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關于價值觀研究現狀的調研報告

佚名

一、價值觀研究的現實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深入,價值理論及價值觀研究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經過近1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我國價值理論的體系框架。

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初步建立,社會價值觀發生了深刻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出現了由單一到多樣、由封閉到開放、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同時也引發了不同價值觀之間的激烈沖突。社會轉變根本上是價值觀的轉變,很多問題的爭論實質是價值觀的爭論。價值觀的變化既充當了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也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亂。

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冷戰”結束,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方國家力圖利用其經濟、軍事優勢,對其他國家進行價值輸出和文化侵略,試圖開展一場沒有硝煙的價值戰爭。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國家利用其主導全球化進程的優勢,力圖在全球推行西方的價值觀乃至政治制度,實現西方主導的政治、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同質化”,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文化沖突和價值沖突成為90年代國際沖突的重要形式。

同時,9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影響著社會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當代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在產生空前廣泛和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時空觀,使世界進入了普遍交往的時代,信息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的各個角落,引發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也帶來了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我們的生命本身,對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也帶來了強烈的沖擊。科技領域的一系列變革,引發了價值領域的深刻變化。

國內改革的深入,國際形勢的變化,科技革命的進展,使傳統的主導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價值觀建設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在人們思想觀念空前活躍的同時,也出現了價值失范、目標闕失等現象。這種狀況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引發了價值觀問題研究新的熱潮,大大拓展了價值觀問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價值觀基礎理論研究得到加強,價值觀結構的研究受到重視,對我國當前價值觀現狀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主導價值觀的研究,特別是系統地揭示和總結了鄧小平價值觀理論。

二、價值觀及其結構

雖然對價值觀的精確界定還有一些爭論和分歧,但是學術界對價值觀基本內涵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大家普遍認為,價值觀是有別于事實判斷和科學知識的另一類認識形式,是判斷是非曲直、真善美與假丑惡的價值準則。“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處理普遍性價值問題上,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而人們在價值追求上抱有怎樣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構成了價值觀所特有的內容。” “價值觀是指關于價值的特殊觀念系統。進一步說,它是人們在處理價值問題,特別是那些普遍性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態度的總和。價值觀特有的形式,是人們頭腦中有關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統。”在心理學中,關于價值觀也早有研究,認為價值觀是一種外顯的或內隱的,有關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個人或群體的特征,它影響人們對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

價值觀是判斷好壞的標準,也是指導人們行動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應該提倡的,什么是應該禁止的,對此做出判斷就要借助于一定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同則對同一事物或同一行為的價值評價也不同。價值觀就是價值評價的標準,價值評價的差異根源于價值觀的差異。人們的行動受到價值觀的指導,在方向各異的行動背后可以看到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在社會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會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該社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實質和顯著標志,是它賴以維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會決策的動機和目的之所在。正因為如此,價值觀在思想文化建設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礎的地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最主要的是價值觀的差異,不同文化間的沖突最主要的是價值觀的沖突。

價值觀有正確與錯誤的區別。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指導人們積極、健康地生活,而錯誤的價值觀只會引人誤入歧途。“一種價值觀是否科學、合理、先進,歸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樣的主體利益、條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人類歷史進步的趨勢相一致。”當一種價值觀同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相一致,并能夠反映最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時,這樣的價值觀就是合理的、正確的。而違背社會歷史發展趨勢,違背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的價值觀就是不合理、不正確的。關于價值觀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討論,以及關于價值真理的討論都與此相關。主張價值觀具有絕對性和真理性,就是肯定正確價值觀與錯誤價值觀之間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價值觀與世界觀、人生觀密切相關。世界觀是價值觀的前提,有了科學的世界觀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價值觀的一個部分,價值觀對人們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處理人我關系都有重要的影響。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共同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動,對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是對人的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術界普遍認為價值觀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就個人的價值觀來說,有的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約和引導著其它價值觀。就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而言,有的價值觀居于主導地位,它引導著社會主體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從主導價值觀或核心價值觀中引申出次要價值觀,從而形成主導價值觀的外圍“保護帶”。但是究竟哪些價值觀屬于核心價值觀,學術界對此意見分歧較大。

觀點之一:在價值體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層次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信仰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價值觀念,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這就決定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設的核心。”

觀點之二:價值觀念的深層結構是與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觀相聯而形成的對最高價值的看法或原則。它構成價值觀念的內核,表層結構則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對具體事物、行為的利害、好壞的觀點,執行評價標準的功能。

觀點之三:關于勞動的價值觀和關于人我關系的價值觀是價值體系的兩個核心價值觀。勞動價值觀用以解釋勞動的價值,合理的勞動觀可以激發勞動的熱情和創造的渴望。人我價值觀用以解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正確的人我價值觀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觀點之四:本位觀念是價值觀的核心。把什么看作是最重要的價值,以什么作為衡量其他價值的標準,對此作不同理解就形成不同的本位觀念,如群體本位、個人本位、權力本位、金錢本位、能力本位等。

觀點之五:利益觀是整個價值觀的基礎,也是其核心。

以上是在哲學的層面上對核心價值觀的探討。在心理學中也有對價值觀內容的分類研究,最有影響的分類方法是將價值觀分為經濟的、理論的、審美的、社會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不同類別,并按此標準制定了價值觀研究量表。還有的心理學家將價值觀分為終極性價值觀和工具性價值觀,每一類由18項價值信念組成。

我們認為,區分價值觀的層次并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實踐問題。從當前社會面臨的價值觀問題出發,以引導社會價值觀為目的,有針對性地劃分價值觀的層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此,我們主張從以下三個方面劃分社會價值觀的層次。

第一,要區別主導價值觀和非主導價值觀。每一個社會都有一個或幾個價值觀成為主導價值觀,它們引導著社會價值取向和人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主導價值觀應該有最廣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釋力,成為社會群體在觀念上普遍認可并在行動中實際踐行的價值標準,為人們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提供最有說服力的依據。主導價值觀還應該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狀況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夠深入人心,發揮更強大的引導作用。當一個社會主導價值觀闕失時,會出現價值危機、信仰危機、價值失范等現象,此時必須盡快確立主導價值觀。非主導價值觀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主導價值觀基本一致的價值觀,對這些價值觀應該給予積極的引導;另一類是與主導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價值觀,應注意這些價值觀對社會和個人造成的消極影響。

第二,要區別理想價值觀和一般價值觀。理想價值觀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和最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理想價值觀在目前社會歷史階段還不能成為社會大眾普遍踐行的價值觀。如果無視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把理想價值觀作為唯一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宣傳,是不符合實際的,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為此,在提倡理想價值觀的同時,還應該宣傳人們應該踐行而且能夠認同的一般價值觀。如愛國主義、公民觀念、社會公德等。一般價值觀不能違背理想價值觀,一般價值觀也應該發揮提升人們思想境界的作用。

第三,要區別公共領域的價值觀和私人領域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觀所涉及的領域并不相同,有些價值觀涉及的是社會公共領域,如政治觀念、公德觀念等;有些價值觀涉及的僅僅是私人生活領域,如審美觀、職業觀等。前一種可以稱為公共價值觀,后一種可以稱為私人價值觀。雖然純粹的私人價值觀并不存在,它們或多或少都與公共價值觀有所聯系,但是區別公共價值觀和私人價值觀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從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角度進行價值觀宣傳與教育,應該主要針對公共價值觀領域。公共價值觀應該統一,如此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有序,而私人價值觀應該是多樣的,如此才能使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三、當前社會價值觀現狀

關于中國社會當前價值觀現狀,學術界普遍認為,社會價值觀出現了多樣化(多元化)的態勢。有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國有三種價值觀形態同時并存:一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集體為本位的價值觀;二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所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價值觀;三是在西方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極端利己主義、絕對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還有研究者從價值觀的內容、目標及衡量體系三個方面對價值觀多元化表現作了描述。

關于價值觀多樣化,學術界指出其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價值多樣化一方面是對原有價值觀內容的拓展、深化和豐富,使價值評價標準更為全面,可以對人和事物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的多樣化,造成了多種不同性質價值觀并存的局面。如集體主義價值觀和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并存;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和拜金主義價值觀的并存等等。不同價值目標的并存也造成了對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沖擊,在一部分人中間形成了“價值虛無、無所適從”的狀況,造成了價值失范的現象。

價值多樣化引發了價值觀之間的沖突。有研究者把當前價值觀沖突的主要表現概括為:一元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的沖突;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價值取向的沖突;個體價值觀內在的矛盾與沖突;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和利益的沖突。價值觀的多樣化還引發了信仰的危機。信仰的危機給一些歪理邪說提供了可乘之機,使一些人產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亂,誤入歧途,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這方面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關于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價值變遷有兩種對立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當前的價值觀與以往的價值觀相比出現了“滑坡”。由于市場經濟固有的負面效應,也由于長期以來對精神文明建設重視不夠,導致價值觀念偏離正確軌道,物欲泛濫,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流行,社會風氣惡化。另一種意見認為,現在的社會道德風氣雖然在某些方面不如改革開放之前,但價值觀念在本質上、整體上卻是進步的,人們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平等觀念、效率觀念、競爭意識、代價和風險意識的強化,都是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不能因為一些暫時的無序和混亂就否定當前價值觀念變革的歷史進步意義。

關于中國當前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學術界基本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仍然是我們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仍然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沒有主導的價值觀,主導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或重建階段。持前一種觀點的研究者占大多數。他們比較一致地認為,集體主義是當前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但對集體主義的理解已經發生了變化。

關于價值觀現狀的討論涉及到怎樣看待傳統價值觀和亞洲價值觀的問題。傳統文化的作用及其評價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90年代以來,這種討論不再停留于對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二元紛爭,逐步摒棄了簡單的文化決定論和文化相對論,開始把關注的重點轉向從價值學的角度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進行歷史反思,從全新的視角重新評價了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的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這表現出學術界歷史價值觀的重大轉折。

關于亞洲價值觀的討論是與亞洲經濟的興衰密切相關的。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一度被稱為經濟奇跡,東亞國家的一些政要和國內外的部分學者把亞洲經濟的崛起與儒家文化的影響聯系起來,認為亞洲價值觀為亞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文化支撐。所謂亞洲價值觀一般被歸納為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義利兼顧的行為準則、克勤克儉的生活信條,其核心是整體主義的儒家價值觀。國內的一些學者對盲目崇尚亞洲價值觀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儒家文化與亞洲經濟騰飛沒有直接關系,也不可能開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各種不同觀點表現出此消彼長的狀況。更多的學者看到了儒家文化對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認為“裙帶資本主義”在亞洲國家的普遍存在與這些國家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這與金融危機有著一定的聯系。亞洲價值觀的討論深化了人們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互關系的認識。

四、主導價值觀研究

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有的主導價值觀問題,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種看法。主流觀點認為,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等價值觀仍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提倡和堅持的主導價值觀。

在近年有關價值觀的討論中,關于集體主義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重,這表明集體主義價值觀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也說明集體主義價值觀需要重新闡釋。學術界批駁了把集體主義對應于計劃經濟,把個人主義對應于市場經濟的說法,否定了在市場經濟中個人主義價值觀代替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導地位的觀點。指出不應把集體主義價值觀與計劃經濟體制強拉在一起,只要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就應該以集體主義為主導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而不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固然對強化集體主義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決不能把這種作用誤解或夸大為唯一的、決定性的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為鞏固和完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而進行的經濟體制的更新,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因此,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集體主義價值觀作為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地位不能改變。

但是,學術界認為,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需要重新理解和闡發,以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現實。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堅持集體主義首先要澄清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誤解。誤解之一,認為集體主義就是只講集體利益而不講個人利益。集體主義是關于集體和個人關系中把集體利益放在頭等重要地位的一種態度、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體看作唯一的真實存在、只承認集體利益不承認個人利益。集體主義不同于整體主義,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和集體不可分割。個人利益只有和集體利益相結合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和實現,集體利益代表個人的根本的、長遠的利益,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應在兼顧二者的同時,要求個人服從集體。而尊重、保護和發展個人的正當利益是集體主義的內在要求,一旦集體不考慮并實際地滿足個人的正當需求,就迫使個人只有自己去關心自己,脫離集體去謀求個人的發展,這時集體就已名存實亡,成為“虛假的集體”,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了。誤解之二,認為集體主義與市場經濟相排斥。雖然市場經濟強調個人利益和個體主體性,但市場體系中不同利益主體必須把個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為他人或社會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個人利益才能得以實現。個人意識、個人取向和集體意識、集體取向都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可以放大、強化市場經濟中的集體意識、集體取向,在重視個人利益和個人主體性的同時,應明確提出人民為本、集體優先的原則,樹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有的學者還指出,要堅持集體主義還必須將集體主義的價值精神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結合起來,批判地繼承計劃經濟時代倡導的集體主義,合理地對其進行體系結構的調整和內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體主義。與傳統的集體主義相比,這種新的集體主義應具有如下兩個主要特點:

其一,強調集體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集體成員的正當個人利益。傳統的集體主義具有片面強調集體至上性、絕對性的弊端,其突出表現為:過分強調集體的權利,對個人的權利重視不夠;過分強調集體形成后個人對集體應承擔的義務,對一個真實的集體形成的前提條件即集體必須維護集體成員的切身利益的義務承諾強調不夠。新的集體主義必須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需求,將集體應當對個人承擔的義務加以科學的闡釋。真正的集體應該維護各個集體成員的個人利益,實現組成集體的各個主體的自我價值。這種新型的集體主義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關系的真實反映,既與個人主義有本質區別,也不同于傳統的集體主義。

其二,要體現道德要求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在計劃經濟時期的集體主義,缺乏清楚的層次性要求,過分地強調了道德的先進性,忽視了道德的廣泛性要求,錯誤地把作為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應該踐行的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要求視為集體主義的全部內容,從而使集體主義脫離了普通群眾的道德水準。在現階段提出集體主義的層次性要求,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們的思想道德層次性的客觀狀況,符合社會先進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準的實際水平。集體主義的先進性要求是針對社會先進分子而言的。集體主義的廣泛性要求是針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的。作為一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般社會公民,只要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時,具有謙讓精神,能做到“三兼顧”,即在實現個人合理利益的同時,兼顧到他人、國家和整個社會的利益,就可以說他們堅持了集體主義的原則。

學者們對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也作了深入的討論,認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和最高原則。為人民服務凝聚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觀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為人民服務,被歷史地賦予了以下兩大新的特征:首先是服務者與服務對象關系的社會一體化。其次是為人民服務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制度化特征。把主人意識與服務意識切實統一起來,是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鄧小平價值觀理論為研究探討主導價值觀提供了根本的指導思想。對鄧小平價值觀理論的探討也是近年來價值觀研究的一個熱點。學術界普遍認為價值觀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鄧小平價值理論的基本框架:鄧小平價值觀的精髓是實事求是、講求實效,鄧小平價值觀的基礎是愛國主義,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鄧小平價值觀的主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價值觀的取向是人民利益。很多研究者認為,鄧小平價值觀思想中的“三個有利于”是當前社會歷史條件下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生動體現。

五、當前價值觀建設的幾點建議

總結近年來價值觀問題研究的成果,針對目前我國的價值觀現狀和價值觀建設的實際,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認真總結和宣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價值理論,以此作為我們當前價值觀建設的指導思想。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價值觀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江澤民同志審時度勢,及時地提出了“三個代表”的理論,這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大發展,而且是對價值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標志著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價值理論的形成。這一理論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價值學說,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適應了世界形勢的新變化,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新要求,是價值理論的新形態,具有鮮明的中國氣派和時代品格,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高度統一。這一面向新世紀的價值理論,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價值取向,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為價值目標,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價值主體,以開拓創新為實現手段,以公平競爭為激勵機制,以遵紀守法、德法統一為行為準則,以“三個代表”為價值標準。我們當前的價值觀建設要緊緊圍繞著這一核心價值觀展開。要對這一理論加以豐富和發展,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并采取有力措施宣傳這一價值理論。

第二,把“以德治國”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道德觀是價值觀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倫理和道德的支撐。在治國方略上,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統一起來。現階段,在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要把“以德治國”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以德治國”有兩方面的含義:治國者須有德;治國必用德。堅持“以德治國”的方略,首先是加強執政黨的思想道德建設,“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執政黨的黨風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全體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帶動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建設。“以德治國”的思想事實上是從國家宏觀治理的高度強調價值觀的建設,從而把價值觀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第三,強化價值觀的創新。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主導的價值觀,我們要努力培育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而新價值觀的生成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價值觀的創新要植根于中國實際,把握價值觀變革的規律,掌握科學的方法。當前主要應從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進一步挖掘、整理、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價值理論,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創造性的發展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經典作家關于勞動創造價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自然與人道統一、人類共同價值等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顯示出現實意義,對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觀察和分析全球化進程具有極強的指導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從時代發展的實際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原始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創造出與時代共進的科學的價值理論。

二是深入發掘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根據新的形勢加以改造,使之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時代感的新的價值觀念。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價值觀念,諸如經濟上的誠實守信、公平競爭;政治上的敬業愛國,團結協作;自然觀上的尊崇自然,天人合一;道德觀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格精神上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加以開掘,實現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

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鑒外來價值觀,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作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西方價值觀也有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鑒的方面,如強調個人的權利,獨立的自我意識,這些都對發揮個體價值的合理因素有一定作用。在經濟領域強調自由競爭,重視信譽,遵守法紀,這對我們發展市場經濟也有借鑒意義。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 ,西方一些政黨在90年代后半期發生了引人囑目的變革,他們所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的主張就是其政治架構的價值論基礎,他們所推崇的一些價值觀,如“沒有責任就沒有權利”,“沒有民主就沒有權威”,在推動社會變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們思考。我們要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總結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立足中國實際,批判地借鑒其優秀成果。

四是總結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鮮活的價值觀,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為新價值觀的生長點。人民群眾是價值的創造者,也是價值觀的創新者。我們應該及時總結人民群眾的創新成果,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江澤民同志倡導的“五種精神”,就是對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先進價值觀的宏觀概括。再如“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服務人民”,“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的民主思想,就是對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具體化。還有“知識改變命運”的科學理念,對“知識就是力量”做出了更為鮮活有力的闡釋,表現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科學精神與科學價值。

第四,加強對價值沖突的引導和調控。隨著社會的轉型,社會價值觀越來越多樣化,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相互沖突也就在所難免。價值觀念的激烈沖突和深刻變革,是當代人類文明進程的突出表現。當前,價值沖突表現出普遍化、尖銳化、復雜化的趨勢。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的矛盾,自由與規范的矛盾,政治統一性與思想多樣性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矛盾,傳統觀念與時代觀念的矛盾,外來價值與本土價值的矛盾,公平與效益的矛盾,權利與責任的矛盾,等等,就是價值沖突凸現的明證。價值沖突的結果可能是從無序到有序,最終確立一種新的主導價值觀;也可能是主導價值觀被摧毀,而新的主導價值觀又沒有確立,導致社會總體價值目標的失落,從而造成社會心理的失衡與混亂。因此,對價值沖突要加以調控和引導,使科學的、健康的價值觀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要在價值觀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學方法,逐步建立一套價值沖突的預警系統,以準確把握時代脈博,及時采取有力舉措,主動進行調控,使價值觀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健康有序。

第五,要改革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應當注意價值觀的層次性和差異性,將先進性與廣泛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區別開來,切忌形式主義和一刀切。既重視對主導價值觀的倡導和宣傳,同時也不能忽視一般價值觀,尤其是勞動觀念和公德觀念的宣傳教育。不僅要從政治的角度提倡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的主導價值觀,還要在公共生活領域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觀念、責任意識等。在行業部門抓職業道德教育,在家庭抓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地培育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價值觀的宣傳教育還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輿論導向、政策調節、法律約束結合起來。當前尤其要突出強調對一部分價值觀加以規范化,以法律、法規、政策的形式,使之成為有強制力的硬約束。價值觀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將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應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應將價值觀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價值觀教育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

當前的社會現實已經給我們的價值觀宣傳和教育提出了挑戰,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深入研究價值觀問題,倡導與時代共進的先進價值觀,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