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運用嘗試教學法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
耿雪云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思維具有無窮的威力,具有令人醉心的魅力。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為學生打好思維“體操”的基本功——練就基本的數學技能,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要培養數學思維習慣,激發數學思維情趣,營造數學思維氛圍。
一、培養學生嘗試學習的意識,實現自主發展
1.嘗試開設數學閱讀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閱讀課就是課堂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各自獨立地進行學習。教師首先告訴學生閱讀的范圍,指導學生閱讀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等;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分析、訓練,弄清知識原理,學會例題,完成練習;課堂后段教師用適量的時間進行點評、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數學閱讀課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學習能力,為他們主動地去學習、以及獲取課外知識提供可能。
2.學生嘗試學習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嘗試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進行這些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的做法,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于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嘗試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二、嘗試營造創新氛圍,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1、樹立“以學生為主”嘗試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從認知心理學看,數學學習是每個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數學世界里,主動進行分析、吸收的過程,這表明了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是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事實證明,學生受到教師的尊重或看重,就會學習熱情高漲,思維變得十分活躍。
同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的角色,創設學生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和情景(例如引發學生交流、討論、表現……),以便激發學生的思維需求,使他們建立起思維的意識。也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放開思路,勤于思考,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容易使學生疲累、生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 2、嘗試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思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訴學生,否則學生只會忙于“收拾”,而應該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探索思維中獲得知識。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如上例,學生弄清了去括號,移項等……是朝著解集的形式轉化的目的后,對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創造思維能力所起的作用。
3、學生嘗試編習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上傳統的習題,可以使學生掌握熱練的解題技能,但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適當編設一些課堂練習題。(1)改編教材上的習題,使之一題多變,一題多解。(2)設計開放題(題目的條件不充分,結論有多種性)例如:“比較大小:5a與3a”,就是一道很好的開放題。以上兩種題目需要學生通過多向立體思維選擇信息,全方位觀察思考,運用多種知識來重組解答,無疑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嘗試編設習題,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分析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三、嘗試創設實際生活情境體驗數學的“生活味道”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改變學生在原有模式中被動學習的地位,重新確定學生主動嘗試,樂于探究,獲取知識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互助合作,張揚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