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務中跨文化沖突現象探討
王勇劍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步步深入,各種不同文化的國家和地區間的各種交流越來越活躍,其中國際商務活動的高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相應的,在這些活動中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化沖突。不同文化間的摩擦給商務活動的開展增加了麻煩,甚至直接導致商務活動的失敗。所以,跨文化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對商務活動中文化沖突的現象及其原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跨文化沖突;原因
1 引言
跨文化又叫交叉文化,跨文化研究始于二戰后的美國,是指具有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跨文化沖突是由于人們的文化背景顯著不同而出現的沖突。它表現為東西方文明及不同文化圈的交流與沖突;不同制度文明的相互沖突;同一制度文明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2 跨文化沖突現象例舉
(1)時間上的跨文化差異。以美國、德國和瑞士為代表的單色時間文化,商務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應制定計劃,時刻表、截止日、談判、約會等非常準時,時間單位被劃分得很細,對已定的約會時間通常不會輕易失約或改變,他們也不會在同一時間里有兩個約會,商務約會遲到15分鐘在美國是非常失禮的,一定得道歉,并說明原因。在阿拉伯敘利亞國家,與一位正在商談的客人因時間關系而終止談話,是難以想象的。東方為多色時間文化,把時間看做無止盡、無限度的資源,強調事務的完成和人的參與,中國人到了規定做某事的時候還在做其他事,在兩人談話時其他人進來插上幾句話或商量其他事,在印度尼西亞讓客人等45分鐘思空見慣。
(2)服飾的跨文化差異。在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服飾能反映不同的政治權力和社會階層,服裝都有威嚴的說服作用。而服飾的顏色更是含義不同。美國一家公司曾經計劃在臺灣為其產品打開銷路。在搞產品促銷的活動中,公司給潛在顧客發送綠色的棒球帽.。綠色貼近自然,棒球是美國的一項非常普及流行的活動。美國人認為綠色的棒球帽肯定會大受歡迎,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綠帽子有著特殊的含意,自然此路不通。
(3)數字上的跨文化差異,由于漢文化祟尚偶數,所以“二”除了用作數詞以外。還是一種吉祥象征,具有表示夫妻幸福的象征意義.在英美文化中,“二”不是吉數,曾“被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視為‘劣根、邪惡之源‘”.相反,奇數(13除外)卻為吉祥數字,比如“3”被看成“完美的數字”、“造物主的象征”.可見,漢語的“二”和英語的“two”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九”在中國是個“吉祥”的數字.在中國、日本和朝鮮,對于“四”,人們會聯想到“死”.我國“6”象征順利、吉祥,而666”則更是非常順利.但在美國有些人對“666”是避而遠之,因為他們認為“666”代表魔鬼.在對西方的商務活動中應避免這些數字。
(4)語義特別是漢語中成語、諺語、格言、俚語、俗語、歇后語上的跨文化差異,石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石獅在中國有特定的含義,眾多文章中都以獅子來指代中國。2004年第12期《汽車之友》雜志上刊登了一則豐田新車的廣告,其內容是在野外崎嶇的山路上,有一輛行駛在路上的豐田車,兩只石獅蹲居路側,其中一只挺身伸出右爪向“霸道”車作行禮狀,該廣告的文案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此廣告一刊發,在中國讀者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被認為傷害了廣大讀者的民族感情。我國一公司在向外商推銷國產“白象”牌電池時,在廣告中大肆宣揚“whiteelephant”的性能如何好,卻不知“whiteelephant”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可能產生的“(保管起來既費錢又費事的)累贅東西”的含義,以致聰明反被聰明誤;再如,在外籍教師休息室門上寫上醒目的“Restroom for ForeignTeachers”,以示照顧,而不知道“restroom”是盥洗間的別稱,以致使外籍專家啼笑皆非。“與百事共同生存”的主題廣告用泰國語翻譯出來就有“與百事一起從墳墓中走出來”之意。
(5)行為和行為語的跨文化差異。表示問候的方式點頭、鞠躬、握手、擁抱、親吻或眉毛一豎,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和意義。“OK”手勢,中國人可能表示“三”之意;美國人含義為“好”;法國人認為這是“零”或“一錢不值”;在保加利亞和比利時,其意思是“你這個鱉”;而在意大利南部某些地區則表示“笨蛋”。美國人表示問候的方式是熱情使勁地握手;法國人卻是輕輕碰觸式的握手;日本的問候方式是鞠躬,彎腰程度和時間長短與對方相同;澳大利亞則是男士之間熱情握手,男女之間的握手,必須是女方先伸出手來;印度人是雙手手臂在嘴巴下合攏,拇指貼胸,并輕微點頭,但千萬不要主動向婦女伸手,因為與女人進行身體接觸被認為是十分無禮的;泰國人是把雙手放在胸前作祈禱姿勢,然后稍稍鞠躬;希臘人是擁抱,并在雙頰上吻一下或握手;智利人是握手,并在臉頰上吻一下;斐濟是微笑,并把眉飛一豎;在拉丁美洲,熱烈的擁抱問候在男性和異性中間都很普遍,男人在擁抱后還常常友好地拍拍對方的后背。在中國、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的人交談時比較注重坐勢,正襟危坐的時候較多,女子蹺起二郎腿是舉止輕浮或教養不良的表現。而英語國家女士卻認為腳腕交叉無可非議,在不太正式場合蹺起二郎腿也無不可,男士可隨便將雙腳放在桌上,這種行為決無失禮。在一般的介紹場合,當有人向女子介紹時,中國女士應站起來,而英語國家女士可坐著與他人握手或問候,這也是一種西方遵守女士優先的規則行為。不同文化的人交談時的眼勢也不一樣,西方人目視對方參與交談,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專注、感興趣,而中國人,特別是女士,則不時地轉移目光,避免與對方目光相遇。 (6)行為方式或處事方式上的跨文化差異。美國人采用外向型交流方式,盡量以簡單、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行為上趨于我行我素,獨來獨往重視自由競爭和個人主義,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另外,美國人對爭辯情有獨鐘,語言具有對抗性,口氣斷然。他們認為爭辯不僅僅是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也有利于解決問題,觀點的分歧并不會影響人際關系。而東方文化中,為了保全雙方的面子、群體的面子或別人的面子,經常使用曖昧的、間接的語言。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絕或反駁,而是迂回曲折陳述自己見解,或支支吾吾以示為難。“和為貴”的價值觀盡量避免摩擦,友誼第一,反對彼此傾軋,將個人能力與企業報酬和補償結合為一體。西方文化是契約文化,他們非常重視契約的精確性,也非常尊重契約的權威,契約一旦生效就會嚴格執行。而東方文化的傳統倫理思想所注重的則是人倫情誼關系,追求心理上的認同與和諧,對于企業規則和契約往往認為是由于相互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的補充約束。在美國,談判代表實權在握,可以在他被授權的范圍內自行做出決策。個人敢于負責在美國人眼里是一種美德,是積極進取的表現。然而,日本人或中國人的決策,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一般來說,他們都竭力避免個人做決策。中國的國民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說“體面”。在談判桌上,如果要在“體面”和“利益”這二者中作出選擇,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體面”;而西方人則不一樣,在“體面”和“面子”二者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在調節人的行為和處理糾紛方面中國文化習慣于回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著重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大多數西方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上考慮問題。中國人“官本位”的思想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視制度、藐視法律,習慣于靠當官的“后臺”來做交易,并且想當然地認為,只有這樣才“可靠”。
[1]車麗娟,胡英坤.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文化沖突現象分折[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7(6):66-67.
[2]王軼梅.國際商務中如何管理跨文化沖突[J].國際商務研究,2006,(5):59-60.
[3]姜淑芹,張紋禎.跨國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交際[J].集美大學學報,2005,(4):62-66.
[4]王玉平.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因素[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4,(5):79-81.
[5]竇衛霖.國際商務交往中的語言文化差異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2002,(1):37-42.
[6]劉雯祺.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商務活動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23,(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