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
高峰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 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的興趣和對新知識的渴求,是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前提條件。
一、用數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教學情景對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景中產生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在理解情節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與識別,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引導學生去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發揮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問題中學習,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相似三角形”一章時,同學們總以為很簡單,認為在小學都學過的,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輕視的意識。對學習沒有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設置了大家“找兄弟”的教學情景,用兩個相似圖片,讓學生去找出對應角和對應邊,之后才去講相似圖形,再從“概念”到“公式”再到“運算”,組織學生討論,討論完畢后再按小組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使學生能“聽得懂,做得來”。
二、用和諧師生關系,調動學習情感
作為數學教師,在教數學知識的同時,更應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人常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人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是造成初中數學后進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后進生多半不會學習,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靠別人,甚至扔在一邊不管。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善于探討、善于觀察、善于小結等方面的好習慣。如在解答問題時,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只是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自覺思考的能力。
在布置作業時,給后進生設計較簡單的題目,使后進生經過思考能獨立完成,養成他們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還要求后進生每周末將本周學習的內容總結一次,使所學知識系統化。 建立一種穩定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情感場”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試想: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別人和社會對自己的承認。后進生也不例外,他們有強烈的上進心,渴望學習進步,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因此,教師更應關注后進生的學習狀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后練習、輔導、檢測等方面分層設計,實施差異教學;對后進生降低目標要求,教學內容由易到難,緩步上升,課堂上把簡單問題留給后進生回答;當后進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做出數學題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于肯定和鼓勵,使后進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樂,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自覺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學生的情緒、情感。面帶微笑的教師在站上講臺的那一瞬間,這種和藹可親的教態便可將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學拉回到課堂中。這樣的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已經有了心靈溝通,復習舊課,導入新課便是順理成章的事。
三、用藝術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習進程
課堂上學生難免有許多疑慮和困惑,對于這些難理解的概念、復雜的公式、抽象的符號、以及難懂的邏輯推理,教師應審時度勢、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藝術,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必須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師必須要有對學生真摯無私的愛。正如有一位學者所指的: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泉眼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涌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教師只有對教育事業有著執著追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而并不是僅僅當作職業來從事。如果學生感覺到學習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么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有一次,在教數學歸納法時,同學們對數學歸納法的定義很難理解。于是,筆者講了一個春節放鞭炮的例子。假設鞭炮無限長,點燃第一個炮竹響過,接下來炮竹便一接一個響起來。通過實例增加同學們學習的趣味性。
一般說來,如果學生把數學學習取得的成功歸功于內部因素,則會使他們感到興奮、自豪、和充滿信心。這些情緒反應將促使他們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強學習的動力。正是這種情感,學生才會有持之以恒的學習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