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運動及其對巴東農業產業化的啟示
向大甲
摘要:落后地區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與背景下,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農村發展經驗,推動農村生產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將為我們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提供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文章試圖介紹“一村一品”運動的經驗,闡述縣域農業的發展過程,探索有效處理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企業、農戶之間的關系,以達到促進地方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目的。
關鍵詞: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啟示 提起農業產業化,類似活動當首推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認真參考日本大分縣通過“一村一品”運動在農業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與教訓,將在為促進我縣農業產業化建設少走彎路,加快發展方面,帶來有益的啟示。 一、日本大分縣“一村一品”運動 大分縣(建制相當于我國的省)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積6337平方公里,人口124萬。“一村一品”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末,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為振興農村經濟而提出并推動的,其中有很多好的經驗,這里主要介紹以下三個方面。 (一)產業基地建設 大分縣70%面積是林地,沒有大的平原,具有種類繁多但產量不大的農特產品。平松守彥認為,發展農村,當立足農特資源開發,因此首要任務是開發、振興農特產品,強調因地制宜建立產業基地。在他的極力倡導下,以規模經營為基礎,結合地方特色,先后篩選、建有以五個町為代表的豐后牛產業基地,以四個町為代表的香菇產業基地,以三個町為代表的草莓產業基地,還有水產品產業基地等。 (二)發展1.5次產業 發展1.5次產業是指對農、林、牧、漁產品及其加工品為原料進行簡單再加工的生產活動。大分縣在產業基地建設基礎上,把1.5次產業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重點。其原因是:把農產品略作加工要比將其直接提高到加工業的二次產業相對容易得多;可以初步實現生產的專業化,投資少,見效快,能直接滿足最終消費需求,從而提高一次產品的附加值,如大山町加工的“梅子蜜”達20多個品種。 (三)農業協同組合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通過興辦各種服務事業,從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各個方面,有力支持了農業發展。農戶的主要職責是農業種植、養殖等方面的農產品原料生產,其他交給農協去辦,農協以較低價格收取服務手續費。農協把農戶、企業與市場的關系很好地組織、聯結起來,保障了農戶在各個環節的平均利潤。 日本“一村一品”運動,著重通過政府強力引導與扶持,激發農戶積極性主動參與家鄉建設、開展一品村活動以及不斷完善發展的農協組織所起到的聯結功能,在振興農村經濟中收到良好效果。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在大分縣“一村一品”運動取得巨大成效,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效仿對象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在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價。耕地面積銳減,從1960年到2000年,耕地面積減少幅度達20%,糧食自給率由80%下降到28%。基礎設施建設過度,超過了自然生態承受能力。這兩種負面影響,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巴東縣農業產業化現狀 巴東縣國土面積3354平方公里,總人口48.6萬人。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十七大產業中的涉農部分,經過多年的培育,已初具規模。2007年,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呈現出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因地制宜發展的特點;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有以“雷家坪”牌碰柑、野三關甜椒、綠蔥坡白蘿卜為代表的三品認證標識達2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快速成長,其中多家加工企業被評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6家農業加工企業成為州級龍頭企業;已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家。但從現有情況看,其后續發展壯大中,尚存在許多不利于加快發展的制約因素或問題。 (一)基地建設發展不平衡 一是部分產業基地建設規模不足,不能滿足加工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以清太平、野三關鎮等地的磨芋種植為例,2007年的磨芋種植面積達到5.6萬畝,產量8萬噸,價格也很好,卻仍不能滿足磨芋加工企業逐年增長的滿負荷生產的原料需求,沒有與加工企業的生產要求與特點相適應、相配套地去擴大種植規模,從而制約了加工企業的發展。 二是重點不突出,發展的視野不夠開闊。基地建設缺乏明顯的拳頭產品,資源發展前景或資源的潛在發展優勢不清,導致產業大小不一,品種多而不精。 (二)重發展、輕管理,導致資源浪費 以平陽壩柑桔為例,在發展之初,配合先進的滴灌技術,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現狀是部分柑桔雖已進入掛果期,卻可能生長出無用的“蛆”柑;灌溉管道失修甚至失竊,不僅沒見到產出效益,連灌溉設施都面臨報廢。 (三)農產品加工業進程較慢 一是對于產品進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的認識不到位,如土豆加工成淀粉,可以增值30%;加工成粉條,可以增值80%;加工成快餐店的薯條,可以增值15倍。再以蔬菜為例,就目前的產品規模、質量而言,對產品進行物理、化學性質方面的簡單處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諸如凈化包裝、儲藏、運銷方面的生產活動,相對延長產業鏈條是可行的。然而,在這些初加工的規模化與規范化方面還做得不夠,有的甚至是只有種植環節的效益,加工環節的效益幾乎為零。 二是對引進的可以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的企業,卻受技術、原材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制約明顯,缺乏品牌產品的開發與規模效益遞增的能力與必要條件。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巴東的農業,大部分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領域都缺乏有效的社會化服務。比如,現在還普遍存在以下現象:一是在采購原料時,農戶是末端消費者,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會被中間商謀利。二是銷售農產品時,農戶是源產品供給者,利潤被批發、零售商侵占。因此單個農戶應對農產品市場波動的風險較高,常存在“豐產難豐收”之說,不利于農業基地建設的快速規模化推廣與擴大。 (五)農業投入不足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以農田為例,2005年全縣農業技術人員392人,農村人口43萬人,耕地65.7萬畝,平均一萬個農村人口只有9個技術人員,一萬畝耕地只有6名技術人員,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力量不足,而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與農業人口之比為100∶10000。 二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不足,2006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95萬畝,只占耕地總數的4.5%。旱澇保收面積32.35萬畝,占耕地總數的49.2%,而農業收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天氣、自然災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