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城市社區服務的發展與和諧社區的構建
孫雪
摘要:寧夏城市基層社會穩定仍然面臨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文化多元問題等眾多問題的挑戰,社區是社會的組成細胞,社區責無旁貸的起到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早發現、早解決,避免積少成多,影響大局。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區服務,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原動力和“潤滑劑”,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永恒主題和生命力所在。以社區服務主體多元化為突破口,逐步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推進和諧社區的構建。
關鍵字: 寧夏 社區服務 和諧社區
作者簡介:孫 雪 (1974年12月出生),女,籍貫山東省淄博市,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城市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電話:13439380286,Email:sxue92@163.com
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區服務,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永恒主題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正確認識完善社區服務在構建寧夏和諧社區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如何完善社區服務,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對于寧夏實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詳和和諧社區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區服務,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原動力和“潤滑劑”,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永恒主題和生命力所在
(一)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區和社區服務共同的原則。
完善社區服務與構建和諧社區在原則要求上是一致的。以人為本是它們共同的首要原則。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將以人為本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就是要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真正把人放在社會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個方面都蘊含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關系的總概括。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從尊重、理解、愛護和關心人的角度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才能摸清人民內部矛盾的癥結,找到化解的辦法。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是社區服務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著眼于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對居民最關心、最需要、通過努力又可以解決的問題及時提供服務,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性工作,服務群眾是社區工作的主題和主線,也是衡量社區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
(二)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區服務,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構建和諧社會的矛盾匯集在社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內部矛盾也不斷出現新情況、新變化、新特點,各種經濟利益矛盾也凸顯出來。社區作為區域性的社會共同體,集中反映了社會發展改革中的許多矛盾。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需要我們建設和諧社區。社區服務對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以及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社區服務實踐由于缺乏理論上的指導,往往被人們理解為單一的政府行為,僅表現為某些便民服務和有償服務,現實中社區服務活動缺乏廣泛的社會性和成員的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的理念可概括為,社區服務是一種發展勢力,是一種自助合作和互益共建的社會行動,是一種達到社區發展和提高人的社會化程度的手段。所謂社區服務,就是在一個社區范圍內進行的社會服務,是通過發動、組織本社區的力量,為社區成員解決困難和提供福利的社會工作。完善的社區服務對諸多的社會問題(如安置下崗職工生活、再就業、穩定社會治安、人口老齡化問題、流動人口管理等)的解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由社區服務所具有的功能決定的。
社區服務的內容涉及生活服務,對孤、老、病、殘幼等社會弱勢群體服務,優撫服務,家庭服務,治安服務,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等許多方面。通過強化社區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基礎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顧,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需要,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了社區,最終是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社區服務可以吸收大量人員就業,減輕就業壓力,可以使人們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增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正確對待改革開放的輝煌和帶來的一些弊端,有利于人們理解、支持、參與和促進改革開放;并且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的社區服務可以承擔很多原由政府和單位負擔的繁雜事務,從而可以使政府和單位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總之,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區服務,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當前影響寧夏城市基層社會穩定、影響和諧社區建設的主要問題
社會主義和諧社區應該是穩定有序的社區。具體分析當前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導致寧夏城市基層社會不穩定、影響和諧社區建設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
(一)就業問題
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結構性失業,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企業隱性失業公開化,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形式嚴峻,勞動力供求矛盾緊張,由此引發諸多矛盾。
到2008年底,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00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120%;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554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110%;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0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130%;但是,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仍達845萬人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仍然為4.0%。2008年寧夏全區實現新增就業6.5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03.2%,但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已達到4.3%,由于2009年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導致就業形勢更加嚴峻,2009年寧夏計劃新增就業6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還將上漲,力爭控制在4.6%以內。
在城市,失去職業意味著穩定收入來源的喪失和斷絕,是導致貧困的最重要的原因。貧困和失業會使生活陷入困境,挫折感、失落感,導致對社會產生不滿,易誘發家庭糾紛、反社會行為、甚至導致犯罪行為,是很重要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做好再就業工作和貧困就業工作,就成為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環節。
(二)貧富差距問題
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最新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寧夏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931.5元,同比增長19.1%,扣除居民生活費用價格上漲因素,實際收入增長10.4%。雖然高、中、低收入戶收入都全面增長,但1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支配收入為1.937萬元,10%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26元,高低收入戶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3993萬元擴大到1.7044萬元,增加了3051元,高、低收入戶收入之比由去年的8.13﹕1擴大到8.33﹕1。 據調查市縣資料顯示,寧夏地區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收入水平最高的銀川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643元,最低的海原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85元,兩者的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675元擴大到2958元。
盡管城市居民之間由于多種原因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別是必然的,但這種差別在特定時期應當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應將現實的社會承受力等因素加以充分考慮。低收入者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心里失衡發展到一定程度,將導致仇富、報復社會等行為。特別是不公平競爭、非法手段和腐敗因素導致社會分配不公,極大加速了社會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會使貧困受挫者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甚至產生反社會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能否公正執行好現有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政策,能否為弱勢群體解決生活困難、撫平心里創傷、消除逆反心理、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樣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環節。
(三)文化多元問題
伴隨寧夏社會經濟的日益多樣化發展,寧夏人民在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上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多種社會思潮并存,呈現多元化態勢。雖然主流的價值觀仍然占有統治地位,但卻受到實用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沖擊。多元價值觀的沖突已成為當前人民內部矛盾產生和轉化的思想基礎。在認識領域,思想意識多元化導致人們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甚至相反的認識,由此也造成了社會行為規范的動搖和混亂。 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發生動搖和混亂是城市社會不穩定的文化根源。因此,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
三、以社區服務主體多元化為突破口,逐步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推進和諧社區的構建
寧夏城市基層社會穩定仍然面臨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文化多元問題等眾多問題的挑戰,社區是社會的組成細胞,社區責無旁貸的起到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早發現、早解決,避免積少成多,影響大局。社區機構和組織通過良好、完善的社區服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而個人和家庭的穩定必然會帶來整個城市、整個國家的穩定。這就需要發揮社區服務的各項功能,努力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其中社區服務主體是決定性因素。
(一)建立城市基層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相結合的公共服務主體
首先、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雖然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發揚社會民主是社區建設的宗旨和目標,這并非否定了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尤其是在社區公共服務領域更是如此。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公共服務包括:社區就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社區環境服務、社區安全服務、社會綜合救助等。要整合政府各部門在城市基層的辦事機構,積極推進“一站式”服務,提高為社區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
其次、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協助作用。由于社區居委會直接為群眾服務,直接與群眾打交道,因此他們對群眾的需求最為了解,所提供的服務更貼近居民的需求。同時,居民可以通過這些組織了解政府的政策和信息,這些組織有把居民的需求傳遞給政府,從而影響政府社區發展政策的制定,達到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溝通,促進社區公共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政府應指導社區居委會搞好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各項活動的組織工作,支持社會各界共建服務網點等等。總之,政府應指導社區居委會為發展社區服務提供便利條件,協助基層政府做好社區公共服務。
(二)重點培育以社區民間組織為核心的志愿服務主體
社區民間組織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包括基金會、慈善團體、學會、協會、研究會等等,涉及社會福利、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生態環境、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它是在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上的合作伙伴和具體的執行者。其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提供志愿服務,填補政府公共服務的欠缺與不足。第二、通過社區成員廣泛參與,開展志愿服務,提高本社區自治、自助能力,加強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照顧,緩和社會矛盾。第三、了解和反映社區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第四、由于民間組織在民眾參與和政府監督下運行,能較好的避免貪污、浪費,能較充分的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因此能夠增加資源運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首先、通過開展社會活動促進民間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號召社區成員廣泛參與是民間組織形成并蓬勃發展的直接有效途徑。例如,組織社區健身娛樂志愿團隊、組織居民參與鄰里互助的志愿活動、組織參與社區環保的志愿活動等等。都能夠有效的促使民間組織的形成與蓬勃發展。
其次、根除將民間組織作為政府工具的觀念,真正視民間組織為“第三部門”,理順政府與社區民間組織的關系。在觀念上要尊重公眾意志,重視公共權利,重視民間組織的社會代表性,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的溝通、理解和協商關系。
再次、培育民間組織,充分發揮其社會作用,需要與政府職能轉移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充分認識兩者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積極鼓勵、支持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社區服務業,使其成為社區服務業主體
社區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吸納勞動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社區服務產業化發展不僅解決了就業,也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同時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區服務是社區的事業,應該是由社區居民、機關部門、社區企業事業單位、學校、社區中介組織、社會團體共同參與的事業。充分調動社區內一切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本社區內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及其他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共同推動社區服務的產業化發展。
首先,社區服務業的發展必須有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如果居民的自我服務不能在社區服務中構成主體,社區服務只能算是一種名義上的存在,只能算是民政服務的擴大化,而談不上實質上的轉型。
其次,社區單位蘊藏著豐富的服務資源,如何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共同融入社區服務資源體系?政府在這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社區內的機關、團體、企業、學校、醫院等等,和社區實行共建,實現社區資源共享。
再次,要特別健全利益機制和需求機制,利益機制和需求機制把社區內的各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強韌紐帶。尋找各單位共建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動員、吸引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推動社區服務的產業化發展。
[1]《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