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高曉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有創新才有發展,有創新才有實力,有創新才有騰飛。同時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知識創新的基礎是教育。而中學數學是一門創新性思維頗為豐富的學科,學生一旦處于主動狀態,必定會爆發出無限的創新火花。中學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具體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是多方面的,本文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結合我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培養。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熱愛學生、關注差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
數學教師要在個性教育上創新,應當把學生的個性作為一種創新的資源來開發,尤其是要關心學生、摒棄差生概念。通過“問題—猜想—嘗試—成功—領會—頓悟—思想方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給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探索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力求現象數學化,逐步形成學生的數學氣質,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濃厚的好奇心,對問題的敏銳感,強烈的探究愿望和堅持性,敢于質疑問難,挑戰未來的勇氣。
2.教學中注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提出問題是人們對某些現象、某些事物進行細致觀察、深入思考的結果,它是一個人具有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一個學習不主動、沒有求知欲望,懶于思考,不會提問的人也就無創新可言。要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不僅要具有提出問題的意識和勇氣,而且還要具備直覺的洞察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求異性思維能力,因此,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好問、多問、深問的習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獨創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畏權威,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提高學生的素質。
3.教學中注重學生參與,留給學生更多的探索空間
數學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作為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主動發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數學活動中積極體驗數學,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并動手操作。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空間。在解題的思維過程中,也要讓學生探索實驗,要讓學生參與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改教師講思路為師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嘗試探究。
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表述解題方案,實施解題過程,檢驗問題結果,來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促進知識的形成和發展,要改進以教代學,做到先練后講,先試后導,摒棄被動接受和機械模仿,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突破常規、靈活多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1.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 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解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活躍的靈感,解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引申,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和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教學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更有創新的是,有的學生把梯形沿對角線分割成兩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等高,用求這兩個三角形面積和,也推導出這個公式。
2.重視解題教學? 發展創新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人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特有的思維活動。它不僅能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而且可以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創造性的見解。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通過解題教學,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學會從多個角度提出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等思維素質。
三、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求異創新。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核心,而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份。因為求異思維往往產生新奇、獨特的見解,敢于打破固定模式,從而形成新思路,新見解。給出的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
2.質疑創新。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愛護兒童。”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新。質疑問難,本身就蘊含著思維的火花,也是創新的起點。
四、優化過程、啟迪激勵、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決定行動。為此,必須打破傳統教育的模式,更新教育觀念,在教育內容、方式等諸方面,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輕學生能力培養的“傳統”。創新教育是人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的教育。創新教育需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保護學生的創新積極性,鼓勵學生在創新活動中的主動性。創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個性。只有在智力和創新情感雙重因素的作用下,人的創新能力才可能獲得一定的積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