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先進網絡文化的內在要求
肖香龍
: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先進網絡文化內在價值自覺力量
[論文摘要]網絡文化已構成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建設先進網絡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更是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內在價值訴求;既是建設先進網絡文化的外在力量,更是一種內在要求。建設先進的網絡文化,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網絡主體的媒介素養。
網絡文化已構成了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建設先進的網絡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建設,使網絡主體形成“道德自覺”,是建設先進網絡文化的根本。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更是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內在價值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在價值層面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和人類解放的科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其國家意志,自然也是“一切利益屬于人民”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根本宗旨、社會主義國家的意志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意愿的高度統一。這種統一性,以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制度在價值層面的自覺把握,成為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根本意愿的價值表達,成為社會主義公民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內在訴求,以及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需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文化以其多樣性、開放性和平等性,日益成為大眾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個性心理品質,構成了人類文化發展的嶄新形態,豐富和發展著人類的文明成果。然而,網絡文化的發展卻是喜憂參半,一些落后的、消極的、低俗的甚至是反動的網絡文化正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這說明,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一種主導的價值理念和標準,用這種主導的價值理念和標準去引領、規范、抵制落后的網絡文化,建設先進的網絡文化。而這種主導的價值理念和標準,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建設先進網絡文化的外在力量,更是一種內在要求
1.網絡文化的多元、多變、多樣性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可以同時在網上呈現,網絡因此也成為各種社會思潮集中傳播的載體和陣地。然而人們在享受這種“文化大餐”的同時,往往陷入文化選擇的茫然,有時甚至被無形的文化霸權主義所左右。選擇的茫然,是因為指導思想上的缺失;選擇的力量,來源于科學指導思想的武裝。社會思潮實際上也是“數量廣大的民眾的評價活動”,[1](P268)各種社會思潮的沖突、博弈及其自發傾向,客觀上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成為必要和可能。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一些年輕的網民來說或許有些費解,他們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思潮,不能作為指導思想;或者認為有無馬克思主義無所謂等,這都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現今網絡文化的建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思想。之所以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它為人們觀察和分析事物、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實踐的根本特征,同時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即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相信誰、為了誰、依靠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2](P7)以馬克思主義武裝廣大網民的思想,就是使理論“掌握群眾”,使廣大網民建立起對其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基礎的價值認同,從而在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要求在引領社會思潮和“掌握群眾”的過程中,既能做到旗幟鮮明地反對錯誤思潮和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又能做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充分尊重廣大網民的主體性差異,促使人們的文化選擇逐漸達到理性和自覺。
2.網絡文化的零散、無序、雜亂性需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網絡文化具有零散、雜亂、無序等特性,網民對網絡文化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種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多時候就沉浸在瀏覽無聊、八卦等信息中,或沉浸在游戲的夢幻世界中,只注重當下的感受,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有一項對大學生網絡素養的調查顯示,僅有9%的大學生“對自己在網上花費時間、精力的態度認為很有效率,對自己有幫助”,約一半的學生表示“后悔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或“偶爾會懊悔”。[3]堪稱網絡奇跡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就折射出了多元文化價值下的價值虛無。[4]
建設先進的網絡文化,特別需要加強理想信念的教育,以理想凝聚力量。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旨在實現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人們對國家、民族所追求的未來美好的發展愿望的價值認同,使人們認識到民族的振興、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的幸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共同理想所具有的強大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發揮出來,這不僅是先進網絡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更是引導和激勵人們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需要。當然,實現共同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要求我們在引導和激勵人們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前進的過程中,切實遵照“遠大理想”與“現實工作”的辯證關系,[5](P293)密切關注人民群眾的當下境遇和現實利益。
3.網絡文化的地域性、時代性需要倡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神價值
網絡文化是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統一。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網絡文化往往呈現出地域性的特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網絡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表現上截然不同。網絡的快速傳播,使其對于其他媒介在傳播具有屬于地域特色的文化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建設中國特色的先進網絡文化需要大力倡導中華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的先進性又決定了網絡文化的先進性和時代性,這就需要在網上大力倡導時代精神,使網絡文化能夠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倡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應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精神價值。
4.網絡文化的隱匿性、不可控性需要網絡主體踐行“八榮八恥”的道德要求
網絡文化的隱匿性、不可控性以及受利益的驅使,網絡文化的發展良莠不齊,一些消極的、落后的、低俗的網絡文化充斥網絡,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網絡欺詐、網絡盜竊、網絡病毒傳播、侵犯個人隱私、黑客攻擊等網絡不道德、不健康、不文明行為嚴重影響著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一項針對大學生“關于互聯網信息問題”的調查顯示,有31.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可信度不高,難辨真偽”,25.1%的大學生認為是“低俗信息多,網絡環境差”、還有23.7%的大學生認為“信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4]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構建和諧文明的網絡需要網絡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和接受者有較高的網絡道德素養,而這種道德素養就來源于所有的網絡主體是否自覺地以“八榮八恥”作為行為準則。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道德標桿,更是每一個網絡主體規定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對于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而言,“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必然要求其遵守法律法規,發布合法的和合乎社會道德規范的信息;而對于信息的接受者,則要求其做到“擇其善者”,明辨是非,不輕信不盲從,自覺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從而形成一股積極向上、團結進取、和諧文明的網絡力量。 三、建設先進的網絡文化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網絡主體的媒介素養
1.日益擴大的網民規模和網絡的普及應用要求從戰略的高度提升培育網絡主體的網絡媒介素養
網絡媒介相較于傳統媒介,網絡社會文化更加復雜多元,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相互交織,有時甚至難辨彼此。[6]提升培育網絡主體的媒介素養要求網絡主體具備網絡信息的分析、判斷及批判能力,能夠學會甄別與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自覺地發布、傳播積極的網絡信息。網絡媒介素養不僅是個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鍛煉,更是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民的素質。日益擴大的網民規模和不斷攀升的網絡普及率要求從戰略的高度提升培育網民的網絡媒介素養。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4.2億,人們的網絡行為已經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再從網民的年齡結構來看,10—19歲網民的比例占29.9%,20—29歲網民的比例占28.1%,30—39歲網民的比例占22.8%,40—49歲網民的比例占11.3%,50—59歲網民的比例占4.9%,60歲以上網民的比例占2.0%。這個數據顯示,10—29歲網民的比例占了58%,這個群體可以理解為廣義的青少年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體,而且這個群體絕大部分是學生,他們的認知往往不夠成熟,所以培育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30—59歲的網民的比例占了39%,這個群體是一個認知相對成熟的群體,他們分散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帶頭作用,所以規范和引導他們的網絡行為不僅關系到現實社會的道德狀況,而且對青少年一代具有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2.積極探索有效的“內化機制”,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現實的自覺力量
第一,科學內涵的內化。網絡行為貴在“自律”,網絡道德規范和計算機倫理其實自互聯網誕生以來就開始產生并逐步成熟,然而這樣的道德規范對很多網民來說并不知曉或不愿意去了解和遵守,因為對部分網民來說,上網好似一個享受自由空間和不受約束的行為,所以對網絡道德往往是忽略不見的。同樣,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也是不為諸多網民所了解。而事實上,每個人的網絡行為卻又不得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否則網絡的消極效應將會無限制地擴大。解決這樣一種看似“矛盾”的問題,只能靠網絡主體自覺的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堅定、自覺的道德信念和評價尺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然成為主流的可以內化的自覺價值取向。換言之,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可以滋生出網絡主體的自覺道德訴求。如對科學真理的篤信,對祖國的認同,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把握,對法治的尊重,對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要求等。
第二,方式方法和實現機制的內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網絡主體的自覺價值訴求需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實現機制,避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教條化和簡單化傾向。一是大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品牌網站,對于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網絡輿論要及時地予以糾正和引導,以牢牢把握網絡輿論的正確主導方向。如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政府網等這些官方網站的建設就顯得特別重要,對一些有重要影響力的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等要特別注意輿論監管和導向。再比如,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把脈“網絡紅人”現象的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社會的價值導向。二是努力探索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藝術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網民的自覺道德訴求,但是完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種道德規范語言來要求網民則顯得有些生硬,它需要用一種藝術的形式讓網民自覺地接受。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樣一種精神價值需要具體到各類事件和事務中去,并通過漫畫、音樂、文學等形式生動地展現出來,使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鳴中得到啟迪,在心靈的震撼中獲得教益。三是把網上宣傳和網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有效的互動平臺。網絡社會盡管是虛擬社會,但網絡社會中的所有事和物皆由現實中的人創造和提供,所以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網民的媒介素養,就需要加強對現實中網絡信息生產者的教育,從源頭上遏制落后網絡文化的產生。學校、單位、社會應形成一種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共識。當然,這種教育同樣不能簡單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種道德規范語言來要求,而是將它內置到提升網絡媒介素養或公民道德素養的公共道德規則或課程里,這樣容易為人所接受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新漢.民眾評價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
[3]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中心調研組.2010年大學生網絡文化調查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 01/18/c_12992252_4.htm,2011-1-18/2011-3-15.
[4] 葉兵,蔣兆雷.關于網絡“賈君鵬”現象的文化反思 [J].理論導刊,2010,(1).
[5]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林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建設[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