學課堂而言,教師怎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本文試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策略。 一、聯系實際建立提問的基礎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發覺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數學教學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注重生活化教學,強調生活問題的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的生活化,加強這兩者之間的辯證結合,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容易從生活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從數學知識中了解生活,增加提問的機會。 例如,在講到黃金分割點時,教師介紹到:黃金分割點在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在工藝美術和日用品的長寬設計中,也具有美感,在人體結構上,肚臍至腳底與頭頂至肚臍之比,軀干長度與臂寬之比,下肢長度與上肢長度之比,均近似于0.618,越接近這個值,形體就越勻稱,越完美;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越廣泛,建筑物中某些線段的比就科學采用了黃金分割,舞臺上的報幕員并不是站在舞臺的中央,而是偏在臺上一側,以便站在舞臺長度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最美觀,聲音傳播的最好,就連植物中也有黃金分割的地方;在很多試驗中,也會選取0.618的方案,即優選法,它可以使我們合理的安排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合理的方法和合適的工藝條件。正因為它在建筑,文藝,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人們稱其為黃金分割。 這些知識將會促使學生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所感受到的,從而會有提問題的欲望。在生活中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就容易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如,數列與實際的聯系,它會在我們存款時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數列我們可以計算采用分期付款或是定期自動轉存等,既學會了數學知識也學會了應用。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學生便很容易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也符合新課改標準中的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引發興趣提高提問的積極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在基礎教育階段,要著重打好數學基礎學會應用,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學會創新,這在數學新課改標準中也有要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運用多方面的知識,不斷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輕松愉快的學好數學,使他們善于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設置懸念,使學生“欲知不得;欲罷不能”,產生強烈的探求問題的奧妙所在的心里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講指數函數這節課前,教師先拿出一張白紙說:同學們,雖然這張白紙只有0.1毫米,但經過反復對折27次后,其厚度超過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