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輿論口誅筆低 2011年零售業成“替罪羊”
陳岳峰
事實果真如此嗎?輿論在引導消費者把零售企業列為“道德譴責”對象的同時,似乎將事件的真相本末倒置了。換句話說,零售業其實做了“替罪羊”,但面對輿論討伐的密集“轟炸”,卻無可奈何。
2011年是我國零售業的“災難年”?沒錯,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就是這樣認為的。
周勇的觀點,基本代表了國內大多零售企業目前的心聲。
在很多媒體的眼中,零售業成為了推高物價、食品安全、價格欺詐的罪魁禍首。這使得2011年輿論紛紛指責,甚至口誅筆伐,零售企業成為眾矢之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輿論在引導消費者把零售企業列為“道德譴責”對象的同時,似乎將事件的真相本末倒置了。換句話說,零售業其實做了“替罪羊”,但面對輿論討伐的密集“轟炸”,卻無可奈何。
而輿論環境的惡化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黑鍋”壓背
“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指責。” 雖然時間過去快半年,富宇還是覺得有些忿然,盡管他現在已經離開了物美。
事情緣于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報道。
5月12日,央視2套在播出的“聚焦物流頑癥”系列報道節目中,以一袋零售價為3元的鍋巴為例:出廠價只有1塊2,經銷商運輸經銷拿走了6毛,而超市則賺走了剩下的1塊2。據此認為,超市收取進場費后推高產品零售價近3倍,繼而通過采訪一些專家和供應商后,得出了進場費是高物價主要推手的結論。
節目的最后還特別強調:最近有關部門為穩定物價約談了不少生產企業,我們建議它們更應該約談的是零售商。
要命的是,央視采訪的叫“劉雪松”的供應商舉的這個鍋巴的例子中的零售企業,就是物美超市。
彼時,富宇任職物美董事長助理、公關總監。央視的這一報道直接把物美推上了風口浪尖,而富宇則被推上浪尖上的浪尖。
進場費其實是個老掉牙的已經被爭議了10多年的話題。實際上在業界,無論是零售商還是供應商,均基本認可進場費的收取,這已成為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游戲規則。在中國市場,它的發明者是來自法國的零售大鱷家樂福。當然,央視的報道中也很不客氣地批評了家樂福。
央視的話語權和引導性影響太大,報道播出后被紙媒、網絡瘋狂轉載,不出意外,物美和家樂福包括其他零售企業都迅速成為消費者眼中的“過街老鼠”,富宇更是疲于應付著眾多媒體的種種追問。
央視將物價上漲的責任歸結到零售商身上,顯然讓零售商有口難辯。富宇更是覺得不可思議,“這兩者之間有必然聯系嗎?記者和央視真正了解零售行業的特點嗎?”他認為,這樣的報道是不公平的,因為央視在節目中只采訪了供應商和專家,而沒有真正聽聽零售商的心聲。一段時間里,他甚至把MSN的簽名換成了“與CCTV-2打交道,很有意思”,以示自己對這一不公正報道的抗議。
缺乏公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央視的這一報道過于片面,陷零售商于“不義”境地。
“央視的這一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周勇指出,我國零售業的基本毛利率一直維持在25%以下,毛利率在60年來始終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零售業怎么會助推物價上漲?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燕川也認為,媒體似乎在轉移視線,竟把零售商推到風口浪尖,找出零售企業“進店費”當替罪羊,這種簡單、片面、不深入、不全面的報道缺乏社會公允,對于整個零售行業是不利的,更對社會的流通不利。
在央視報道中接受采訪的一些專家也對記者表示,報道中引用他們的觀點有些斷章取義,這讓他們覺得非常難以接受。連供應商代表、北京世行商貿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姚文華都認為,物美超市其實在通道費用收取方面做得還是相當不錯的。說物價上漲的元兇是零售商或進場費,確實有些偏頗。
事實上,央視在這一報道中顯示出對零售業特性的陌生。因為道理很簡單,如果這樣的結論成立,那一瓶在超市里賣1塊錢的礦泉水,在火車上、賓館里要3塊、5塊甚至更高,為什么不說他們也推高了物價上漲?況且,火車和賓館遍布全國,渠道和網絡絲毫不比超市弱。再退一步說,在不收進場費的夫妻店或雜貨店里,隨便調查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商品價格究竟是比超市貴還是更便宜。答案非常簡單而且明確:高物價與進場費沒有必然聯系,零售商并非高物價的主要推手。
這一次,行業主管部門也有些坐不住,站出來替“孩子們”說話了。
在央視這則報道播出后的第5天,也就是5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進場費的問題是中國零售行業、百貨行業持續存在的一個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個現象。
姚堅還解釋說,由于制造業能力的不斷擴張,使生產的能力遠遠大于消費的能力,供過于求的現象較為突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商業企業,就存在進場費現象,此外還有“返點”現象等。
但相比央視報道的傳播力度,無論是周勇、李燕川或是姚堅的聲音,都顯得太微弱,難以改變央視報道中給普通百姓灌輸的印象。零售商被迫背上了推高物價的“黑鍋”。而真正的元兇則仍無人關注,物價依然在一路上漲。
物價上漲有著太多方面的原因:原材料、人力成本、社會成本、廣告支出等等,零售渠道絕非主要推手,受到這樣的指責著實有點冤。
而且,超市中50%以上為生活必需品,如生鮮果菜肉蛋禽、米面糧油醬醋茶等占據超市銷售的主要部分。由于生活類商品損耗率高,所以超市一般采用平進平出,甚至負毛利銷售。在歷次物價上漲或突發事件中,零售商都在平抑物價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不容抹殺的。
媒體應該看到這一點。
委屈的零售商
粗略統計,2011年關于零售業的輿論中,消極和負面的報道占據了近70%。問題集中在價格與安全兩個方面。
零售業似乎成為社會矛盾的一個聚焦點和社會心理的一個排泄口。而輿論的過于片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周勇頗有些激動地稱,零售業已經成了全社會最大的“冤大頭”。上游的無序與失控最終全部傳遞到零售終端,使零售企業防不勝防,危機四起。
但零售企業別無他法,只能忍受這些委屈。
“國家物價總體水平近年來持續走高,僅一個‘進場費’就能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力、推動力,高估了零售商在市場上的作用、能量,與事實嚴重不符。”李燕川認為,不具有話語權的零售行業被媒體這么說、這么炒,除了無奈還是無奈,只能做好自己,讓事實說話。
在面對媒體質疑或定性零售企業推高物價上漲的報道中,還有包括人人樂、美特好、家樂福等其他零售企業被頻繁點名。
但只有物美在事件發生后作出了回應。富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物美是上市公司,從業績公告中可以看到,整體毛利率不過18%~19%,凈利率僅僅3%~4%,沒有媒體所說的暴利。
他還指出,超市不是中國零售業的“物流頑癥”。物美這幾年也一直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現代供應鏈體系,通過廠家直供等方法減少中間商代理環節,目的就是薄利銷售,讓利于百姓。
在這一過程中,物美也確實淘汰了一些效率較低的中間經銷商,如電視媒體所報道的北京滿天晨工貿有限公司。
“我必須跟媒體解釋清楚,這不是零售企業的錯。”憶及當時的情景,富宇對記者說。
針對暴利進場費的問題,富宇認為,商超與供應商一直以來是合作伙伴的關系,雙方應堅持平等、公開的交易原則,遵循國家各職能部門規范的收費標準。物美多年來堅持零供和諧政策,連續3年來從未發生一起應收費或亂扣費用引起的供應商投訴或法律訴訟。不僅如此,物美還曾率先取消促銷員費用等多項收費。
而其他被名點的企業卻一直保持緘默,未做出任何解釋。“我似乎是惟一對著媒體解釋一大堆的。”富宇笑言。
其他企業不做解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輿論再繼續做出對企業不利的報道,所以選擇“縮起頭來”。
今年剛履新家樂福中國區媒體總監的廖雁也坦承,在媒體面前,企業永遠處在弱勢。企業希望的就是媒體能夠公正、客觀、全面地報道,不要因為偏袒某一方而打壓某一方,傷害到企業的正常經營與發展。
廖雁曾在北京某知名媒體供職多年,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記者,也非常清楚媒體與企業打交道中的利害關系。只是此一時彼一時,她現在的言行已經代表著家樂福這家零售企業,而非昔日的媒體。問起她對今年零售行業輿論環境的看法時,她也只能是對記者無奈地笑笑,然后陷入沉默,不作任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