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大學文化中的奉獻精神
殷潔
摘要:結合大學的實際情況,傳統的奉獻精神將注入新的主題。奉獻精神應用在教學上為授道精神,對所授學科做深入研究,教授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應用在研究上為求真精神,參加科學普及活動,維護科學研究的真理性;應用在社會責任上為志愿精神,成為回饋社會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大學文化 奉獻精神 授道 求真 志愿
學生存發展的精神核心,在較長時期內維持和延續并逐步形成大學的文化底蘊。大學文化涵蓋很多方面,這里提及的奉獻精神是其中一個經典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時代的人都會賦予它不同的內容,結合大學的實際情況,傳統的奉獻精神也必將注入新的主題。
一、奉獻精神應用在教學上——授道精神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苯處煹娜烁聍攘碜杂趯W術水平、道德情操與身體修養的完善統一,不僅要在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本著對學生負責、奉獻的精神,教師授課前應對自己所授課程做精心準備,對所授學科做深入研究,從縱向發展歷程推論現行理論的科學性;從知識橫向交叉聯合闡述學科的實用性。加深學生對學科的認識,強化教學效果,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效果。
另外,教師還要教授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終身學習是每個社會人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既要重視學校教育,也要重視社會教育;既要學習科學知識,更要培養素質能力。應告訴大學生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即使今天擁有較高的學歷,但如果缺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念,不能適時進行知識更新,終將被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所淘汰。只有學會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二、奉獻精神應用在研究上——求真精神
科學創新、勇于探索真理歷來被視為學者的天職。實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科學研究持續性發展的內在要求??茖W的誠實性和嚴格遵循良好科學實踐規范,是科研工作質量的必要保證。在大學各類研究活動中,基礎研究應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探究未知世界的真相;應用研究應以結合客觀實際應用為準則保證成果的實用性;社會研究應不受利益集團的左右,發表獨立的學術見解。對科學求真精神的追求始終不能松懈,這是科研工作自律性以及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保證。
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的價值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型的勞動者將成為新時代建設的主體。因此,提高國民科技素質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大學研究型學者也有義務參加科學普及活動,把科學知識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告知大學生或社會公眾,讓勞動者來共同驗證科學研究的成果。
大學研究人員作為專業和智慧的群體,在科學問題上要比一般公眾或外行人具有更為專業的判斷力,尤其是那些從事由發現向實際應用轉化工作的人員,更有責任去預測和評估其工作的實際后果。因為掌握比其他人更準確、全面的科學知識,能更準確、全面地預見這些科學知識可能的應用,他們有責任去評估有關科學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有責任防止違反道德的科學研究或產生不良影響的科學應用,維護科學研究的真理性,保證科學思考的成果造福人類,在可預見的范圍內,保證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的人性化、和諧化。
三、奉獻精神應用在社會責任上——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大學師生參與社會活動、回饋社會的精神動力,也是奉獻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
志愿精神的實質,是人們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識、關懷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利他精神和奉獻精神,受個人偏好影響的自覺行動。志愿精神是貼近每個普通人生活的精神,能讓每個社會人負起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精神財富。
如果大學培養的學生只知道向社會索取、不知道向社會回饋,長此以往會造成青年思想空虛,轉而追求物欲,那樣只會導致建立自私狹隘、好逸惡勞的人生觀。從多渠道鼓勵大學師生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崇尚志愿精神,大學師生將會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感受辛勞與快樂,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建立,提升大學整體的精神風貌。
志愿精神將引導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中不斷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參加志愿活動,除充分發揮自身所長之外,還可走出狹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廣闊的社會,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而且志愿者也獲得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志愿者既表達了對弱者的關懷,又提高了自己對人類良知和社會道德觀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志愿者在奉獻服務的同時,把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機會,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志愿精神有助于幫助志愿者實現自我價值,強化志愿者無私、利他的行為能力,為大學文化培養了一批高水平有能力的行為主體,為文化進步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參考文獻:
①楊大光,終身教育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月第22卷第2期:13-14.
②王秀濤,試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2月第8卷第1期: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