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分析與旅游文化分析
袁玉梅
化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發展旅游文化的多元性,突出民族特色。原生態方言話語與民俗是生態旅游文化的重要節點又是非物質的旅游文化資源。伴隨自然環境發展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旅游文化資源。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僅僅是一些古老建筑的喪失,與此同時古老文明文化面臨消亡。方言作為地域性文化的載體,隨著以代際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民風民俗一起逐漸湮滅。例如以天津方言為載體的天津民俗、民間傳說等;語言是文化的載負者,方言更是如此。天津的年俗、婚俗文化就是極有特色的兩大亮點。每到舊歷年天津的年味最濃,這無非是天津的民俗使然。從臘月天津就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主婦們總喜歡給家里備上“年糕”,諧‘音“年年高升”:而且年夜飯不少于十道菜,天津市人喜雙數,象征“十全十美”;“蓮”與“連”同音,“魚”與“余”同音,因此楊柳青年畫“連年有余”極受歡迎。我市民間舊時婚禮習俗,在新婚夫婦進洞房前,由一年長的女性親屬向寢帳撒棗栗和花生,并唱和:“一把粟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花著生,又有兒來又有女”,這是利用“棗”諧“早”。“栗子”諧“立子”,而取‘早立子”的吉意;用花生,諧“花著生”之意。天津市的年俗、婚俗極能引起外國友人、外地游客的興趣。但目前還處于一種自發狀態,沒有作為品牌進行更進一步的開發和完善。有效利用這一優勢。充分使用天津方言,展示天津有別與其它地區的語言文化特色,形成天津文化旅游資源的個性化特征,從而使天津方言對天津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起到提升作用不失為對天津市旅游業的一大貢獻。 三、旅游文化民俗研究:提供借鑒,保護利用。 京杭大運河流域有些方言、民間俗語和民俗文化也亟待搶救與挖掘,不少原生態民俗已很難找到第一手資料。根據國家京杭大運河開發的總體規劃,為京杭大運河流域天津段的有效研究、利用提供實踐及理論依據。以話語理論對社會文化環境構建作用的研究成果深化方言話語與民俗對旅游環境的構建研究,運用文獻法挖掘方言與民俗的旅游資源,開展京杭大運河流域天津段方言及民俗學調查,升華以方言為載體的民俗旅游文化價值,使之成為生態型的旅游文化資源。運用話語研究理論,挖掘方言話語中蘊含的生態民俗文化。例如:我國重要的節氣冬至節,大運河流域就有不同習俗;北方民間流行的小曲《打棗桿》傳到南方改稱《掛枝兒》,顯示出華夏文明的魅力。方言話語與民俗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形式的生態旅游文化資源,把方言從工具性的存在上升為本體性研究,從而深化生態旅游民俗資源價值,增強地域性的旅游業資源獨特性,促進我國文化旅游業產品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