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李輝霞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傳授知識,如果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么他們就會主動的、興趣盎然地領會;如果對數學缺乏興趣,那么他們上課時就會如嚼蠟般無味,很難集中精神去聽課,導致惡性循環,最終放棄。為此,我在數學教學時嘗試采用快樂教學法,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字:興趣;認知興趣;參與興趣;多元化 我們常常會發現,即使你覺得平時再“笨”的學生,只要一到玩游戲,或聽好聽的故事時,他也會玩得十分高興。這說明每個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樂的因子,只不過有些人比較顯性,有些人比較隱性而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活學生的快樂因子,對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很有好處。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創設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通過巧妙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講解“全等三角形”時,我有目的的選取兩片楓葉、兩片銀杏葉進行動畫操作,讓學生觀察;再選取兩張笑臉、兩個八邊形與兩個正方形的動畫重合,讓學生進一步觀察,一方面滲透了環保意識:對珍稀植物的保護;另一方面很自然的得出名詞概念: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全等形。最后由兩個三角形的跳躍式的重合,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分析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全等三角形。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我讓學生練習時,喜歡讓學生充當角色把課本中的問題轉化成現實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去解決,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這道題目更貼近自己,感覺更親切。 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親身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例如:在學習“軸對稱”一課時,課本上對“軸對稱”是這樣定義的:某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對折后,兩部分能夠完全重合,則稱這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定義很抽象,很難理解,課本開頭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我在教學舉例時,張開雙手,掌心面向學生,一邊雙手合攏,一邊問道:“你們看老師的雙手成軸對稱嗎?”然后讓學生自己操作,以實際例子展示問題,學生非常容易弄明白軸對稱的定義。當然,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剪紙、操作,使他們身臨其境,再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這樣把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