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李春媛
【摘 要】學習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讓學生產生興趣是多么的重要,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中掌握了新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實力了學生的自信心。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習興趣;探索興趣
【Abstract】Study the interest be that the person be aggressive understanding thing or concern activity of mental state incline to, let student creation interest is how of importance, stir up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the process.The student is in hence know to control a new information to know in the new process, since development student of study interest, again real strenght student of self-confidence heart.
【Key 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Study interest;Investigate interest
學習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教育家都相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發和利用。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20世紀初,歐洲著名進步主義教育家德可樂利把興趣作為其教學法的中心,他指出:“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庫被打開,并規定了流向。”由此可見,讓學生產生興趣是多么的重要。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以下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認知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因此,我在課堂上經常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 2( l)一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
2.使用學具,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當代的小學生由于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調動學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興趣。如:長方體體積和長、寬、高的關系比較抽象,讓學生從操作12個小木塊入手,邊操作邊思考,并借助記錄整理的科學手段,從中悟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再如,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幾何模型,運用已掌握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又如:利用學具操作,學生將圓柱側面轉化為原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柱側面面積公式。通過操作學具,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運用舊知解決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皮亞杰的活動內化原理指出,通過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動逐步內化為智慧活動。這樣的教學,成為學生的科學實驗,其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容易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利用準備題讓學生輕松獲取知識,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感
學生都有期待成功的欲望,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欲望給學生以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學生潛在力量,激發向上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體驗成功,在獲取知識中獲得快感。在教學活動中,運用“遷移規律”,用準備題這把金鑰匙打開學生已有的知識庫,搜索與新知相關的舊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用“已知”的原理、方法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在應用題例3中,教材設置的知識平臺由三部分組成。
1、準備題1。同學們參加建校勞動,王剛4次搬磚20塊。照這樣計算,7次搬磚多少塊?
2、例3。同學們參加建校勞動,王剛4次搬磚20塊。照這樣計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磚多少塊?
3、編者要求學生把例3的問題改成“搬7次可以比原來多搬多少塊?”變化題是:“同學們參加建校勞動,王剛4次搬磚20塊。照這樣計算,搬7次可以比原來多搬多少塊?”
例3和變化題都是從準備題1發展變化而來的。掌握“怎樣變化發展的”是探究學習的關鍵。教學中應把準備題1作為比較的“標桿”。
首先,引導學生將例3與準備題作比較,異中找同。弄明白準備題中的“搬7次”在例3里改成“再搬3次”。“搬7次”和“再搬3 次”,雖然條件的敘述改變了,再把問題聯系起來考慮,“搬磚的實際次數沒有變”。從而可找到例3的解題方法。
其次,把變化題與準備題1進行比較,同中查異。它們的已知條件相同,問題改變了。鑒于此,教學時我做了如下安排:1、只列式,不計算。說說你列式的理由。讓學生回答,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就知識積極踴躍地說出答案,贏得了老師的表揚。2、你是怎樣進行解題分析的?會用從問題出發進行解題分析嗎?(同桌討論完成)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動力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化難為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中掌握了新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實力了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