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力思維能力的培養
呂務水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是時代對我們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創造性思維及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說一說自己的一些拙見。
一、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造意識是一種總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愿和態度。創造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產生出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造勇氣。創造意識來自于問題的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引導他產生創造的沖動。波利亞指出“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問題解決的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
引導學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現學生經常不用教師講的或課本上現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的現象。而且正確和錯誤都有可能出現,正確時,說明學生能夠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錯時,也未必不是一種好的現象,這正說明學生不滿足于依葫蘆畫瓢,也說明學生具有創新精神。而我們很多老師,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不斷的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敢于想傳統的方法和權威挑戰,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永不滿足的懷疑精神是創造之母。
二、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創造動機是直接激勵和推動學生去從事創造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創造動機可以來自兒童的內在動機,也可以來自兒童的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可以相互轉化。對于中學生來說外在動機有更加直接的激勵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次調動不同類型學生的創造動機,開展合作學習,發揮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長,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是極為重要的。
三、積極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創造離不開思維。吉爾福特在研究智力結構時,通過因素分析發現了聚合和發散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或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有組織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思維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傳統,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吉爾福特認為:“經由發散思維而表現于外的行為即代表個人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統一。切不可只注重發展發散思維,而忽略了聚合思維的培養。 并且,創造思維是大腦左右半球協同活動的結果。從創造思維的產生的過程來看,在創造性"靈感"產生期間,右腦的功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重于左腦的利用和訓練,忽視了右腦功能的開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增加一些左側肢體的活動,挖掘右腦潛能,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水平。
四、樹立學生具有創造性的個性品質。
學生的意志品質是制約學生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好勝心。情緒的穩定性及完成任務的堅毅精神等方面的個性品質,在創造性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及意志力。對于學生具有創造性的思想和行為,即使有錯誤,也要加以鼓勵和引導。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向老師挑戰,敢于標新立異、逾越常規,敢于言別人所未言、別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養學生具備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持之以恒的去解決疑難問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因此,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疑,以及在思考過程中突發的奇想,教師應注意加以保護,不要輕易的加以扼殺。注意在提問、講授、練習等各個環節中,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個性品質,才能較好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為國家培養出一代新人。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只有當教師自己能夠打破傳統定勢,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才能更加靈活的去引導學生的發展,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