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跨縣域經濟 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以陜西紅棗產業為例
高改英 王青
摘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但目前,在縣域分割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小而全”、市場上惡性競爭、資源不能優化利用等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對此,本文以陜西紅棗產業的發展為例提出跨縣域進行資源配置、建立跨縣域大龍頭企業、創立跨縣域大品牌等措施,以實施跨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進展。 關鍵詞:跨縣域經濟;陜西紅棗;農業產業化;縣域經濟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s econom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y under pision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For example, small and complete in producting, vicious competiting in the market and so on. That restrain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eveloping the inter-county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ates in Shaanxi. For example, allocating resources across the county, establishing inter-county large enterprises and inter-county big brands such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r-County Economy; Shaanxi D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County Economy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教、科、研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它是我國實現農業向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市場化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它對于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村形勢有著特殊的作用。而縣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地域依托。截止到2003年底,縣域經濟GDP達到6.45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5.15%,年增長率為14.28%。和全國GDP年增長 高改英(1982—),女,陜西鳳翔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王青(1959——),男,陜西省武功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及政策、區域經濟等方面研究。 率11.55%相比,高2.73個百分點[1]。雖然如此,但在縣域分割的情況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存在許多很難逾越的障礙,需要通過跨縣域經濟的發展來加以解決。在此,我們以陜西省紅棗產業的發展為例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縣域經濟條件下陜西紅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棗樹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栽培果樹之一,基本上各地都有,但主要栽培地區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五省。據統計資料,陜西省2004年紅棗產量達131213噸,僅次于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四省[2]。2004年陜西省紅棗種植面積110692公頃,僅次于蘋果,成為陜西省農村主導產業之一[3]。紅棗產業已成為陜西省基地縣農村經濟的支柱,農民的紅棗人均收入已占到年人均總收入的50%左右。盡管陜西省基地縣紅棗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在縣域分割情況下,要把紅棗這一陜西農村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從長遠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考慮,有以下主要問題需要通過跨縣域統一協調解決。 1、紅棗種植品種多、亂、雜,主栽品種不夠突出。目前陜西省各縣紅棗品種混雜、良莠不齊,各個縣呈現“小而全”的生產結構。鮮食、制干加工、深加工紅棗分散種植等,而且許多品種相互參雜、種植混亂,更新改良進展緩慢,這使紅棗產業很難實現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就全省來看,陜西省現有133個品種,其中優良品種有28個,制干棗品種數有57個,鮮食品種有45個,兼用品種有30個,蜜餞用品種有1個。而延川縣紅棗就有鮮食、制干、鮮食制干兼用和青加工四大類49個品種[4]。 2、紅棗加工品檔次低、重復現象非常嚴重。近年來,陜西省紅棗加工雖然發展很快,但由于各地從縣域經濟考慮的多從跨縣域經濟考慮的少,對眼前市場和效益看的重,對長遠市場和效益看的輕,致使紅棗加工品低檔次、重復現象非常嚴重,小而全的加工結構十分普遍,很多加工廠的生產方式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手工作坊式,其結果是本不充裕的資金不能集中使用,不但人、財、物資源浪費嚴重,而且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名牌效益。比如,綏德縣400多座紅棗烤爐,加工紅棗的能力只有5000多噸,加上棗農自行制干加工,年加工紅棗的能力也不到l萬噸,加工量不足總產量的25%,大量的紅棗只能做為“青棗”或鮮棗被外地加工商收購[5]。清澗縣紅棗年產量4000萬公斤,全縣擁有紅棗加工企業28個,年加工紅棗僅占到全縣紅棗總產量的26%[6]。 3、縣域競爭激烈,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市場,出口創匯能力弱。陜西省紅棗大縣,出于對本縣利益的考慮,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市場。面對國內外市場,出現各自“打擂臺”、“惡性競爭”的現象。比如延川縣和清澗縣,前些年,兩縣都自稱是“紅棗之鄉”、“紅棗品質最優”,兩縣在市場上展開了一場“擂臺賽”,形成市場混亂、分割、惡意競爭,對陜西紅棗產業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影響很大,而且也嚴重影響其出口創匯能力的提升。比如2004年初,延川縣紅海棗業有限公司獲得紅棗產品進出口經營權,使陜西省延川系列紅棗出口實現零突破,但對全省的紅棗產業發展帶動不大。 4、陜西紅棗沒有形成統一的大品牌和大名牌,市場占有率低。作為陜西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囿于縣域之內,沒有跨縣域、大區域優化配置資源的大戰略,縣域內各自為戰,小打小鬧,從農業資源調查與區劃到百萬畝紅棗基地建設以來,紅棗產業沒有真正成為陜西第二大支柱產業。由于沒有嚴格的標準等級,沒有統一的規格、色澤、果形等要求,品牌多、名牌少。比如,延川縣執行的是《延川紅棗國家標準》,佳縣實施的是國家有機產品標準,有的縣甚至是盲目種植、無標準化生產。因此,造成“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市場混亂,難以產生品牌效應。 二、跨縣域經濟內涵分析及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 (一)跨縣域經濟內涵分析 跨縣域經濟,既不是縣域經濟,也不同于市域經濟。縣域經濟指的是以行政縣(包括縣級市、旗等)為區域范圍,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不同層次經濟要素間的聯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力流、物資流、資本流和信息流而發揮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跨縣域經濟以共同的資源為紐帶,以大產業、大市場為目標,若干個縣基于共同面臨的經濟發展難題和公共事務問題等,通過聯合、協作,立足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思路,優化配置區域資源,形成大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使區域優勢資源形成優勢產業,進而形成強勢經濟和區域農村的支柱產業。跨縣域可以是由省內的幾個縣,也可以是由跨省的幾個縣構成,既可以是相鄰的,也可以是不相鄰的幾個縣的合作。具體到農業產業化發展上,可以由相鄰的幾個縣進行合作,進行全局規劃,實現農產品區域化、規模化種植,也可以由不相鄰,但資源互補的幾個縣進行跨區域合作發展。 跨縣域經濟不是對縣域經濟的否定,而是在縣域經濟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問題實行的跨縣域經濟合作。跨縣域經濟的實現最終是要依托縣域的。 (二)跨縣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 1、跨縣域發展可以加快農產品種植的區域化和規模化。由于農產品種植對土地、氣候等自然資源的依賴度較大,且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因而通過縣與縣的合作,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原則,能夠使農產品種植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例如,陜西省可以利用各縣不同的紅棗發展優勢,按照紅棗各個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和資源條件,將紅棗種植按照品種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規范化管理。 2、跨縣域發展可以使各縣在產業化發展中實現優勢互補。陜西是全國紅棗生產大省,陜北黃河沿岸是紅棗的發源地,紅棗在陜西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盡管許多縣發展紅棗存在許多問題,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比如延川縣擁有國家地理保護標志,實施紅棗標準化生產;而清澗縣的紅棗龍頭企業較多,品牌較出名,技術服務體系和營銷網絡也做得好。因此,通過跨縣域合作,使二者的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3、跨縣域發展有利于建立帶動力強的跨縣域大龍頭企業。通過跨縣域發展,由市場引導,通過紅棗加工企業的跨區域兼并與合作,實現資源整合。比如延川縣擁有以紅海棗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黃河棗業有限公司、巨金棗業食品責任有限公司、興盛棗業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錦春棗業有限公司、益康農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一系列紅棗經銷企業和加工企業[5]。而清澗縣目前則擁有紅棗加工企業28個[6],但大多規模很小,帶動力不強,容易造成市場混亂,惡性競爭。通過跨縣域協作,將會形成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勢。 三、跨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基于農業產業化在縣域分割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問題,緊緊抓住國家壯大縣域經濟的歷史機遇,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縣域經濟的基礎上,跨縣域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布局產業,以大產業、大市場為目標,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發揮各縣產業優勢,提高區域整體效益;大力發展跨縣域大龍頭企業,推動資源跨區域流動;樹大品牌、創國內外名牌,以開拓國內外市場;大力推進跨縣域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使其成為連接生產與市場的橋梁,使農產品生產有序化;建立跨縣域產業協會,確保跨縣域合作順利實施;在跨縣域經濟體內,實施農產品統一標準化生產和深加工,運用市場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構筑產、供、銷一條龍,貿、工、商一體化的大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足市場,合理布局,以共同的資源為紐帶,建立大產業。一方面,棗樹品種繁多,根據不同品種的生長發育特性和特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選擇適宜的品種,搞好跨縣域布局。棗樹生長周期較長,在分區過程中,注重其宏觀結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加工能力等,對紅棗市場進行充分分析和預測,突出名、特、優、新品種。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條件較好的地方以發展鮮食品種為主;丘陵、山區、鹽堿地和沙漠地應以干制品種為主;居民庭院可發展觀賞品種。對加工品種的發展,可與企業結合,根據企業的要求確定主栽品種,實行公司+農戶的形式[7]。在跨縣域、規模化、專業化種植的基礎上統一各縣的生產加工標準,實施國家標準,使紅棗產業走標準化道路。最終,通過跨縣域規模化、區域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展。 (二)在跨縣域經濟體內,揚長避短,發揮各縣優勢,提高整體經濟效益。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各縣所處的環境條件和生產管理經營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縣域間資源、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差異或優勢。紅棗產業發展應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信息,充分認識、挖掘和正確評估當地的資源、技術等優勢,在跨縣域范圍內,揚長避短,發揮各縣優勢,互相合作,以最小的投入,收到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