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小麥高產高效平衡施肥技術
丁楠
摘要闡述冬小麥的營養特性、需肥規律與平衡施肥的增產增收效應,并提出淮北平原小麥高產高效栽培的平衡施肥技術。
關鍵詞小麥;營養特性;平衡施肥;淮北砂姜黑土地區
小麥是安徽省淮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51.2萬hm2,占淮北地區耕地面積的71.2%,占安徽省小麥播種總面積的73.6%;小麥總產量814.3萬t,占全省小麥總產量的80.0%[1-2]。發展小麥生產對保障淮北地區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淮北平原土壤類型主要是砂姜黑土,有效養分含量較低,一般不能滿足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需要施肥才能獲得高產。因此,開展小麥高效施肥技術研究,對促進小麥產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在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IPNI的資助和安徽省農科院土肥所專家的指導下,筆者進行了小麥高產平衡施肥試驗,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應。
1小麥的營養特性和養分吸收規律
據研究,小麥產量3 270~8 250 kg/hm2,需從土壤中吸收氮66.0~235.5 kg、磷22.5~93.0 kg、鉀85.5~216.0 kg,平均每生產100 kg小麥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氮(N)2.6 kg、磷(P2O5)0.96 kg、鉀(K2O)2.9 kg,氮、磷、鉀三要素的吸收比例為2.7∶1∶3.1。不同產量水平下,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量存在差異,產量越高,吸收的養分數量越多,但每生產100 kg小麥籽粒,對氮、磷、鉀三要素的吸收比例大體接近。
小麥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鉀養分的數量不同。小麥一生對養分的吸收有2個高峰:一是越冬前,二是拔節至孕穗期。越冬前小麥吸收的氮、磷、鉀養分數量分別占總吸收量的19.5%、19.0%和13.9%,對氮的吸收比例稍大。拔節至孕穗期,氮、磷、鉀吸收量分別占總量的32.0%、38.5% 和48.1%,養分吸收達到高峰,同時對磷鉀的需要量超過氮素。除氮、磷、鉀外,小麥正常生長發育還需要吸收硫、鋅等多種中微量元素。據報道,每生產100 kg小麥籽粒約吸收鋅9 g,雖然絕對數量很少,但它對小麥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缺乏會造成嚴重的缺素癥狀,導致小麥減產。小麥對鋅的吸收越冬前較多,抽穗成熟期達到高峰,占整個生育期吸收量的43.2%。小麥對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與鋅相似[3]。
2平衡施肥的增產增收效應
臨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安徽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承擔了中國—加拿大小麥平衡施肥國際合作項目,在臨泉縣楊橋和白廟等鄉鎮小麥主產區,連續多年開展小麥高效平衡施肥技術研究,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和節肥節本效果。與不施鉀肥的對照或農民習慣施肥法相比,氮磷鉀配合的平衡施肥小麥植株葉色濃綠,生長旺盛健壯,抗病蟲害能力明顯提高。最佳施肥OPT(N180P90K90)處理小麥產量較不施氮肥的對照(OPT—N)提高15.9%~44.7%,較不施磷肥的對照(OPT—P)增產5.6%~11.8%,較不施鉀肥的對照(OPT—K)增加10.5%~13.2%,3年平均增產率分別為23.4%、8.1%和11.7%,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每千克 N增產小麥4.55~8.68 kg,每千克P2O5增產小麥3.00~6.71 kg,每千克K2O增產小麥5.83~7.43 kg,平均增產效率為6.06 kg/kg N、4.77 kg/kg P2O5和6.63 kg/kg K2O。在施N 180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氮、磷、鉀肥施用量,小麥產量增加不明顯。多年大面積示范表明,氮、磷、鉀配合施用的平衡施肥技術具有顯著的增產增收和節本增效的作用[4]。
3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的平衡施肥技術
根據多年平衡施肥試驗和示范結果,結合小麥的需肥規律和當地土壤養分狀況及氣候條件,擬定安徽省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區冬小麥高產高效平衡施肥技術方案如下: 3.1施肥量
在施用優質有機肥30 t/hm2的基礎上,中等肥力地塊,適宜施肥量為:施用氮肥(N)180~200 kg/hm2、磷肥(P2O5)80~100 kg/hm2、鉀肥(K2O)90~120 kg/hm2,折合尿素約390~430 kg/hm2、有效磷含量46%的磷酸二銨180~220 kg/hm2(或有效磷含量12%的普通過磷酸鈣670~830 kg/hm2)、氯化鉀(有效鉀含量60%)150~200 kg/hm2。土壤肥力較低,缺乏有機肥時,可考慮采用較高的施肥量;反之,土壤肥力高,地力基礎好時,可適當減少施肥量。高產小麥品種或高產栽培時,要適當加大施肥量。施用磷酸二銨時,尿素用量可減少10%左右。缺鋅的土壤可施用硫酸鋅15 kg/hm2。
3.2施肥方法
小麥播種前,70%的氮肥和全部磷、鉀肥混勻作基肥全層撒施,深翻入土。余下的30%氮肥作追肥,于3月上中旬前后,小麥返青后拔節前,開溝追施或雨后撒施。小麥抽穗期,若出現缺氮現象,可采用葉面施肥的方法,噴施1%~2%尿素溶液,同時噴施0.3%~0.5%磷酸二氫鉀溶液,可促進小麥光合作用,提高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質含量。
4
[1] 陸凱.淮北旱地小麥平衡施肥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6):165.
[2] 李錄久,代敬,郭熙盛,等.淮北平原冬小麥平衡施肥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29):14081-14082,14084.
[3] 龐桂英,楊全貴.小麥平衡施肥技術初探[J].小麥研究,2001(1):23-24.
[4] 朱高星,祝彩霞,張春山,等.小麥平衡施肥技術[J].種業導刊,2007(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