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些思考
侯迎欣
論文關鍵詞: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論文摘要:文化也是生產力。一直以來,我們對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它是經濟、政治的附屬物。事實上,文化產業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文化事業的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的發展,把兩者統一起來。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黨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反映了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我們應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點,更加主動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繁榮文化的歷史責任,有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也是生產力
所謂“軟實力”,根據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的解釋,就是“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它來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外交政策和機構體制的吸引力。我國歷代思想家及明君賢臣都高度重視國家軟實力,認為要實現國家的意志和贏得他國的尊重,應當行“王道”而棄“霸道”;解決與他國的沖突,強調“以德服人”、“攻心為上”。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部分,為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政策提供價值觀基礎。如果廣義地理解文化這個概念,把它解讀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話,那么“國家軟實力”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兩個概念的外延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由于文化軟實力的重大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紛紛調整文化政策,制訂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在“知識經濟高地”進行戰略競爭的同時,又在“文化經濟高地”展開了新一輪競爭與博弈。
文化也是生產力。一直以來,國內對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大大貶低了文化的地位。把它視為經濟、政治的附屬物。事實上,現在的文化不僅可以唱戲,而且還能唱經濟大戲。據測算,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3%,而美國的占比高達25%,日本達到20 %,歐洲平均在10%到15%。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大國,但卻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文化產業。誣髓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
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13億人口的大國,各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差異很大。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組織方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人們的思想文化呈現出多元、多變的發展新趨勢。多元主要反映在政治信仰上選擇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人數增多。在思想理論領域內,也出現了“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新儒家”等主張和觀點。多變主要反映在社會思想意識的變化頻率加快,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不斷產生、不斷更新,各種流行文化、時尚消費層出不窮;人們的價值選擇經常變化,人們思想文化的興趣愛好、關注點和興奮點的轉移頻繁。面對這種情況,靠什么引領整合多元多樣的社會思想意識,最大限度地形成廣泛的思想共識呢?必須靠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樣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統領,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主要途徑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文化事業的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的發展,把兩者統一起來,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文化事業是公益性文化生產和文化服務事業,它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大了這方面的投人。從內容到機制體制方面都有很大創新。全國文化事業經費年均增長22.5 % 。“十五”期間基本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目標,“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目前,全國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2799個,文化館3217個,博物館1722個,文化站37384個,社區、村文化室137665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數字資源達到68TB,輻射上億人口。公益文化事業正在成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但畢竟公益文化事業的覆蓋面還不夠,還必須加大投人,進一步推進創新,使我國的文化事業能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是滿足不同層次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有效途徑。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場美國占了43 %,歐盟占了34%,亞太地區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韓國占了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共占4%。中國面臨的發展形勢很嚴峻。發展文化產業一方面我們要深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資源,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因為只有新的文化創意才能將現有的資源變成知名的文化產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資源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獨占性,只要有新的創意,任何文化資源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比如中國有花木蘭傳說、有西游記故事,但這些都被美國人、日本人的創意變成了知名品牌和可觀的經濟效益。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張揚本土文化精神應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對洶涌發展的文化市場,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干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必須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搶占文化產業制高點。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是強化我國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21世紀是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是傳播影響最為顯著的時代。一個國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否具有競爭力、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西方國家之所以掌握國際政治、經濟話語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具備強大的廣播、影視、報刊、出版、網絡等傳播能力。盡管我國媒體在傳播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不大,但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了解并不全面,對我國的宗教、人權等事業的發展還存在種種誤解。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的文化傳播特別是對外傳播還沒有達到與硬實力相稱的水平。為了使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華文化為更多的人所認同,從而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全面提升我國的軟實力,我們必須大力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當前,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主要推動主體是各級黨政機關、教育部門、科研院所,實施的主要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強勢宣傳和直接教育。內容和形式都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這就造成了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滲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發展動力。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我們需要更多的參與主體。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文化擴散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播中處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人,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變被動宣傳為主動參與,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具社會影響的科技進步的手段和載體,帶來了文化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我們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善于利用網絡媒體集聲音、文字、圖像為一體的特點,發揮其綜合優勢。真正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參與支持文化建設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只有全民族都來積極進行文化創造,形成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才有堅實基礎。也只有將文化建設的成果由全民共享,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目的才得以最終實現。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應營造有利于激發創造活力的文化氛圍。文化事業是大眾的事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也就是要去努力發現不同層次的文化自覺,充分挖掘各個層次的文化潛力,實現國民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其次,要加強社會力量對文化建設,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和公益文化事業等方面的關注程度和參與的自覺性。充分發揮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構筑社會文化心理中的主要作用,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宣傳力量,承擔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研究、宣傳和普及等重要工作。要將社會力量納入文化發展總體規劃,形成政府投人與社會投人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人機制。再次,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在國家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放寬文化產業市場準人條件,推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文化產業,積極利用民資、外資創辦文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建設。充分運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方力量對文化建設投資或捐贈,形成文化發展的多渠道投人體制。進一步盤活文化企業現有資產,推進資產重組。最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臺、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于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