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一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張明春
新課標認為:“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讓課堂充滿創新活力.”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研究學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認知、理解、應用等,還要重視他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信念、態度和情緒等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學生的興趣、內在動機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逐漸形成一定的數學素養,這對學生的一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高一教學中不失時機的以培養興趣為主,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盡可能的去體會數學學科的魅力.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讓高一學生感受數學美,激發學習興趣
不感到數學是美的,就不可能對數學有什么感情數學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向學生揭示數學美數學中的美,若不引導學生去體驗,他們是不可能領會的所以,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揭示數學美的本質,展示數學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發學生認識數學美的興趣.
數學美普遍存在于數學之中,有數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高一數學也不例外.如:《集合與函數地概念》中自然語言轉化為集合語言,文字語言簡化為符號語言,用字母表示數字,體現了簡潔美;二次不等式、方程與函數圖象的統一等都體現了和諧美;奇偶函數圖象、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圖象的關系,體現了獨特的對稱美;冪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圖象當n或a由小變大時所展現的曲線如翩翩起舞的少女,有規律的起伏等,體現了奇異美等等.
二、課堂上多從實際生活出發,激發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且數學作為思維的體操在所有學科中是最難讓學生感興趣的,充滿數字,算理,計算公式,圖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就必須要精心設計,創設情境,組織教學,盡量做到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達到好學、樂學的境界.
三、利用現代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把幻燈、投影儀、“CAI”課件等引入學校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CAI”課件教學,就是利用“CAI”課件對圖、文、聲、像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運用“CAI”課件進行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優勢.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知識動態化;能直觀生動展示圖形的變化,使教與學充滿生機,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我利用課余時間向學生介紹名為《幾何畫板》的數學軟件,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它.如在講“指數函數性質”時,我先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畫出 和 的圖象,然后利用《幾何畫板》當場畫出 的動態圖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象歸納性質,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于函數的性質作出總結.再請學生仿照此法,請一個學生在計算機上畫出函數 的性質.在短短的時間里學生完全掌握了指數函數性質.由于學生直接參與學習,親自動手操作,自己觀察分析,歸納結論,因而興趣濃厚,信心十足,智能得到發揮,教學效果也明顯提高.
四、利用數學教材,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分段函數時,學生對定義域內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不同,對應法則(解析式)不同難于理解,難掌握有些同學提出來:為什么學這些搞不懂的東西.我在教學時用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你到菜市場買白菜,買10斤以內,每斤0.5元;搞批發,10斤以上,每斤0.3元,則可建立買 斤菜,給錢 元的解析式,從而讓學生理解掌握分段函數,且根深蒂固還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事例,構造建立分段函數的例子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增,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我還利用教材中編排的有關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鼓勵學生質疑與提問,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在平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組織興趣小組、開設講座與選修課、開展數學競賽、舉辦墻報、撰寫小論文等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其享受艱辛勞動后的成功,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教學觀告訴我們,每個人均有獨特的天賦,都有培養價值.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在內心的力量.教師只要用心探究激發、培養、鞏固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就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一段快樂而美好的數學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