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文化何以成為經濟

錢德元 滕福星

[摘要]在當今文化與經濟共生共融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生產力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力量。文化以產業化的形式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文化以精神力量和生產力的形式對經濟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國際社會,國家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從總體來看,這種競爭集中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又體現在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競爭上,而其背后實質卻是文化的競爭,這也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新態勢。

[關鍵詞]文化生產力;文化產業;經濟發展

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總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突變而得以產生,而生產力諸因素中的革新變化總是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這種時代的演進。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在經濟一文化一體化的時代大潮下,文化的能量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它以文化生產力的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日益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一、文化與經濟共生共融時代的到來

人類社會已經走過了原始漁獵時代、傳統農業時代、近現代工業時代,發展到今天的后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這種時代進步的軌跡,總是伴隨著生產力因素的巨大變革而得到驗證。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就是更多地依靠知識和技術創新來推動發展的階段。美國學者Michacl E.Porter,Jeffrey D.Dachs和Johnw.Mcarthar把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4個階段:在低收入水平時,屬于“要素驅動”階段,增長主要依賴于土地、非熟練勞動力、初級產品;在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過渡時,開始進入“投資驅動”階段,增長主要依賴于資本投資,包括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和吸引外資;在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過渡時,開始進入“技術驅動階段”,增長主要依賴于投入,開始從技術進口經濟向技術生產經濟轉變;在高收入階段,屬于“創新驅動階段”,主要依賴于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包括很高的社會教育水平以及迅速向新技術轉移的能力。第四階段和前三個階段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文化意義和主體意義,創新是一種文化知識、文化價值以及思維方式、心理結構的革命性飛躍,是人的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的本能特征的充分發揮。當前,世界正向第四階段發展,這一階段也正好與目前所處的信息時代相適應。

而這一時代的顯著表現莫過于文化與經濟的共生共融。無論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影響和滲透的領域不斷擴大,還是產品的文化含量正在變得日益重要,還是企業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還是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還是各層面的人士(領導者)和組織(政府)越來越關注文化的建設,都已經充分地向世人表明,經濟一文化一體化已經成為區別于過去時代的顯著特征。經濟越來越受文化的影響,文化越來越融人經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二者相融相生,相互促進,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交融,是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一個日益突顯的現象,文化、經濟、政治作為社會有機體中的三大要素,一方面相互區別,各有其相對獨立性,一方面又相互聯系,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會出現“彼此發生關系,表現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處于對方之外的情況,”也會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現象。

經濟與文化交織,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框架。沒有離開了文化的經濟與社會,也沒有離開了經濟與社會的文化。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撐,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所提出的“經濟人”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時代新人——市民階級的化身。正是這種“經濟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包括誠信守約、履行支付承諾、尊重市場伙伴等,構成了當時特定的文化觀念,這些觀念實際上也是后來進一步擴展市場和經濟不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大量經驗表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中實現發展的。經濟需要文化的支持,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但文化所反映的,總是經濟活動的深層次本質關系,正是因為這樣一種關系,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才在其經濟學研究中特別重視文化因素(宗教、道德、觀念、理想等)對經濟動機的決定作用。到了20世紀6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西奧多·w·舒爾茨不僅注意到了現代經濟增長過程中土地和資本等物質生產要素的作用在下降,而且看到了曾經依附于土地和資本的人的動機及其知識水平特別是文化素質對經濟增長所具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也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

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突出地表現為文化直接融入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擺脫了過去作為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的從屬地位,發展成為內生主導因素而具有了新的意義。市場機制的發育和延伸,使人文精神在生產領域越來越商品化和產業化,許多生產文化產品的企業不斷出現,在商品生產中,各種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附加值越來越影響產品的競爭,文化價值觀念的變化正在帶來愈益強勁的新產品開發、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如,綠色文化帶來了綠色產業、環保產業的發展以及對傳統污染產業的遏制,現代人文觀念帶來了觀光農業、文化旅游等等。

文化與政治的相互交融,在世界上更有其突出表現。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其《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一書中,提出了軟力量這一概念,并闡述了美國軟力量的優勢。他說,人們通常把權力理解為希望別人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的能力。當我們考慮怎么叫別人去這樣做時,有三種基本方法。第一種是強制或威脅,我們稱之為“大棒”;第二種是用金錢去收買或賄賂,我們稱之為“胡蘿卜”;第三種是通過一種吸引力使人們合作,使人們做你所希望做的事情,我們稱之為“軟力量”。事實上,你可以用人們所希望的東西來吸引人們。美國傳統所用的吸引力就是用其文化、價值觀、人權以及政策來吸引人們如其所希望的去行事。人們可以看到,美國贏得冷戰并不是僅僅靠的是軍事硬力量,它也是通過軟力量實現的,比如通過交流計劃、美國之音的廣播等等,這些都是軟力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知識)、人才、教育三位一體,構成國家權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力量的強弱直接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一種重要力量資源,對于能否在國際斗爭中取得主動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文化生產力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文化生產力作為社會生產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發展階段相比較,它在當今時代的經濟發展中,正在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作用于經濟的發展,并且日益成長為推進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1.文化以精神力量的形式誘導和激發人的創造潛能的釋放。文化首先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和理念而存在,它總是能夠把人們籠罩在它的光環之下。因為文化總是存在于一切物化形式和內涵形式之中,總是內在于人們的行為、心理、觀念和意識之中。人們無時無刻、有意無意地受到某一文化形式的熏陶,并潛移默化為人們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經濟活動首先是人的一種有意識的主體創造性活動,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行為主體——人的參與。因此,人的這種有意識、主動的活動必定受其固有的思想觀念、心理及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的支配與約束。可以說,人的經濟活動恰恰是在某種文化因素的制約下進行的,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人們對財富的評價、欲望以及為獲得財富而作出努力的態度是不同的”,而“各種社會制度對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鼓勵或限制也各不相同。”應該說,作為生產力的主體,他的創造能力作用的發揮程度除了受到其本身的實體(體能)的影響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教育程度和他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力。如果人本身的創造能力是一個原材料的話,那么文化則是一種催化劑,文化通過提供科學思維形式如概念、判斷、推理,在對與錯、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等問題上,提供正確的判斷標準,進而提高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不斷調控人們的活動及其方式,它能促進人的潛在創造能力的釋救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使之轉化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然,這種文化指的是先進文化,積極健康文化,而不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由于文化影響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持久性,從而使受影響者有著一種不斷前進、不斷創造更多價值財富的沖動,一種欲望或者說渴望,也正是有了這種意識,促使他不斷地產生著追求真、美、善的內在動力,這正是文化的功能所決定的,也是意識能動作用原理的具體表現。

2.文化以生產力的形式作用于經濟發展。在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中,精神生產力是生產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自然地包括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兩方面。認為“一切生產力即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精神生產力以一種加速度規律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化生產力作為精神生產力的最集中表現形式,在當今時代已越來越顯現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生產力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表現為兩方面: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發生質的變化,經濟增長所依賴的途徑和手段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同的主導要素的變異,經濟增長方式就會發生變化。當文化要素和人的創造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要素時,必然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物質資源要素和物質生產力來推動經濟增長,而文化生產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它主要以精神生產力的形式和文化資源要素來推動經濟發展,它推崇和強調集約型增長的發展理念。從它們的作用表現來看,傳統的增長方式表現為“硬驅動”,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注重有形資源和客體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資本構成中硬性資本占據了主要地位,驅動其發展的主導要素是自然資源、土地、資金、機器等。文化生產力則強調無形資源和主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高級人力資本、知識產權資本、技術資本和文化資本等軟性資本,成為核心驅動要素;其中,特別強調人的創造力,強調文化要素的推動力量。與此相聯系,它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具體的發展途徑。從傳統增長方式來看,它更多地依賴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一般是不可再生的,唯獨知識與文化是可以永續利用的,是可再生的,也是可以無限和重復利用的,同時它還是可以不斷地增長的。這樣,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價值追求有機地統一起來了,達到了不謀而合的目的。

二是文化生產力拓展了生產力客體要素的范圍。生產要素越多樣化,經濟發展的要素儲備就越厚重。文化生產力,它把一切物質資本和知識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精神與潛意識資本都視為自己的客體,顯然,它打破了并超越了物質資本中僅把實物資本作為自己客體的局限領域或狹隘范圍,為文化生產力的作用發揮提供了更加廣大的資源源泉,使生產力主體和客體相結合的范圍更加寬廣,結合的形式更加多樣,結合的效果更加多層面。文化生產力把一些具有歷史積淀的物質載體如歷史文化建筑、神奇的民間傳說以及一些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元素等都納入自己的客體范疇和資源序列,并加以開發利用,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利資源;另一方面,它通過開發“人腦”這個主體資源,促進人的創造力的無窮釋放,實現“無中生有”和“有中生優”的轉化,把這些資源有效地進行開發利用,使之轉化為經濟資本。

三是文化生產力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文化生產力對經濟結構的優化作用,是通過產業的融合和新建來實現的。文化生產力本身具有廣泛的滲透性、融合性和創新性,它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打破傳統的產業界限,可以同時與不同的產業產生關聯,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能夠與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實現產業結構的重塑和新建,進而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另一方面,它對傳統產業結構進行解構,為傳統產業增添新的能量。文化生產力通過滲透機制、轉換機制、提升機制,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解構。滲透機制主要是指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傳播,文化理念滲透到傳統產業的設計、營銷、市場、品牌、經營管理等環節,從而改變傳統產業的價值創造鏈條,對傳統產業的價值創造起到畫龍點睛之效。以制造業為例,文化產業中的工業設計、品牌策劃、營銷推廣等,不僅增加了制造業的附加值,也使產業結構趨于軟性化。轉換機制是指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資源逐步從傳統產業流向文化產業,從而加劇了傳統產業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傳統產業內部自身的結構調整,達到移花接木的效果。提升機制是指文化產業通過提升工業、服務業的文化含量與經濟價值,提升整體社會經濟的質量,實現對傳統產業點石成金的效果。

在滲透、轉換、提升機制的基礎上,文化以多種產業的形式推動著經濟結構的優化。主要有四類:第一,文化主導產業,即以文化作為主導發展要素的產業,在該類產業中,文化是其發展的靈魂和核心,技術、資本等其它要素服務于文化的展示和傳播。第二,文化驅動產業,即文化作為重要驅動要素的產業,該類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要求,但是,文化與其它要素共同構成了該類產業的驅動要素。第三。文化提升產業,即文化元素能夠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產業。此類產業有自身的運行規律,脫離文化因素也可以發展,但是文化元素加入后,會不同程度地提升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第四,文化滲透產業,即受文化影響較弱,文化影響力需要逐步滲透的產業。此類產業基本上屬于純粹物質性產業,且主要處于中間產品生產領域,與精神文化需求距離較遠。文化產業解構傳統產業基本上根據這四類產業展開,走出了包括文化主導產業——文化滲透產業——產業結構調整、文化主導產業——文化提升產業——文化滲透產業——產業結構調整、文化主導產業——文化驅動產業——文化提升產業——文化滲透產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具體路徑。

3.文化以產業化的形式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正是文化生產力在當今社會生產力系統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它越來越從意識領域走向實踐領域,從精神領域走向物質領域。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生產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一是市場化程度提高。文化產品的生產、交換、消費日益與市場和資本相結合。二是走向集中化。現代技術使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標準化、集約化,特別是音像制品、報刊、藝術等可以通過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成為“文化工業”。三是形成國際化的文化市場。文化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不斷提高。四是精神生產在更大范圍內進人物質生產領域。精神文化的創新轉化為物質成果的周期大大縮短。五是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工界線日漸模糊,“經濟人”不斷地向“文化人”轉變。也正是文化生產這種根本性的歷史性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力已經轉變為更加體現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的文化產業,使宗教、法律、道德、科學和藝術這些人類所擁有的特殊方式已經日益融人文化生產的全過程并成為其重要內容。 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是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早在2001年,澳大利亞文化嚴業增加值就達到118億澳元,占GDP的比重為3%,居民用于文化和娛樂的支出在所有消費支出項目中居第2位,僅次于住房、水電和燃氣的支出;美國在2001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為4 063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4%;加拿大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了3%。英國更高,用于文化娛樂的消費支出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比重超過11%,占GDP比重超過7%。

應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文化產業轉化形式或者說是新發展的創意產業,在當今世界成為一個十分“陽光”的產業,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從創意產業興起的背景來看,它是一種與文化緊密聯系、白下而上的發展戰略,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部門成為早期創意產業的主要內容。創意產業是源自于文化產業,同時又超越文化產業的新型產業形式之一,不僅包容了“以物質資本、經濟資本為運轉方式”的傳統產業,還拓展了“以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為營運方式”的新產業內涵。目前。它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產業形式,并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占有份額和比重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作為創意產業起步最早的英國,2002年,英國的創意產業創造了1125億英鎊的收入。就產值而言,創意產業成為英國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產業。1997-2001年間,英國以文化為主體的創意產業年增長率達到8%,是同期英國總體經濟增長2.6%的3倍多,對經濟的貢獻率達4%,成為英國發展最快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增長率平均為5%,而整體經濟就業增長率則為1.5%。英國的創意產業是雇用就業人口的第一大產業(2001年創意產業聘用195萬的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4.3%,就業人數超過該國第一大產業——金融業。在美國,創意產業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產業。從1996年開始,文化創意產品超過其他所有傳統產業產品,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到2002年,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達到5351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24%,創造就業崗位800萬個,接近全國總就業人數的6%。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創意產業也很有特點,其產業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

三、文化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態勢

當今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是相互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從總體來看,這種競爭集中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又體現在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競爭上,其背后實質卻是文化的競爭,這也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新態勢。

從經濟實力競爭方面來看,大力發展經濟是各國的首選國策,爭奪經濟實力優勢成為競爭的中心。從本質來看,這種競爭的背后,其實是文化的競爭。這可以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態勢得到驗證。信息經濟、智力經濟、知識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正日益被各國所重視,它顯示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這些新的經濟形態,都是以知識、信息等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無論是其占有使用、生產配置還是交換消費,都離不開文化要素的參與,這樣一種經濟,應該看作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文化經濟。誰擁有了這種文化優勢。誰就會擁有贏得經濟競爭優勢的最牢固的基礎和最根本的力量。

從科技競爭方面來看,科技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所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迅速轉化,使它越來越參與到解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對外政策的重大問題之中,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性因素。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的:“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當前,許多國家正在搶占科技制高點和前沿陣地,爭先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高科技的作用是巨大的,從經濟角度來講是生產力,從政治角度來說是影響力,從軍事角度來看是威脅力,從社會發展而論是推動力。誰能奪得高科技發展的優勢,誰就可能在經濟上更加繁榮,政治上更加獨立,軍事上更加強盛,外交上更加有力,戰略上更加主動;一句話,在綜合國力上更加強大。盡管如此。我們必須看到,科技競爭的背后,是一種科技創新的群體意識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這是科技發展的土壤,沒有這種文化的支撐,也就是沒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社會氛圍,科技發展就會缺乏后勁。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競爭的實質,就是文化的競爭。誰擁有這種文化,誰就有了科技競爭的最深厚的基礎和持久驅動力。

也正是因為這樣,和冷戰時期相比較,當前國際競爭態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競爭領域從軍事轉變到經濟、科技和文化;競爭的形式從有形和顯性為主轉向為無形和隱性為主;競爭手段從輸出商品轉為輸出價值;競爭目的從謀求軍事霸權向謀求經濟霸權和文化霸權轉變;競爭的焦點從軍事力轉向綜合國力。競爭沿著軍事——經濟——科技——文化這樣一種軌跡和路徑演進。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想謀求世界霸權,實質是讓世界認同其文化價值觀。搶占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是為謀取文化優勢服務的,這也是其最根本的目的之所在。俘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靈魂是最大和最終的勝利。也正因為如此,以上這些競爭,總是圍繞著文化這種“沒有硝煙的競爭”而展開,并且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劇烈。

可以說,文化力是一種可造就生產力的“生產力”,一種形成經濟力、軍事力、外交力的“軟件”。總之,當今世界的競爭,總體看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心是經濟實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競爭,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造力的競爭。

也正是文化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很多省區,都紛紛舉起了“文化圖強”的大旗,旨在通過加強文化建設來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力量,推動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如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河北省、浙江省、甘肅省等都先后打出了建設“文化大省”“文化教育強省”的旗幟,確立了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目標,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助推文化的發展。這些都是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和發展趨勢的明智之舉,必將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力量,提供更加強有力的發展后勁。

結束語

歷史是公正的,時代潮流也是公正的,它給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發展機遇。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時代大潮流為我們民族的復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發展舞臺,只要我們抓住這一機遇,適應這一潮流,在大力發展物質生產力的同時,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必將贏得世界,贏得時代,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