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導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與思考
李強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基礎學科,學好數學必須要有一定的數學能力。數學能力包括概括能力、運算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等,而數學思維品質就是對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所以,數學思維品質就是以認識數學對象為任務、以概括數學語言為載體、以發現數學規律為目的的一種思維。因此,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種思維活動過程。蘇聯教育家奧加涅相認為:“數學思維是具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和特點,它們是由所研究的對象的特點和研究的方法所決定的。”由此可見,數學問題要通過數學思維才能解決,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如何理解數學思維品質
所謂數學思維品質就是大腦皮層區域不斷地恢復聯系和形成聯系的過程,它是以感知、記憶、思考、理解、聯想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在數學學習中,數學思維品質表現為依據已學過的數學知識,讓思維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前進,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它能夠迅速根據實際問題提供的信息,靈活地開拓思維新途徑,克服思維定勢,在由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中發掘出新的方法。
二、 數學思維品質的現狀與分析
現狀1:思想標準化。
思想標準化是扼殺學生思維的首要因素。它主要表現為權威(包括教材、教師、答案等)迷信。而這一切都可謂時下之“應試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所以,再沒有比考試更加助長學生的思維標準化了,因為考試促使孩子在學習中,只在乎“什么是標準答案,”不在乎“知識是怎樣獲取的”。其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越來越趨同,想象力也越來越枯萎,滿腦子裝得盡是標準答案。由此,知識傳授的僵化成了思維標準化的罪魁禍首。而沒有了想象力與問題意識,哪里來的知識的更新與進步?
現狀2:知識無活力化。
知識無活力化是學生創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見樹不見林,學不致用”。具體地說,知識無活力泛指學生不能主動地、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學以致用的愿望與實踐。
現狀3:主觀偏離化。
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呈孤立、片面、間斷的狀態。表現在:①對概念、公式、定理等滿足于表面上的理解、記憶,忽視其來龍去脈,只注重其內涵,忽視其外延;②對各種數量之間或形體之間的邏輯關系缺乏整體的認識;③對各種數學思想和方法之間的共性與異性缺乏深入了解。這就不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地建立和完善思維的系統化的整體結構,因而也就不可能在解決問題時保證思維通道的順暢,當然也就阻礙著對新知識的間接理解。 三、 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策略
1、 創新學習氛圍的營造
良好的思維習慣,主要體現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為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時間,注重思維誘導,把知識作為過程而不是結果教給學生,為學生的思維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真正走下講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這樣,創新思維的靈感就很容易被激活。
2、 數學思維品質的訓練
(1) 培養學生在情感體驗處思考----興趣激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生產生思維,就要學生有求知欲,要使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欲,就必須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使之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并促進思維的發展。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疑。而問題情景對學生來說必須是恰當的,有能“跳一跳,摸得著”的尺度,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新課前,筆者常從設置疑問入手,設置一個新穎奇特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往往能在不知不覺中引領學生進入新知探求中。例如案例1: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特殊三角形》中的2.6.2探索勾股定理一課中,可以先設疑,再引出勾股定理逆定理。見左圖,小明想要檢測雕塑底座的兩條側棱是否分別垂直于底邊,但他隨身只帶了卷尺。請問,要如何檢驗?
案例2: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有理數的運算》的2.5有理數乘方的教學中,可創設更感興趣的設疑性情境:有人說如果將一張紙裁成兩等份,把裁成餓兩張紙疊起來,再裁成兩等份。如此重復下去,第43次后所有紙的高度便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一張紙的厚度是0.06mm,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385000km,你相信這個人的說法嗎?學生都會這個問題很好奇,很快便會討論開。此時,教師指出這個問題需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來得到解答。
(2)培養學生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思考----變則活思
“例題千萬道,解后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于作解題后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許多數學習題看似不同,但它們的內在本質(或者說是解題的思路、方法是一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這類題目的收集、比較,引導學生尋求通法通解,并讓學生自己感悟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數學思想方法。
總之,在新教材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去重新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并提出一些問題去自主探究解決,重視數學活動的過程,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便會呈現出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境界:“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