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我省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幾點思考
未知
加快推進我省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幾點思考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我省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闖出一條加快農業發展的新路,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項現實而緊迫的課題。為此,我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作了些調研和思考,供各級領導和同志們參考。 1 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省各地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我省建成東部沿海地區“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戰略部署和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目標,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指導方針,以建立十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20個優質農產品品牌、集中扶持100家龍頭企業為主線,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主導產業穩步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明顯提高,農戶收入不斷增長,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為全省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創造了一個富有生機和活動力的增長點,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在:
——總體規模增長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省各地把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抓手,不斷創新農村經營組織形式,注重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全面發展。2002年底,全省擁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3916個,比2000年增加1380個;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32億元,增加6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81億元,增加126億元,上繳稅金7.8億元;直接帶動農戶269萬戶,帶動農戶面達38.5%,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增加收入達到15.8億元,戶平增收588.5元。
——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成為我省農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各地加大了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扶優扶強,全省涌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2002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2096個,比2000年增加1267個,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有580個,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1個,比2000年增加了12個。目前,我省已有9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00家省級龍頭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28家(10億元以上3家),5001萬元—1億元24家,3000—5000萬元47家。這些龍頭企業平均固定資產3092萬元,平均銷售收入1.3億元,輻射面廣,帶動力強,是我省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龍頭企業在帶動優勢農產品和優勢區域發展、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安全和培植農產品知名品牌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中堅力量和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按產業化思路調整農業結構,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日趨明顯。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省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對集中的區域特色主導產業。贛南臍橙、南豐密桔、婺源AA級有機茶、環鄱陽湖特種水產等在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泰和烏雞、河蟹、彭澤鯽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奉新晚米、贛南臍橙、大余花卉、高安肉牛等正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綠色農產品發展呈現強勁勢頭,安遠無公害水果基地、永豐無公害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無公害茶葉基地已成為我國首批10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
——靠組織化推動產業化,基地生產向品牌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通過自我服務和合作經營,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了龍頭企業同生產基地的聯系。各類產業化組織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重視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種植面積達到1119萬畝,比2000年增加222萬畝,增長24.7%;養殖面積達到272.6萬畝,比2000年增加140萬畝。如大彰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昌順集團等依托龍頭企業組建專業合作社,組織管理生產基地;贛南果業集團、德宇集團、德興市異VC鈉有限公司等以契約的形式建立了上萬畝配套基地。這些生產基地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通過訂單約束,建成了一大批標準化果園、無公害菜園和無規定疫病區,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牌效應日趨明顯,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實施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農業產業化經營外向度逐步提高。各地在實施農業產業經營過程中,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引導龍頭企業對外交流和合作,吸引社會各類資金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大力發展出口創匯型農業。2002年全省利用外資龍頭企業數量達到344家,比2000年增加250家,利用外資額度41121萬美元,比2000年增加34968萬美元,出口創匯13571萬美元,比2000年增加6745萬美元,增長98.8%。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注重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更趨牢固和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趨于多樣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訂單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還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紅形式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日趨活躍,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維護農民利益、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保護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企業的方向發展。
縱觀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與自身相比,應該說成效很大,但與全國和周邊省份相比,差距不小。主要表現在:
——起步遲,發展慢。歐美發達國家始自二戰后,現已基本完成產業化過程,進入工業化和現代化階段。我國東部沿海(山東、浙江、江蘇、廣東等)始和睚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內蒙古、吉林、新疆等中西部地區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我省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較晚,發展步伐相對緩慢。
——數量少、規模小。2002年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達到10萬多個,我省為2096個,占全國比例不到2D%;浙江為5000多個,不到浙江的2/5。在現有農業龍頭企業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浙江省有1500多家,廣東省1028家,我省僅有580家;浙江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174個,固定資產115.3億元,我省109家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只有33.7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2家,不到浙江1/3。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龍頭企業浙江62家,廣東139家,江蘇107家,我省僅31家。我省龍頭企業平均固定資產總值為443.7萬元,是廣東省的1/6,平均銷售收入為786萬元,不到廣東省的1/6。
——帶動弱,效益差。廣東省平均每個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為1770戶,農戶戶均增收2230元,我省平均每個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為688戶,農戶戶均增收558.5元。我省龍頭企業平均利稅總額88.25萬元,僅為廣東省的1/3,浙江省的1/2。
2 對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基本判斷
基本判斷一:總體上看,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在從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發展,表現在發展方式上下班呈現出四個方面的變化。
2.1 在發展動力上,正從單純的行政推動轉向行政推動和市場拉動結合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初期,各級政府的支持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目前各地在繼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的同時,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把政府扶持、科技拉動與市場引導結合起來,學會用市場的辦法來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一是資源重組,近幾年,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是市場引導的結果,政府在此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好的環境;二是“三資”的投入,農業投資主體主要有國家、農民和社會資金三個方面,農民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同時各地注重社會資本轉向農業,形成了多渠道資金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的可喜局面。
2.2 在資源配置上,正從無序轉向有序 近年來和中地非常重視資源配置的有序問題,一是結合優勢區域布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許多地方形成了產業鏈和優勢企業群體,在抓好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同時,也注意抓好布局規劃,考慮大、中、小配套問題。二是地區特色開始形成。一些地方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優勢產業帶,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2.3 在增長方式上,正從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式經營 過去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近年來,各地在三方面發展了很大的變化:一是提高農產品加工檔次和水平。各地越來越意識到,最終決定企業生存的還是靠提高科技含量和企業素質,這是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很多龍頭企業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注重技術進步成為龍頭企業的自覺行動。二是抓標準化的力度明顯加大,過去沒有找到實施標準的途徑,現在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這一有效途徑,使標準化的實施成為可能。部分龍頭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了標準化生產基地,率先與國際標準接軌,在采用國際標準、改進設備、加強檢測等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三是重視實施品牌戰略。多數地方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辦法,通過組織農產品展銷會、交易會、訂貨會、各種節會、招商會、外出考察等方式,幫助企業打造出若干個品牌產品。
2.4 在利益聯結方式上,正從松散型轉向緊密型 在這方面現在有幾個新亮點:一是適度規模經營。各地越來越意識到,農業產業化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如何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行了很好的探索。目前,養殖業規模經營已有成功模式,如國鴻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企業與農戶共同興辦飼養小區,集中飼養,分戶經營,統一服務,形成了企業建小區,小區帶農戶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環保、防疫和帶動農戶等問題,解決了畜牧業生產集約化、標準化問題,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擴大了農戶的飼養規模,在探索農業適度規模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新余市渝水區因地制宜,規范管理,通過土地的有序流轉,培植種植大戶,在土地流轉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