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電視民生新聞中主持人的輿論引導作用
郭弘 李琳
摘 要:本文從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入手,分析了主持人在民生新聞節目中是實現輿論引導作用的關鍵,同時從傳播學的角度對主持人如何實現輿論引導作用進行了分析,認為主持人輿論引導作用的實現為民生新聞朝著公共新聞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民生新聞;輿論引導;主持人
近些年來,民生新聞蓬勃發展,各級電視臺涌現出了一大批以民生的視野、民生的態度、民生的情懷為主打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如江蘇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杭州西湖明珠頻道《阿六頭說新聞》等,這些節目以其特有的公信力、地域性、大眾化、趣味化、民俗化等特點在收視上取得了較好的回報并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尤其是在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功能上,民生新聞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這其中主持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電視民生新聞對主持人的要求
(一)親民化形象和平民化視角
所謂主持人,是以真實的個人身份組織串聯節目內容,同時又能親自參與節目并從頭至尾地在節目中起主導作用的個人。從民生新聞的共性來講,主持人是“關注民生、反映民意”的代表,他們親近百姓生活,把視線放在普通人身上,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疾苦,并力求能夠幫助他們改善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他們是觀眾的朋友和親人;從欄目的特點和主持人的個性來說,主持人的角色又是獨特的,甚至應當是經過精心打造的。
如《南京零距離》主持人孟非被南京人親切地稱作“市民的兒子”,這個稱呼正是觀眾對他“民生情懷”的認同與贊賞,也反映了孟非身上獨有的以民為本、始終站在百姓角度說話的民生情懷。杭州西湖明珠頻道《阿六頭說新聞》主持人“阿六頭”、“是百姓中熱心街談巷議的代表人物,他信息靈通、見多識廣、愛管閑事、好發議論、熱情仗義、主持公道和正義民間自有其生存空間和價值是模擬現實生活中這一類人物的角色化”主持[1]。
主持人的平民化可以理解為“老百姓能接受的性質和狀態”。民生新聞之所以受到普通百姓的歡迎,就在于它改變了傳統新聞居高臨下的主持風格,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客觀傳播、評說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為百姓排憂解難。這種以民為本、情系民生的文化情懷既是所有民生新聞的基本定位,也構成了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基本文化訴求。
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主持人通過“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和對各種平民化的新聞事件深入淺出的加工,利用主持人所具有的人際吸引優勢,增強民生新聞的親近性和吸引力。
例如,2009年1月1日《新聞夜航》的第2條新聞導語:“2008年在中國人的記憶中肯定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都期待著2009年能更好,咱們還是一塊去看看各地都是如何迎接新年的吧。”第10條新聞導語:“在我們人生的成長中,有一種人,對我們至關重要,那就是老師。有首歌叫《走過老師的窗前》,旋律非常美,讓人聽了很感動。今天最受關注人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一個老師的故事,這位老師叫何春宇,今年三十六歲,他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二)口語化的表達和個性化的評論
卡茲等傳播學者在《個人影響》中提到,制約和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幾個中介因素中訊息傳播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對傳播效果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在電視欄目中,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和表達特點不僅直接體現了個人的個性特點和欄目的風格,同時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也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目前中國的民生新聞主持人采用的大都是以“說新聞”為主,輔以“聊”、“講”、“述”等語言形式和風格,這種由傳統“播”向“說”的轉變,是由民生新聞“人際性”傳播的特點決定的。“說新聞”給人明快新鮮的感覺,表現為語言口語化,語體結構松散,對語境依賴性強,“說者”個性鮮明,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保持了其在人際交流中的傳播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說新聞”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視新聞受眾意識的真正崛起。“說新聞”使得主持人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了,語調變得平和,受眾聽起來也倍感親切。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的幾位主持人口語化的主持語言與觀眾的距離拉得很近,幾位年輕的女主播都像是街坊老鄰居家的孩子,從外面工作忙碌了一天,回來了,與鄰居家的親朋好友拉起了一天的所見所聞、大街小巷的新鮮事,如“眼下炒股的人實在不少,男女老少多大年紀都有,可是我要告訴你一百多歲的老人也炒股,你信嗎?”“中國民間有傳統,把酒論英雄,最近在哈爾濱一條小京巴狗以其酒量驚人,一頓豪飲兩大碗啤酒而被稱為‘啤酒王’”。
這樣鮮活的語言,老百姓覺得很平民化、很受聽。這種貼近百姓的語言詞匯、樸實的語體風格、鮮活的語言樣式是主持人感悟和思想的承載,這種能被感知的“平等”觀念,體現的也是主持人對百姓的關心。
在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肩負著三種形象的塑造,即主持人的個人角色、媒介角色以及社會角色。它不僅代表著自己的個人形象,更代表了欄目的形象、媒體的形象,同時承擔著大眾傳媒“意見領袖”的作用。個人角色的設計和定位意味著節目主持人獨特的個人體驗、獨立的個人色彩和個人表述的結合,對于民生新聞主持人來講,個人角色的設計就是要凸顯個人的表達風格,并在節目中充分的體現個人的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新聞素養,對新聞內容和表達能夠輕松駕馭;而媒介角色則是要求主持人自覺地將個性與媒介和節目的需要結合起來,體現欄目的要求、媒介的特質,主持人在完成自我表達的同時完成欄目和媒介賦予的角色任務。
對于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來說,在節目中既要把握住新聞傳播必然要吸納這類元素,貫穿在自己的主持行為中。北京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的語言表達是相當有個性的,她親切隨和、帶著京味娓娓道來的“侃新聞”的主持風格讓觀眾非常喜歡,她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的點評,成為不少北京人評判身邊大事小情的依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元元曾這樣評價自己:“我不敢說我是最好的主持人,但我敢說我是與眾不同的。”的確,元元算不上漂亮,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播音訓練,但她把話說到了人們的心坎里,讓人覺得特別溫暖同時又在點評上說得獨到,語言生動、幽默,具有趣味性和信息量。比如有一則新聞是報道八大處每天清早都有很多老人來“喊山”,這樣做不僅對身體沒有特殊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對山中的鳥兒有驚擾,打亂了它們的生物鐘,會使它們的激素分泌紊亂,影響后代的繁殖。而元元在論述這則新聞時沒有以一種批判的口吻來談論這個問題,而是溫柔地提醒這些老人們。她在點評中這樣說道“來爬山的多是一些老人,其實說起來也都是一些老小孩。看到他們的積極、健康、樂觀,讓我們特別受感動。他們樂觀,是因為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也就一定熱愛小鳥,就像愛它們自己的孩子一樣。
我想老人們肯定沒有想到喊山會把鳥兒喊醒,如果想到了,肯定也就不會這么做了。因為老人們是最善良的,最富于愛心的。比方說,它們每天早晨離開家門的時候,不就是輕手輕腳、生怕吵醒兒孫們嗎?”[2]。
二、主持人輿論引導作用的實現
輿論引導是電視新聞節目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作為媒體代表的主持人在節目中對一些問題給予重視或是集中報道,將使觀眾的注意力極大的傾向于對所報道內容,主持人的觀點和態度也將極大的影響觀眾對新聞信息的理解。那么主持人將如何更好的實現輿論引導作用呢?
(一)觀眾的“自己人效應”是前提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上文提到的民生新聞對主持人的特殊要求都是希望能夠使觀眾在觀看節目中對主持人產生“自己人”的心里印象和效果,能夠對主持人產生好感和信任,進而對節目傳達的信息有強烈的認同。在民生新聞中主持人在節目中要實現“自己人效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與觀眾對等的傳受關系
對等是指主持人在節目中不能居高臨下,以“說教”的表達形式與觀眾進行交流。在節目播出過程中,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朋友”角色的人在和自己互動,這樣的心理“對位”才更使人放松和愉悅。縱觀中國播音學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播音員和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從“高平空冷僵遠”到如今的“親切生動,以新動人”,充分的說明了傳受雙方平等關系的重要性。
2.對觀眾強烈的關注度
關注度是建立在主持人對觀眾的個體及生存環境、生活空間的關注,對生存狀態的關注,在節目中表現出的強烈的關注度將使觀眾對主持人也產生極大的興趣。卡耐基曾經說過:“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嗎?那你首先要對別人感興趣。”在節目中主持人新聞信息的選擇表達方式的運用都會使觀眾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節目的宣傳詞直白地表達了這種關注的情懷——“關注您生活中的世事百態,講述您身邊的大事小情”,“您的淚水是我的牽掛,您的微笑是我的幸福”。該節目每年冬天都會有關于冬季供暖的相關報道,當觀眾聽到主持人“又到了供暖的時候,您家的屋子暖了嗎?”這樣親切的話語,自然也對節目的認同感大大加強。
3.增強自身的可信度
所謂“可信度”是指使他人相信你的言行真偽并且依賴你的的程度。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話語必須使人感到你說得在行、說得中肯、說得動聽,才能增強信息傳遞的效力。觀眾需要一個能夠“將心比心”的主持人,需要真正能夠提供合理建議和能夠交流商量“自己家里事”的主持人,在節目中,主持人如果能夠在新聞中找到與聽眾心靈溝通的連接點,尋找出與聽眾心心相印的共鳴區,就會使觀眾的認同感大大加強,引起聽眾的共鳴。
(二)新聞信息的“使用與滿足”是基礎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指由于受眾對媒介有各種接觸的動機并由此產生接觸媒介的行為,在過程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反過來,滿足的程度又形成了受眾對媒介的印象,并由此產生下一次媒介接觸的動機[2]。必須要承認的是,受眾在對新聞節目進行選擇時是有多種影響因素的,其中節目的性質、新聞信息的選擇以及主持人的表達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媒介無法強求觀眾接受自己所傳播的所有信息但可以通過對觀眾感興趣的新聞進行選擇和編排,同時主持人又能有效的進行傳播,那么就可以滿足觀眾的實際需要,這樣的節目必將對觀眾產生強烈的吸引和影響。
對于民生新聞來說,很多人把它的作用定義為“三解”,即解疑、解氣和解悶,也就是在節目中要體現出解答疑惑、行使監督和制造趣味的作用。主持人作為節目中的最后一道把關人,作為輿論監督直接的表達者,在節目中對新聞信息的選擇和傳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選擇哪些信息,從哪些方面進行表達,獨到的解讀和深入的新聞價值挖掘是使觀眾透過新聞現象看本質的重要途徑。
江蘇城市頻道播出的民生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中讀報版塊《孟非讀報》一直以來都有很高的收視率,孟非作為中國民生新聞主持人的代表,在新聞的選擇和表達上極具代表性,極大的滿足了觀眾在深入理解新聞時的需要,例如在解讀南京幾個城管工作人員在飯店里打人的新聞時,孟非幾乎可以說是痛斥這些城管人員,他用了一系列的疑問句在表達對打人事件的態度:“難道你是城管你就可以打人?你說是‘協管’打人,那么是誰給這些‘協管’發的制服?是誰雇傭了這些人?這些在管理這些人?他們是沒有執法權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在行使這中權利,是誰賦予了這些‘協管’疑似的執法權?難道‘協管’就不該有人管嗎?難道‘協管’無法無天胡作非為就沒有人為此負責任嗎?……每次臨時的‘協管’被開了似乎就保證了‘正式’城管隊員的清白,他們真的就清白了嗎?……老百姓分不清誰是正規軍誰是民兵,老百姓知道的是你們都是穿著制服的在行使著公共權力的人!你們打了老百姓,敗壞的不是城管的形象,敗壞的是整個政府的形象!”在這一連串的質問過后,孟非又把政府對此事件的處理意見向觀眾進行了傳遞。
可以說孟非在此事件的表達上起到了為觀眾揚聲的作用,他的種種表達正是觀眾想問的、想說的、想質疑的,這樣的新聞發生后,觀眾一定會非常關注,也非常希望聽到媒體的聲音,聽到媒體對此類事件的看法,非常關注此類事件的處理結果,孟非果斷的抓住了這一新聞事件,適時的加以評論,切實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
(三)主持人的“意見領袖”形象是關鍵
“意見領袖”是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兩極傳播理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較多接觸大眾傳播信息,并將經過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的人。意見領袖介入傳播過程,加快了信息傳播過程并擴大了傳播信息的影響。其中的重要特點是,具有影響和改變他人態度的能力并且通曉特定問題,并樂于接受和傳播這方面的信息。意見領袖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節,對大眾傳播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現代傳播的過程中, 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意見領袖對傳播的影響,并且充分利用意見領袖的人際傳播效力來提高傳播的效果[3]。 對于民生新聞來說,主持人尤其在評論中承擔著“意見領袖”的作用,觀眾希望能夠從主持人那里獲取對新聞信息的看法和意見,得到對事件客觀深入的看法,能夠影響他們對新聞的判斷和理解。主持人必須要加強個人的新聞素養并且思考如何由單純的與受眾“貼近交流”到“思想引導”,啟發公眾調整自己的行為、調整個人與社會、與他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的應對社會問題。
要通過富有個性的評論和語言,引導受眾正確而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向受眾提供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給予其啟示、建議、引導和幫助,并在新聞報道中賦予一定的情感和判斷,鮮明地塑造個人的品格魅力和文化特征,樹立起媒體公信力、權威性影響力,提高其報道的新聞價值同時提高其作為輿論領袖的魅力。
孟非在《南京零距離》取得較高收視率時分析了一個民生新聞主持人應具有的形象:他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簡單的發言人和播音機器,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能與觀眾一起共鳴,慷慨激昂、痛斥陰暗、妙語連珠、一針見血、勇于自嘲[4]。正如上文的舉例,孟非在節目中不僅僅用深入淺出的評論對新聞進行了剖析,同時更用犀利的語言在老百姓心中塑造了正義的、有血有肉的、敢為民聲的“意見領袖”的形象。施拉姆曾經說過,最好的傳播效果是人際傳播。
現代電子技術使電視這一媒介得以充分發揮人際傳播的優勢,他把主持人推到鏡頭前,讓觀眾感受到主持人是與觀眾在面對面的交流。
對于民生新聞來說,主持人在節目中展現的深厚知識儲備和超凡脫俗的氣質修養以及對新聞信息恰到好處的分析和解讀都對觀眾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也是民生新聞實現輿論引導作用的關鍵,同時也為民生新聞朝著構建市民公共空間,積極推動受眾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提供了可能。
[1] 吳郁.地域新聞表達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12).
[2] 于躍.《第七日》:北京百姓的“民生新聞”[DB/OL].人民網,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55469/5065362.html.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 “零距離”[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85078.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