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業職業教育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王林
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它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產加銷、農工貿為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農業職業教育薄弱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職業教育薄弱,農業科技知識普及難,農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低下,地方農業科技人員缺乏,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沒有高素質的農業從業人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廣應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就無法普及,農業勞動生產率就難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以我市為例,我市屬于蘇北欠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沿海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需求量大,成千上萬的勞動大軍“孔雀東南飛”,每縣區年輸出的勞務人員達10萬以上。當地的職業技術教育也緊緊圍繞勞務輸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專業設置大多是工字頭的,農字頭的專業被冷落。我縣的一所農業職業中學,是國家級職業高中,具有五十多年的辦學歷史,曾開設植保、園藝、農機維修、畜牧獸醫等專業,培養了大量農業技術人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如今也已名存實亡了。農字頭的專業老師不得不改專業,或干脆調到普通中學任教。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年老體弱的留守人員,農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低下。
二、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職業教育發展
當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在政策、資金方面大力扶持,組建了各級各類農業合作社,建立了一大批種植、養殖基地,初步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框架。由于農業產業化是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因此對農業人才需求廣泛。農村各地涌現的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創業園也折射出農業對人才的渴求。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將拉動如下幾類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推動農業職業教育發展。
1、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能運用新型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生產者。
2、能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新技術,能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技術指導與推廣者。
3、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信息靈通的農業產業經紀人。
4、能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對農產品進行保鮮、貯藏、加工、包裝的農產品深加工者。
三、辦好農業職業教育服務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帶領我們走進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春天。農業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辦好農業職業教育,提高農業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培養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為實現農業產業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1、明確培養目標,調整專業設置。
農業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要適應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農業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和新型農民。
農業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圍繞上述培養目標,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與優化,使之與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相聯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從總體上保證人才培養的適銷對路,以更好地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服務。
2、調整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
農業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應以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逐步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觀念,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有選擇性地開設課程,注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在傳授給學生以先進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主選擇能力,以提高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本領。
3、加強實踐教育,注重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是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承擔實習基地的生產、經營任務,產教結合,教師既傳授知識,又作為師傅傳授技能,實地指導生產與經營;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增加感性認識,掌握生產技能,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既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又培養和提高了生產經營能力。因此,農業職業教育應加強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創造良好的實驗實習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去培養和訓練實踐技能,并加強考核,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4、推動教師深造,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農業職業教育中的教師,不僅是理論教學的設計者與執行者,還是聯系實際的實踐者和指導者。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實現農業職業教育目標,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根本保證。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更新專業知識,樹立素質教育新觀念,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業職業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實踐與專業學術交流活動,積極開展農業科研活動,密切關注教學與專業發展新動向;努力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學歷和職業技能。
5、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職業教育培養輸送的新型勞動者,應是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因此,農業職業教育應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起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觀念;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使學生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體現出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具備深厚扎實的文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具備創新意識、競爭能力、適應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一專多能、能適應多個職業崗位的能力;具備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頑強的意志,能經受挫折和承受環境變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