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行業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及建議
單位:陳志雙
摘要:文章以漁業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探析漁業生態環境污染現狀、特點及類型,提出完善漁業生態、提升技術創新、打造藍色經濟和完善機制保障等治理對策,實現漁業經濟和生態和諧發展的有機融合的目標。
關鍵詞:漁業;生態文明;污染;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強調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2020 年上半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浙江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賦予了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為浙江實現更好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寧波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出當好建設浙江重要窗口12 個方面模范生、加快形成15 項重大標志性成果的使命任務,為凝聚全市力量、推進更高水平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目標方向。寧波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海洋漁業資源非常豐富,作為南北海域交界處以及長江的出海口,大量的淡水與海洋生物聚集于此,為寧波的海洋漁業資源開發提供了先天性優勢。我們更應將漁業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漁業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推動漁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高。
一、漁業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漁業捕撈養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缺乏合理統籌布局。2019 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約5050 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78%以上,目前漁業養殖面臨著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養殖品類規劃沒有統籌,養殖從業者主要憑借經驗進行漁業養殖,導致市場中大量重復品種積壓,給銷售帶來較大壓力;二是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地區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大,水庫、湖泊養殖網箱網圍過多過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間,如深遠海、水稻田、低洼鹽堿地等區域開發利用的不夠;三是部分區域盲目引入新品種,沒有考慮到與原有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對漁業養殖生態系統帶來一定危害。2.水域污染日益加劇,生存空間大幅減少.隨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上升,城市化水平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持續增加,陸源污染物的快速上升以及我國城鎮污水處理效率較低,大量未處理的污水排放入江河湖海,已嚴重污染水域環境。船舶數量的急劇增加及海上油氣開采規模的逐漸擴大,導致溢油事故頻發,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幾十起海洋原油泄漏事故,每年超過10 萬噸石油入海,致使數十萬公頃的海洋水域受損。水域污染源的增多和污染量的加大,給漁業生態帶來巨大危機。且,近年來我國水域富營養化加劇,赤潮、水華災害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及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趨勢,致使漁業面臨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3.過度捕撈漁業資源,生態平衡慘遭破壞。近年來我國近海漁業捕撈過度,亂捕濫采現象不斷,魚類棲息環境破壞,導致經濟魚類已不能形成魚訊,現有漁業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不斷減少,例如舟山漁場盛產的大黃魚,曾經只需搖著小舢板,一網可打上100 公斤,現今幾乎完全絕跡。水生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得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的方向演變,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漁業資源已難以恢復生態平衡。
(二)漁業加工流轉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加工技術滯后不前,廢物廢水污染嚴重。寧波漁業加工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在產品加工能力、加工種類和產量、加工技術及裝備建設等方面發展成效明顯,但大部分漁業加工還處在初加工環節。漁業加工還是以腌制、熏曬等傳統方式和冷凍、罐制品、魚糜及魚糜制品等方式為主,缺乏精深加工,漁業加工廢棄物利用率低,漁業廢棄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屬物質,隨意丟棄對土壤造成破壞。同時,采用腌制、熏曬等加工方式時會放入大量食鹽、香精、添加劑及防腐劑等調味品,形成大量加工污水,這些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微量元素,直接排放,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破壞水域生態平衡。2.儲藏暫養缺乏管理,化學制劑使用隨意。寧波地區的近海捕魚船對漁獲物普遍采用敷冰法保鮮,但隨著漁船作業方式的調整,漁場外移,捕撈作業航程漸遠,時間漸長,傳統的帶冰保鮮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現有漁業生產保鮮要求。為了達到預期保活、保鮮效果,提升經濟價值,往往在漁獲物冷藏后添加一定的化工合成的保活保鮮劑。漁業市場海鮮暫養用水基本采用海水晶配制的人工海水,目前海水晶尚無國家標準,但一些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在加工海水晶時,對一些化學物質提取不徹底,導致一些有害物質的含量過高,經過長期浸泡,這些有害物質會進入海鮮體內無法排出,不僅存在著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同時也影響活海鮮的存活率和品質。3.冷鏈物流技術落后,污染浪費現象頻發。放眼整個寧波冷鏈市場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的發展還僅停留在運輸與冷藏環節,運用先進信息技術的冷鏈物流管理能力還明顯不足,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冷鏈物流運營成本高,運輸效率低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冷鏈物流在裝卸、運輸環節存在著物品破損腐爛現象造成極大的浪費,漁業冷鏈運輸的損失率在15%,遠遠高于國外發達地區的2%。同時,冷鏈運輸車輛的滿載率低,運輸重復性高,造成不必要尾氣排放,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此外漁業行業作業比較分散,漁業冷庫建設存在著小而散的狀況,小型冷庫能耗大、噪音大、安全隱患大,對生態環境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漁業交易流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國際貿易競爭加劇,漁業出口面臨挑戰。寧波作為重要的水產品進出口港口城市,水產品貿易增長快速,近海漁業和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但漁業產品出口貿易受部分進口國家或地區實施制裁和反傾銷政策影響,漁業進出口門檻不斷調高,導致捕撈和養殖漁業資源大量浪費。并且漁業出口產品中資源密集型的初級漁制品的比重較大,水產品加工仍然以冷凍、冰鮮、切段等初級加工為主,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大量消耗生態資源。2.傳統市場占據主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目前傳統批發市場仍然占據寧波地區漁業產品供應的主渠道,但大部分交易市場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占地面積廣,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綜合服務能力低,設施設備簡陋、配套差,人員流動多,交易環境普遍存在場地泥濘、垃圾遍地等“臟亂差”現象。同時由于市場經營主體和攤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環保意識不強,在日常經營中亂堆亂放,占道經營,無設置衛生防護玻璃或防護罩,且隨意丟棄廢棄水產品、魚內臟等各種垃圾,嚴重影響市容市貌。3.行業組織程度薄弱,食品安全難以追溯。我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漁業生產與流通管理的標準化建設基礎薄弱;二是鮮活漁業的生產、經銷、批發的參與主體,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實行嚴格的行業管理;三是信息化在初級漁業批發經銷方面發展水平低,實現漁業質量安全追溯的技術基礎薄弱;四是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完善,嚴重制約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旦發生食品質量安全事故難以追溯,難以界定在供應鏈不同階段中相關主體的責任,易引起消費者的恐慌。
二、推進漁業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漁業生態實現和諧發展
1.科學規劃空間結構創造生態保護區域。開展漁業養殖容量評估,科學評價水域的承載能力,編制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結合湖泊、水庫、河流和近海等公共自然水域網箱養殖規模和密度,合理控制水域養殖總量,優化寧波漁業養殖結構。同時穩步推進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三區”劃定工作,推廣水產養殖節能減排技術,以及稻漁綜合種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多營養層級立體綜合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構建立體生態保護區域,實現漁業養殖的可持續發展。2.加強漁業污染防治保護水體生態環境。在漁業養殖過程中全面禁用高毒、高殘留藥劑,減少高密度、不合理投餌的養殖模式。利用循環水養殖和零用藥零換水養殖等節能減排技術,實現漁業污染的科學化治理。同時禁止在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等地區進行網箱網圍養殖。加強漁業養殖廢棄物的綜合整治,對網衣、浮球等養殖生產副產物及廢棄物集中收置和資源化利用,降低白色污染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保護水體原有生態環境。3.強化禁漁放流工作打造生態和諧發展。為提高魚類種群數量、保護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禁漁期內禁止所有捕撈作業,禁止銷售、收購、加工在禁漁期和禁漁區內捕撈的漁獲物,禁止使用“電、毒、炸”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等。同時為保護漁業資源,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漁業資源保護區及周邊水域水生物種群結構,實現漁業資源增殖和生態和諧發展的有機融合。
(二)提升技術創新實現循環發展
1.普及廢水凈化設施實現漁業節水減排。開展漁業加工節能減排試點,提高水產品加工行業廢水凈化設施,要求污水管道并網,實現城鄉一體化污水處理,避免水產加工廠廢水直排,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針對水產加工廢水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懸浮物濃度高等特點,加強水產品加工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完善大水面網箱養殖污染減排技術,減少水產品加工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成本,提高漁業加工污水處理效益。2.取締整合違法冷庫統籌完善環保布局。根據2016 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物流短板建設促進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的若干意見》,鼓勵建設節能環保型冷庫或對老舊冷庫進行技術改造。將違規占地、空間狹窄、設施簡陋、使用冷庫氨制劑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無證無照、非法生產經營的企業被依法取締。整合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且具備整改條件的企業,制定停產整改和安全保障方案,嚴格執行限期整改措施,加速淘汰不規范、高能耗的冷庫,取締非法改裝的冷庫,提高冷庫安全、環保、節能水平。3.提升設施設備建設實現冷鏈高效運輸。統籌推進漁業保鮮冷鏈設施建設。通過建設具有儲存、分揀、加工、包裝、配送、追溯等功能的低溫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配套功能,提升漁業產地保鮮冷鏈倉儲能力,通過建立冷鏈流通標準化,促進市場流通硬件設施、組織方式和運營模式的轉型升級,加快水產貿易的周轉效率。通過漁業全程冷鏈的高效運輸,建立產運銷一體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實現產業直銷配送和大流通,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鮮活程度,降低水產品加工損耗。
(三)打造藍色經濟實現綠色發展
1.加強全球貿易合作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科學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漁業貿易合作。結合我國漁業主產區、出口重點漁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情況,進行科學劃區,差異化定位漁業主產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合作。寧波作為港口城市,應當“靠海吃海”切實利用好資源。通過發展海洋藥物、海洋生態、海洋旅游及其配套的戰略性新興高科技海洋產業,促進海洋出口產業升級,深入挖掘海洋產業高新技術優勢,使現代海洋產業鏈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利用輻射東盟、南亞國家以及福建、廣東、海南等臨近漁業主產區的區位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協同開放和聯動發展結構,形成海洋戰略經貿合作新局面。以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水產品進出口結構,增強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一帶一路”沿線漁業產業間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逐步提升寧波漁業產業在全國海洋產業鏈的分工與地位。2.建設綠色交易市場確保環保措施實施。建立物聯網信息平臺,加強漁業產銷信息交流,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統籌規劃調度運輸資源,合理安排運輸計劃和運輸路線,科學安排車輛運行,提高商貿流通效率,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減少大氣環境污染。在交易市場建筑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利用光伏板吸收太陽能為市場照明提供電源,實現清潔能源的合理利用。嚴格落實垃圾分類投放,投入大型垃圾壓榨設備,通過壓榨處理實現固液分離,按寧波水產品批發市場垃圾日均清理量按40 噸計算,每年可以減少70%的垃圾清運量。通過垃圾源頭減量有效減少市場垃圾暫存、運輸、處理等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確保環保措施真正有效發揮作用。3.建立智慧信息體系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通過對市場數字化升級改造,為市場攤位配備智能溯源秤,每個攤位設置“一店一碼”信息公示牌,加強市場數字化信息體系建設和數字化支付,消費者掃描購買商品的二維碼,可查詢攤位經營主體信息、商品的進貨來源、檢測信息等一系列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各環節信息,最終實現市場食品安全追溯。通過建立智慧化食品安全信息體系,使整個水產品生產銷售活動始終得到有效監控,打通海洋與餐桌、產地與銷地的供需信息渠道。以標準化、綠色化、智慧化為目標,推進水產品食品質量安全提升、標準完善、溯源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四)完善機制保障實現持續發展
1.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嚴格監管防治污染。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指引,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工作,為綠色循環發展提供穩定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環境。樹立“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立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法律法規解決的突出問題作為立法重點。全面清理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對不適應、不符合法律規定、中央精神和形勢要求的,及時廢止或修訂。堅持以環境問題為導向,加強漁業養殖源頭管控、尾水污染、環境整治水體污染等方面的制度監管,在提高養殖戶治理養殖污水意識的同時,開展漁業污染整治行動,全面推行綠色漁業發展。2.推進協同工作機制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建立完善環保協調工作機制的架構設計,變單一環保部門“孤軍作戰”為全行業、全領域協同作戰,會同農業、城管、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構建運轉高效、協調聯動的有效機制,組織開展水產品養殖、流通的環保執法活動,進一步規范水產品流通中違禁藥品、化學制品和防腐劑的使用。同時采用信息技術系統對食品質量進行管控,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督察制度和區域限批制度以及嚴格檢查執法,落實環保主體責任,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3.政府引導環保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環保產業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大,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發行專項債等政策,采用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形式,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環境保護治理。積極落實環保領域民間投資政策,彌補部分地區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短板。每年根據政府引導資金規模按比吸收社會資本,由政府引導資金和合伙人企業共同發起組成環保基金,緩解治理資金短缺的壓力,為民間資本注入開拓渠道。通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運作方式市場化,提升環保治理效益。
[1]白佳玉.我國海上溢油事故海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問題研究―――以船舶溢油事故為視角[J].《中國海商法年刊》,2011,22-4
[2]于先波,張吉棟,邵利軍.關于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捕撈過度的情況與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16 (05 )
[3]趙盛龍,王日昕,劉緒省.舟山漁場大黃魚資源枯竭原因及保護和增殖對策[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2
[4]陳述全,2006 年,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國漁業經濟》,2006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