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農村初中“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劉春涌
: 農村初中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認真地、持續地聽課,有意注意的時間短;缺乏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識記;上課時,學習思維延遲,跟不上教師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維,不再學習的傾向;平時學習中對基礎知識掌握欠佳(定理、定義、公式等),從而導致在解題時,缺乏條理和依據,造成解題思路的“亂”和“怪”;心理壓力大,不再敢去請教,怕被人認為“笨”,日積月累,導致對數學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要想打破這個局面,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耐心細致地疏導,增強學生的信心
學習困難生在數學學習上既有困難又有潛能,因此教學的首要工作是轉變觀念,正確地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認真分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意識地“偏愛差生”,允許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反復,從中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學困生在過去數學中受到的肯定、鼓勵相當少,因此要積極創造充分地鼓勵肯定他們,促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上取得成功,使他們感到自己能學好數學.
二、在教學中,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
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為他們學好數學準備條件,但單靠有信心,還是學不好數學的,如果學生沒有產生一種自己能學好數學的切身感受和興趣,那么這種信心就不會持久,而且有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失敗和自卑.因此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重點就是培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1.低起點.
由于學生基礎較差,因此教學的起點必須低,整體上以加強數的計算為起點,教學中將教材原有的內容降低到學生的起點上,然后再進行正常的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低起點”引入法:a.以課本教材中的較容易接受的知識引入作為起點,如“正數與負數”、“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內容,b.以所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本質的東西作為教學的起點.如在“同類項”教學中,將原教材中的同類項概念,分成二個步驟進行教學:先討論“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數相同,從而降低了起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這一知識.c.以所學內容的解題方法為教學起點.例如:“分式方程”教學中,先由4/x=1的解法,引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再由2/x—3—4/x=1的過程歸納解題步驟和基本思想. 2.多歸納.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給予學生多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條理性和規律性.如:在“無理方程”的教學中,歸納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換元法;對于換元法給予歸納出兩種常見的題型:A、平方型;B、倒數型.
3.勤練習.
由于學習困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因此單調不變的教學模式易引起這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時間就短的學生學習注意的分散.教學中將每節課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讓自學、講解、提問、練習、學生小結、教師歸納等形式交替出現,這樣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大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事實表明:課堂活動形式多了,學生中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講閑話等現象大大減少了.
4.快反饋.
學困生由于長期以來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掌握知識.這里的“多次反復”就是“多次反饋”.教師對于作業、練習、測練中的問題,應采用集體、個別相結合,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等手段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同時還要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隨時調整教學要求、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由于及時反饋,避免了課后大面積補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快反饋”既可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激勵,樂于接受下一次學習,又可以通過信息的反饋傳遞進一步校正或強化.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把好學困生的脈,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調動學困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數學教育真正體現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真正體現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