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引導模式建構分析
安仲森
摘 要: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是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應有之義。目前,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呈現多樣化、理性化、多元化和生活化的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在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引導工作中,應構建“政府主導、學校跟進、個體自律”,相互配合,協同發展的立體化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模式
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普及直接催生了大學生網絡群體的產生。從本質上來說,網絡群體應該屬于“虛擬社群”的范疇,以“虛擬社群”形式存在的網絡群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組織的重要形式,在校園輿論建設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重點關注的重要課題。探索并研究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引導模式的建構,對于新時期把握大學生網民的思想規律和行為特點,增強高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的現狀與特征
(一)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的形式呈現多樣化
根據筆者對徐州市某高校的調查,目前,大學生參與網絡群體的輿論形式包括文學作品(網絡日記、網絡小說、網絡隨筆等等)、簡短的感觸感想(如通過微博發帖、跟帖,QQ心情描述等)、網絡論壇的跟帖發帖等。由于目前大多數論壇都實行實名制認證,利用QQ群社區、QQ心情描述、微博發表意見等占據了網絡群體輿論的主流,分別占到37.3%、28.6%和19.1%,通過其它渠道發表言論,表達觀點的占到了15%。
(二)大學生網絡群體的輿論以理性表達為主
由于大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化素質和品德素質,因此,他們通過網絡群體表達出來的觀點以理性為主,對于偏激、情緒化的思維和行動并不占有主流。調查顯示,有高達68.7%的學生認為網絡群體中的言論需要負責任,同時,有86.2%的學生表示在網絡群體里能夠做到自尊、自愛、自律。從整體上看,研究生和高年級的本科生的聲音更為理性。
(三)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的內容與自身密切相關
根據筆者掌握的基本情況和調查的數據,在內容上,學生較為關注與自己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大學生就業問題、大學生人際交往、學校學習生活的環境、英語等級考試、專業課學習等一直占據著輿論的主流,而對于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問題或政治層面的問題探討較少。
(四)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體現了多元的價值取向
由于網絡媒體的隱匿性、快捷性、共享性等特點,讓學生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表達思想,交流文化,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學生同時在線交流,這直接導致了網絡群體輿論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筆者的調查顯示,盡管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較少涉及社會深層次矛盾,尤其是政治問題,但是,根據問卷的統計數據以及筆者在宣傳部門了解的情況,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并不認同當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反馬克思主義的言論在大學生中仍有市場。
(五)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反映了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有的學者在浙江大學曾作過調查,大學生在回答在論壇上可以做什么的問題時,有72%的學生選擇了“展示個性,自由討論”,40%的學生選擇了“自由發泄情緒”。[1]筆者對徐州市某高校的調查中,也有66%的學生認為“在網絡上可以充分釋放自己,比在現實中有較少的約束”,有34.9%的學生認為:“不影響他人,發泄下情緒是正常現象”。這說明,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希望獲得尊重和理解,需要適度宣泄自己的情緒,希望張揚自己的個性,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
二、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引導模式的建構
根據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的現狀以及高校和學生的特點,對于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的引導可以構建“政府主導,學校跟進,學生自律的”的立體化模式。
(一)政府主導
1、加強信息公開
網上信息的缺失、不透明和模糊是網絡謠言滋生和快速傳播的罪魁禍首,網絡謠言的傳播會極大影響和沖擊網絡主流輿論,導致主流網絡媒體失去輿論引導能力。政府有關部門要注重對網絡群體輿論的掌控,針對公共突發事件或重大案件,及時發布權威的消息,澄清事實真相,消除誤會和猜測。
2、加強網絡管理
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群體輿論的監測,一旦發現有危害社會穩定,具有明顯惡意行為的謠言及時予以消除,把危害降到最低。通過數字認證、口令和加密技術、防火墻和敏感詞過濾、生物學身份識別等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的監控管理。還可以加強立法工作,對網絡言論所反映的技術問題、網絡管理、公共危機信息的發布等及時出臺相關法律。
3、加強對網絡論壇的輿論引導
在網絡論壇的輿論引導中,應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以強化主流言論,弱化非主流言論。可以有意識地設置議程,在網絡空間里,可精心設置“議程”,把網民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引導到特定的方向上來。
(二)學校跟進
1、加強對校園網絡群體的管理
首先,要建立校園網絡預警機制和網絡評論員隊伍,一旦發生網絡突發事件,要做到快速反應、有力處置。目前,在高校中要繼續深入推進網絡實名制,同時,建立由學校領導、普通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黨員組成的網上評論員隊伍,及時公布事實,說明道理,引導校園輿論。如徐州某高校,就建立了一支理論水平高、素質過硬的網絡評論員隊伍,主動在大學生網絡群體中發帖,跟帖,對于有效引導校園輿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信息網絡中心和宣傳部門加強對局域網的管理,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管。尤其是對校內學生建立的或參與率較高的網絡群體進行摸底排查,對于宣揚暴力、淫穢、反動、迷信的信息及時予以刪除,并嚴肅處理信息發布者。
第三,強化非正式群體的角色意識,針對大學生網絡群體的特點和網絡行為,制定符合本校特點的網絡群體、網絡輿論管理辦法,建立處罰和監督機制,落實網站所有者、信息發布者的法律責任。同時,堅持法治和德治并舉,制定發布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引導并促進大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如徐州某高校出臺了《網絡論壇管理辦法》、《網絡違規處理暫行規定》等6個文件,同時制定發布了《大學生網上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十戒》等。
第四,注意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可以加強對校園網絡群體的滲透,教師、管理干部或學生黨員可以擔當“意見領袖”,主動發帖,引導輿論。同時,注意一些中心人物的動向,摸清那些經常有不良上網習慣的同學中“領頭羊”的動向,并學會做好這些中心人物的思想轉化工作。
第五,注意發揮網絡群體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實現虛擬群體和現實群體的互動,想方設法使那些沉迷于網絡群體的大學生回歸到現實群體中來。一方面,精心安排虛擬群體的活動,有意識地讓現實活動延伸到虛擬群體中來,另一方面,對于現實社會中的社團組織可以指導他們建立虛擬組織,加快虛擬群體和現實群體的交叉融合。 2、豐富載體,努力占領文化陣地
首先,應主動出擊,建立屬于大學生自己的校園網絡虛擬社區。當前,互聯網上的各種虛擬社區名目種類繁多,高校應該建立能夠吸引大學生加入的網絡社區,這是防止和克服虛擬群體負面效應的有效方法之一。當然,學校建立的虛擬社區要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能留住學生。如徐州某高校建立的玉泉論壇,就吸引了眾多學生在上面發帖跟帖,成為學生非常喜愛的論壇。其主要做法有三點:一是板塊設計及內容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一般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二是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對社區實行高度自治,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三是鼓勵學生就學校管理、人才培養、教學科研、黨建等充分發表意見。玉泉論壇成為了學生傾訴心里話,主動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場所,成為了加強學校網上工作監督,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有效平臺。
其次,加強對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教育,占領主流輿論陣地。建立和健全針對性的特色教育模式。建立信息發布和引導的平臺,如短信平臺、微博客、紅色主題網站等,及時引導校園輿論,努力規避信息龐雜對教育效果的干擾和弱化作用。將網絡的生活化優勢植入傳統的思想觀念之中。徐州某高校積極借助網絡交流性強的特點,積極開展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活動。該校每年都開展手機網絡文化節活動,利用手機報、手機小說等廣受學生喜愛的媒體,定期制作并發布有關信息,利用手機網絡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手機文化活動,如手機文學大賽、手機報編輯大賽、手機DV作品大賽、手機攝影作品比賽等,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到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3、講求策略,努力提高網絡群體輿論引導的水平
首先,倡導使用與大學生有效溝通的網絡話語。作為教育者,要學習和掌握網絡群體輿論的特點和規律,打破傳統話語死板教條、缺乏生活色彩和趣味性的窠臼,真正走進網絡生活,適應大學生在網上的交流方式,用學生的語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具有流行文化色彩的溝通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其次,倡導與大學生平等對話的教育觀念。網絡話語本身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之一,但是其本質上是教育觀念轉變過程中沖突和矛盾的外在表現。傳統的師生觀以教師的權威和師生的二元對立為特征,后現代教育觀卻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從外在于學生情景轉向與情景共存,是內在于情景的領導者,而非外在的專制者[2]。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擺正教育心態,充分引導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克服居高臨下的權威者的姿態,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積極引導他們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中發展進步。
再次,倡導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引導的開放和人文特質。我們首先要營造一種開放的輿論氛圍,要把大學生作為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人格、尊嚴和價值的人看待,充分尊重他們。避免一廂情愿地把條條框框強行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在網絡群體輿論中,尤其要關注不同的聲音。要正確理解網絡輿論作為一部分學生宣泄場所的作用,使其通過適度宣泄以緩解心理壓力,并在此基礎上借助自己的學識和品德影響和教育學生,激發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最后,倡導立體化引導。校園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信息的權威性、受眾的廣泛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面對網絡群體輿論環境,我們應將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相結合,實行立體化的引導,可以推動校園輿論共識的形成,而且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傳統媒體對網絡輿論進行選擇、過濾,容易得到受眾的認可。這種多種媒體之間的協同作戰,立體化引導策略可以帶來網絡輿論引導的合力效應。
(三)學生自律
1、虛擬社會也是大學生道德責任的建構區
虛擬也是與現實存在相并列的一種存在形式,即虛擬存在。從本質上來說,虛擬是人的虛擬,是人的思維能力的體現,虛擬性和現實性都是人性的重要方面,都是人的本質屬性。[3]虛擬世界不是獨立的、冷漠的世界,而是與現實社會一樣需要法律、道德的維護,需要公平與正義的建構。因此,虛擬社會也是大學生道德的責任區,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加強道德自律,提高自我修養水平
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過程是道德主體在社會實踐中內化道德規范的過程。大學生網絡群體輿論的引導,從根本上要依賴于這種道德的自覺、自律行為,它標志著大學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生成,體現著人性的完善和自由的實現。
其一,大學生應提高道德認知水平。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先導,是道德轉化的內在動力,是道德自覺的基礎。
其二,培養和增強道德情感。情感是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轉化的一種“催化酶”,在網絡社會中如果沒有情感的滲透,那么道德轉化就缺少轉化的內在心理需求,道德也就變得枯燥無味了。
其三,鍛煉和培養道德意志。意志是在轉化過程中克服外部困難、堅持到底的信心和力量。在網絡社會里,鍛煉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義務感和責任感是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養成的關鍵。
其四,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是人們在高度自覺的基礎上按照規范來支配自己行動的持續性的行為,它是穩定和經常性的,也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質的主要標志,是道德教育的歸宿。
[1]王玲玲,大學生網絡輿論特征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06(3):32.
[2]謝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2003(6):17.
[3]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