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創新論略(之三)——淺談關于個體生命與文化創新的思考
甘安順
[論文關鍵詞]文化創新;個體生命;精神家團
[論文摘要]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會生活,靠一個個具體生動的生命來承載。丈化創新的動力源自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創新增加了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沒有個體生命的創造性,文化必將無所依附而枯姜凋敝。文化創新的起點是個體生命,而文化創新離不開時個體生命意義的追求。因此,在個體生命的活力日漸枯竭的當下,應在繼承傳統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推進文化創新,創建一個讓人們安身立命的新的精神家園。
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會生活,靠一個個具體生動的生命來承載。文化創新的動力源自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創新增加了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沒有個體生命的創造性,文化必將無所依附而枯萎凋敝。文化創新的起點是個體生命,而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追求。因此,在個體生命的活力日漸枯竭的當下,如何在繼承傳統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推進文化創新,創建一個讓人們安身立命的新的精神家園,使個體生命更加康健、豐滿和具有活力呢?這是個在構建創新型國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很值得研究。
一、文化創新的起點是個體生命
文化的生命植根于社會生活,靠一個個具體生動的生命來承載。文化創新的動力源自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文化創新增加了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沒有個體生命的創造性,文化必將無所依附而枯萎凋敝。
人的個體生命的精神層面多以個性展現,個性的自由發展顯現了個體生命的活力,而個體生命的活力正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任何文化創新都離不開個性的自由發揮,都與個性的自由發展相伴而行。馬克思對人的個體生命作了十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個性自由發展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個體當中,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理論研究的載體就是現實存在的人。他從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會存在兩個角度進行思考。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而,馬克思認為,杜會就是人的社會。沒有人的個體的存在,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也就無法探究人的個性問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也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馬克思認為,在思考人的存在與意識的關系時,要“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用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因此,馬克思指出:“人始終是一切實體性東西的本質。”這充分說明了人是整個世界的主體: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生物個體,而“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
馬克思認為人是個體存在的人。但是人的存在又不是單純存在的生物個體,而是在社會現實的基礎上的社會存在物。因此,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一現實的基礎就是人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結果。人的“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人只有通過這個基礎才能進一步地生存和發展,離開了這個基礎,人類社會就不會存在。因而,人類社會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生產勞動而結成的社會。“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了一定的聯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另外,社會關系又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和結果。“社會結構和國家經常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但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而這現實中的人卻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的人。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可見,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歷史是現實的人通過實踐活動而創造的,這個人不是觀念的產物,也不是宗教的產物,而是通過社會的實踐活動把每個個人聯系在一起的社會現實的人。
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構建和諧的社會。要構建和諧的社會,就要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要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就要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因而,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讓人獨立出來,不要成為物或者是制度,更不是他人的附屬物,而是完全的獨立個體,人的潛能才能得到更大地發揮。當人的個性自由得到極大地發展的時候,人就具有創造力,因為創造力來源于個性。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不可能具有創造力。有了創造力就可以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就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個性生命是文化創新的起點。
二、追求個體生命意義的老莊思想
重視個體生命和諧,是老莊道家思想的價值旨趣,它不同于儒家的道德本位,也不同于法家、墨家的功利本位,而是以個體生命為本位,以完善個人的自由無拘的自然天性為目標的人本主義,它所流露出來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所張揚的是人道主義精神。以人為本,關愛個體生命。在老莊看來,整個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機趣盎然。這種充塞于宇宙之間,貫注萬物的力量,來自于生命本源的道。道孕育了天地萬物,因而萬物都秉道而賦有生命。而萬物之所以有生命,在于萬物皆不離道,因而道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萬物的生機所體現的正是道的生命性。正是道的這種生命性,老莊道家充分肯定了天地萬物的生命價值。
老子認為,由道產生的宇宙大化中,要使個體生命有所依歸,就必須體察“道法自然”的原則,用道的自然無為屬性—節欲、守靜、謙德與個體生命相貫通,完善個人的自由無拘的自然天性,希圖達到圓融道的和諧境界。老子按照道的屬性,把個體生命與道貫通為原則,要求用節欲來保持精神上的自由,通過守靜來使身心達到統一或圓融于道境,還要求在與他人和社會互動中具有謙德。如此,老子在人與自然、人的身體與精神、人與社會方面達到了和諧統一,將生理一心理一社會三者聯系起來,形成了完善個體生命的理論。老子完善個體生命的理論是以體道為基礎,以用道為方法,以達道為目標。
莊子推崇個體生命的思想來源于老子,但他的思想卻比老子的思想更進了一步,他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發展為逍遙自在。這逍遙境界既是對個體生命自由精神的張揚,也是為個體生命提供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為飄泊的靈魂建構了一個精神家園。
人類個體生命的法則來自于宇宙生命的法則。莊子認為,構成宇宙本體的是陰陽之氣,“兩者交相成和”,生育萬物,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之氣的聚合,而萬物的滅亡,則是陰陽之氣的離散。如果“夭氣不合,地氣郁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莊子·在有》),或者“陰陽不和,寒暑不時”,則“必傷庶物”(《莊子·漁夫》)。人的物質生命運動同自然天道規律是一樣的“人本無生無形無氣,雜乎芒荀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莊子·至樂》)。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因此,人類個體生命應以宇宙生命來滋養自己的精神。在這一意義上,人類個體生命精神與宇宙生命精神是合一的。人類個體生命精神得宇宙生命精神之精要,從而與宇宙生命浩然同流。中國人恰恰是在宇宙生命的意義上,領悟自己人生價值和意義,而人生之“道”恰恰是天地萬物生命之“道”。人類個體生命是宇宙萬物同體的生命,自然無為是天道和人道的共同規律,故人應順應自然,合于自然,人與天一。人類個體生命只有在這種最高存在的意義上,才可能獲得具有永恒的終極價值。
莊子追求個體生命精神的自在逍遙,是以個體生命得以延續為前提,而使個體生命延續的方法就是養生。莊子的養生理論有養形和養神兩個方面。養神是從心理上進行防護保健,以便從中產生出延緩衰老的積極成果;養形是在養神的基礎上進行多層次的身體保健以求延緩衰老。通過養神與養形,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就會有健康的生命,從而長壽。莊子是我國最早從形神兩方面來描述概括人的生命活動的哲人。《莊子·徐無鬼》有“勞君之神與形”,《莊子·在有》有“女神將守形”,“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長生”。在莊子看來,形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質方面,神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形與神作為人的生命存在的兩方面互相區別又互相依賴、互相作用。莊子正是從人的形神兩方面來探討養生之道。不過,就養神和養形兩者相比較而言,莊子更注重養神,《莊子·天道》說:“形得仁義,神之末也。”《莊子·刻意》說:“純素之道,唯神是守。”老莊注重個體生命的康健與和諧,是締造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 三、文化創新需要張揚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
文化創新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個體生命。人是文化創新的原動力,又是文化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文化創新說到底就是為了人,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個體生命為本。個體生命創造活力的激發,就會形成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創造力,生命個體的活潑康健,就能凝聚成一個生機勃發的偉大民族或強大國家。當然,我們目前面臨文化創新的迫切任務,就是要挖掘老莊道家生命哲學中的精華,把文化創新的焦點落實到每個生命個體,讓個體生命的靈魂回歸自然寧靜,只有重視個體生命的生存價值,張揚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刁能放飛民族振興的偉大理想。
(一)重視生命個體的生存價值
老莊的生命哲學中,重視個體生命生存價值的觀點也值得借鑒。其實,重視生命個體的生存價值,關心個體生命的生存過程是一個社會進步的表現。一個民族要善于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國民,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當擁有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這一切都是以高素質的國民為基礎。國民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科學地對待自己的生命過程,才能在不斷的學習中表現出高度的生命理性,釋放出人性中積淀的熱情。如果漠視生命,就是漠視人性,沒有人性的人,是對人類的最大威脅。
重視個體生命生存價值,就必須重視生命個體的自強,自悟,和自我完善。一個社會的文明建設,一個國家的法度實施,必須以國民的自強精神、自悟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要求為基礎,一個國家的國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不會在道德品質、社會正義等方面完善自己,一切法律制度、道德規范也就失去了效力。在現代社會中,不重視普通民眾的人文情懷宣傳,不重視富有者道德規范的評價,法律就成為社會利益爭奪中的游戲規則,成為權利和金錢的奴隸。這也是一種社會管理中的腐敗現象,一種人性的敗壞,民族的敗壞。
重視個體生命生存價值,就必須重視個人生命過程的質量。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生命個體人在生產活動中相互關系的歷史,是生命個體人延續的歷史,是由個體人的生命過程相互組成的歷史。社會歷史是一種抽象的概括,個體人的生命過程是具體的,生動的,充滿活力的。生命質量首先表現在其與周圍環境的融合程度。在這融合中豐富著自我感受,發展著自我體驗,升華著生命意義,感悟著人與自然的親密一體。提高個體生命的人文精神境界,重視用心靈感悟現有物質條件下所形成的人文價值和生命內涵。人是一種自然的產物,必須重視人的歸屬性,這種對自然的歸屬是不以人們的認知能力而有什么本質的變化,也不會因為人創造了多少文明而成為超自然的神靈。在宣傳人的靈性和社會意義時,無視或淡薄人的自然性,是人的靈性發展中的一種錯誤結論。人的一切社會性都是人的自然性的變化、發展、延伸或退化的要求。長期以來,人們在“人是天下最貴者”、人是宇宙的統治者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下,對大自然進行無情的掠奪和殘酷的破壞,出現了許多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人如何爭取生存之道,人如何與大自然共處,老莊的養生理論也許有重大啟示。
(二)張揚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
老莊重視個體生命的自然屬性,要求遵循自然之道養生,體悟道的精神,讓個體生命升華,達到與宇宙精神相往來的境界。這種重視個體生命的自由舒展,張揚個體生命的自由精神,對于創造具有藍色生命意識的新的思想文化,培育具有藍色生命意識的高素質國民,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我們的思想文化很少從生命與生命的關系去思考問題。生命與生命之間應該有怎樣的關系呢?人人都有生命意識,如何確定自己生命意識的屬性,是屬于藍色或是紅色呢?藍色生命意識是與紅色生命意識相對的一個文化概念。紅色象征革命與競爭,而藍色象征自由與安靜。建國以來的主流文化,無非是兩個內容:一個是革命時期把人分為不同階級的斗爭哲學,一個是改革開放時期根據“叢林法則”的競爭哲學。這種紅色生命意識的思維出發點,就是生命與生命是不能夠共融的,自己的成功必須以他人的失敗為基礎。于是乎,從建國到改革開放之間,文化宣傳上的主軸是英雄主義,而英雄主義是建立在一種生命模式對另一種生命模式的否定中。為什么另一部分人會成為敵人,他們和我們有著同樣的生命,為什么會成為敵人。這些基本的問題沒人思考,也不允許人們思考。盲目崇拜英雄,產生的是“文革”對人生命的踐踏。似乎社會必須分成兩部分人,一部分人只有踩著另一部分人才能生存,才能成為社會的真正生命存在方式。這就是階級斗爭留給人們的生命觀。改革開放后,我們在對物質利益的爭奪中開始了一種近似原始的競爭。因為在這種競爭過程中,一些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退縮到動物般的最低要求,一些人從動物性的本能出發開始了無情的爭奪,社會道義、國家法律、人間真情都成了這場游戲中的手段,唯物性使我們忘記生命之間的依賴性。
我們所要張揚的藍色生命意識,就是主張讓個體生命回歸自然本原,在自由、自在與自主的狀態中,使生命與生命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依賴、同生共贏的關系。我們看看原生態森林的生命狀況:從苔醉、雜草、灌木、喬木、藤蔓等,還有穿行棲息其間的動物,這就是一個高低錯落、動靜有致的生命共同體,它們之間雖有競爭,但總體而言,是一種互相依存,同生共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自然之間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是其中的智慧者和主動者,如果人未能準確理解生命的屬性,將導致生命共同體的崩潰,最終遺害的還是人本身。君不見,災害性的洪水、干旱、赤潮、沙塵暴、溫室效應等,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過度行為的嚴重警告;最近幾年攪得世界不安寧的沙土、禽流感、艾滋病、瘋牛病等病毒,都是人與動物關系惡化的表征。至于人與人的關系,君不見發生于世界各地的恐怖襲擊和恐怖活動,也是在霸權和強權壓迫下,族際、國際、人際生命關系惡化的一種極端反應。我們國內現在出現的貧富之間、干群之間,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還有升學就業、評職上崗等,把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系弄得如此不協調,還將會引起怎樣的反應呢,令人不堪設想。今天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這是看到了問題的要害,也是治國理政的當務之急。但是,和諧社會是由和諧生命個體組成的,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就要從生命個體和諧著手,讓每一生命個體都充滿藍色生命意識。一方面讓生命個體都自由、自在、自主,根據自己的條件、特長和質素,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在生命與生命出現矛盾時,學會相處之道,避免你死我活的相互爭斗,努力尋找共贏之道。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老子主張不爭的思想,極有現實針對性。陳鼓應評價說:“老子的不爭,并不是一種自我放棄,……乃是為了消除人類社會不平的爭端而提出的。·一主要目的乃在于消除人類的占有沖動”(《老子注釋及評價》)。老莊的處世哲學,或可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