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后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佚名
摘要:作為一種廣泛流行于當今西方社會的哲學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在國內學界也引起廣泛關注。但究竟什么是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是怎樣產生的,在對這 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上國內外學界存在著諸多分歧。杰姆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思路出發,把后現代主義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變遷聯系起來,將后現代主義 界定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從總體上對后現代主義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分析。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中圖分類號:K248.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15-0102-03
一
發展著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杰姆遜研究后現代主義的依據。二戰之后,資本主義發生了重大的社會變化。在《馬克思主義與形式》的序言中,杰姆遜提到 “后工業化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組織的新方式”及其帶來的新文化形式。杰姆遜指出,在所謂后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尤其是在美國,后工業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使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組織方式發生了變化,諸如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特別是廣告工業的急劇擴張等等使文化作為商品進行批量生產成為現實。杰姆遜認 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組織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人們在經驗方式上的變化:一方面是個人生活越來越封閉于豐裕社會的壁壘和禁錮之內,越來越離開這個世界上生產 與勞動的現實;另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的服務性經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虛幻的景觀社會,以致人們“居住在一個由人工刺激和電視傳播的經驗所構成的夢幻世界里”, 而重大的形而上學問題,關于存在和生命意義的基本問題,“從來沒有顯得這么極為模糊和不且題旨”[1]8。在《后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中,杰姆遜進一步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變化進行了描述:“正如我認為的,非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一樣都已達致了共同的感覺,即一種新型的社會開 始出現于二次大戰后的某個時間(被五花八門地說成是后工業社會、跨國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媒體社會等等)。新的消費類型;有計劃的產品換代;時尚和風格轉 變方面前所未有的急劇起落;廣告、電視和媒體對社會迄今為止無與倫比的徹底滲透;市郊和普遍的標準化對過去城鄉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緊張關系的取代;超 級高速公路龐大網絡的發展和駕駛文化的來臨——這些特點似乎都可以標志著一個和戰前舊社會的徹底斷裂。”[2]418
對于資本主義所發生的劇烈的社會轉型和裂變,各路各派的“新話語”作出了種種解釋,如鮑德里亞的符號政治經濟學說,福柯的微觀權力學說,哈貝 馬斯的交往理性學說,利奧塔的語言游戲,等等。雖然這些新話語彼此之間存在著許多激烈的爭論和分歧,但依據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論,這些話語在共享 的觀念和態度方面存在著驚人的家族相似性,比如這些話語都著眼于批判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拒絕統一性、總體性和普遍化而偏愛差異性、多元性,都沉溺 于話語之中。一股后來被西方社會稱為“后現代主義”的哲學文化思潮產生了。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的確發生了某種深刻的歷史轉向。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這種歷史轉向,以及伴隨這種歷史轉向而來的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呢?
杰姆遜指出,雖然并不是今天所有的文化就可以用“后現代”來概括,現代主義的文化特征也還存在,但是,西方文化在50年代末出現的“斷裂”已 經足以使現代主義文化退居后臺,一種異于現代主義的文化已經突顯為一種新的文化主導因素。在《后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中,杰姆遜指出,“后現代主義”更是 一個歷史時期的概念,“其作用是把文化上新的形式特點的出現,聯系到一種新型的社會生活和新的經濟秩序的出現——即往往委婉地稱謂的現代化、后工業或消費 社會、媒體或大觀(Spectatle)社會,或跨國的資本主義”[2]399。杰姆遜相信,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和這個后工業的、消費的或跨國的資本主義, 或稱晚期的資本主義息息相關,而杰姆遜的意圖就是要挖掘出后現代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息息相關的關系。
二
資本主義的生產即為剩余價值的生產,即為資本的生產;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值自身,創造剩余價值。這決定了資本的邏輯就是積累、擴 張、商品化、利潤最大化和競爭的邏輯。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同時也存在著它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即勞動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集中之間的矛盾,以及由這一矛 盾所造成的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之間的矛盾。它們構成資本主義不斷深陷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也構成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控和重獲生機的原因。
我們看到,雖然馬克思曾斷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預示了勞動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集中之間的矛盾達到了與資本主義的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因 此在這個時候,資本主義的喪鐘將會敲響,資本主義的外殼將會爆炸,剝奪者將要被剝奪,然而自1825年資本主義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以來,我們眼見的事實卻 是,資本主義不僅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至今存活,而且每次危機過后,資本主義都通過在危機中的痛苦蛻變而進入了一個更大的活動范圍,一個更寬廣的控制、投 資、改造和滲透的領域。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以及二戰后的繁榮發展亦是如此。經濟上的大蕭條最終引發了政治上的世界大戰,而戰后的經濟又 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和新科技革命的刺激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使資本主義又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并且在更寬廣的領域里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杰姆遜認為,與16世紀資本主義時代開始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相比,二戰后的這種恢復和發展不同于以往任何階段:它呈現為一種高度的現代化: 資本的擴張不再局限于工廠和車間,不再局限于某一個行業,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種生產技術與另一種生產技術的競爭,而是以投機的形式出現,用德里達的措辭就 是,價值的幽靈在碩大的、世界范圍內的、支離破碎的幻影中相互角逐。杰姆遜指出,從戰后60年代開始,自古典資本主義中幸存下來的自然的最后遺跡即第三世 界和無意識被消除:前者表現為農業的被迫資本化、農民的被迫無產階級化以及相關的傳統農業文化的消失;而后者則表現為文化的被迫資本化以及文化的獨立自主 性被資本的邏輯同化。因此,60年代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它標志著資本的擴張又有了新的特點,并且因其擴張的深度和廣度與先前明顯不同而進入了一個新 的時代。
杰姆遜認為,這個新時代的特點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資本依附于新的信息技術穿上了文化的外衣,而文化則開始與數字化、復制化等信息技術寸 步不離,滲透在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西方有學者稱此現象為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第二,文化被資本殖民。如果說在資本主義以往的現代化過程中還 有資本長期無法侵入的領域,那么這個領域就是無意識,就是日常生活領域,亦即精神文化領域。但是現在,這一領域也委身于資本,與晚期資本主義的其他生產領 域一樣,成為資本主義商品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擴張,并引發所謂“文化全球化”①的問題。這一擴張過程是通過龐大的跨國公司實現 的。跨國公司向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輸入資本的同時,也夾帶散播資本主義的文化,并使文化的生產與傳播受制于資本的邏輯。所有這些,表現在經驗的層面上,就是 文化被貼上商品的標簽,被批量地復制、銷售和消費。在這種技術化與商品化的體制中,文化亦成為一種工業,失去其人文關懷的原義,淪為只是向人們提供娛樂和 消遣的消費品。用杰姆遜的話說,后現代主義的“上帝之死”——甚至“人之死”——甚至宗教與哲學的“終結”把現代人置于普遍焦慮與危機的情境之中,但它并 沒有給現代人提供真正走出這種焦慮與危機的道路。恰恰相反,雖然后現代主義鼓吹的言辭看似更加人性化、社會化和“文化化”并全神貫注于這種焦慮和危機,但 它并沒有解決問題。因為目之所見,浸透和充斥我們這個社會的不是新的價值,而是消費主義的視覺文化[3]358。文化摒棄了對生命意義的拷問,本能的沖動 和感官的享受成了真理之源。 戰后經濟發展的這些新特征及其所帶來的文化產業的擴張、文化資本和文化商品的流通、文化價值的對抗以及文化的獨立性的日漸削弱,使人之為人的文化本性問題和文化壓迫問題現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
三
杰姆遜借鑒恩斯特·曼德爾(ErnestMandel)在《晚期資本主義》一書中提出的資本主義分期理論,從資本的擴張入手,將資本主義分為 三個時期:市場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當前的晚期資本主義。這三個時期分別以資本的自由競爭、競爭導致的壟斷資本以及資本的跨國運作為特點,同時對應地 都有自己作為主導形式的文化模式: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現實主義對應于市場資本主義,現代主義對應于壟斷資本主義,后現代主義對應于晚期資本 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階段,即馬克思的《資本論》所研究的階段,是所謂市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也有稱之為古典式資本主義的。這一階段中,資本的 擴張邏輯主要實現于可見的物質形態之中,而文化的主導形式也是現實主義,即注重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以及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十九世紀八十年 代,資本的擴張進一步加劇,推動資本主義開始由國家市場向世界市場轉變,出現了壟斷企業和大規模的工業化。列寧稱此階段的資本主義為帝國主義。資本的擴張 推動規模化現代工業的興起,這極大地解放和促進了生產力,但作為個體的人卻越來越感到孤獨無依,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自由、博愛、平等等道德觀念被現代工業 批量制造的槍支彈藥擊得粉碎,社會、人、自然之間的關系陷入深刻的危機之中。這些社會現實表現在文化上,就是新型的文化形式應運而生,即現代主義。可能是 無法直面丑陋的現實,所以不同于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不直接描寫社會和人生(少數藝術家例外),而是采用荒誕的或寓意的語言將社會、人、自然與自我的關系變 相扭曲地影射出來,抽象成為文化主要的表達方式。二戰后,資本的擴張滲入尖端技術領域,商業企業的形式也改變了,金融資本時代來臨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 會里,土地投機和股票市場已經成為主導的經濟因素,投資和股票市場比實實在在的工業生產更加引人注目,金融交易中唾手可得的可觀的利潤使金錢似乎源源不斷 地生產出來。這些金錢也不再是之前的棉花錢、大麥錢或者紡織錢,而是脫離了哺育它的具體場所,變成了自由浮動的神秘之物。“大量金錢環繞全球的閃電般的運 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它們顯然也產生了新的政治障礙,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日常生活中也產生了新的不可再現的征候”[3]351。這種新的征候,表現在 文化上就是現代主義時期已經顯現出來的抽象問題更加嚴重了。杰姆遜認為,如果說現代主義忠實地再現了列寧所謂的“帝國主義”時期由資本擴張所帶來的愈加嚴 重的抽象,那么今天所說的后現代性則是另一個尚未到來的抽象階段的征候,它在性質和結構上都不同于以前的抽象。援引阿銳基在《漫長的20世紀》里的觀點, 杰姆遜將其描繪為我們自己時代的金融資本主義即全球化社會的金融資本時代,以及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抽象。資本的擴張帶來文化形式上的變化;反之,我們研 究文化也不能離開經濟框架。因此,杰姆遜認為,“關于金融資本主義的任何綜合性的新理論都需要深入到擴大了的文化生產領域去測繪其效應;實際上,大眾文化 生產和消費本身——與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術一起——與其他晚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領域一樣,都具有深刻的經濟性,都完全是后者普遍化了的商品系統的組成部分” [3]352。
現代主義是資本商品化邏輯的產物,后現代主義取代現代主義可以被看作是資本邏輯的進一步強化。杰姆遜認為,當前階段的資本主義是比以往任何時 候都要純粹的資本主義,因為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恰好證實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商品化的論斷:即商品社會的規律驅使人們不斷生產日新月異的產品,務求 以更快的速度把生產成本收回,并且把利潤不斷地翻新下去。為了獲得利潤,資本可以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任何一個領域。二戰后,在這種資本無止境追求利潤的體制中,文化的生產越來越明顯地受到資本邏輯的控制,文化的邏輯被資本的邏輯吸收并被納入商品生產的總過程之中,從而改變了自己以往基本的文化角色和社會功 能。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席勒、黑格爾等都認為人的美學以及審美這一部分是拒絕商品化的。康德將人類活動分為三類:實踐的、認識的和美學的,并認為美、藝 術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其不屬于任何商業企業(實踐的)和科學知識(認識論)領域。杰姆遜指出,如果說第二階段中資本主義通過暴力,以外在的手段使世界殖民地 化,那么第三階段的資本主義就是一種更深刻的滲透,因為在這一階段中,美、藝術、文化作為惟一可以拒絕資本和商品化的范疇也消失了。文化全面“移入”社會 生活,在塵世間“驚人地擴散”。但這種“移入”并沒有提升文化也沒有提升生活,反倒是因為資本的均質化而造成了文化自身的黯然失色和平面化,同時也造成了 社會生活的平面化、標準化和索然無趣。
總之,在杰姆遜看來,后現代主義的出現與資本主義的第三階段即晚期資本主義階段的資本擴張具有緊密聯系。“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只不過是在文化 的層面上反映了資本擴張的又一個階段,在此階段中,文化的邏輯被資本的邏輯所吸收,并成為資本繼續擴張和滲透的工具。由此,杰姆遜總結指出,“所謂‘后現 代主義’根本無法脫離晚期資本主義世界文化領域里的基本變化因素而獨存。這種變化,包括了文化在社會功能上的重大變化”[2]503。在后現代主義中,無 意識以及美學領域完全滲透了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方面無處不在。也是在此意義上,杰姆遜認為,后現代主義不僅是晚期資本 主義的主導文化形式,并且作為資本對文化徹底滲透和同化的標志而成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1]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2][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北京:三聯書店, 1997.
[3]詹姆遜文集:第3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Postmodernism: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LIANG Miao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As a fashionable but cryptical term from the west, Postmodernism is also paid close attention in domestic academe. However, both the forEign and demestic academe are not quite clear about the basal questions related to postmodernism, like what is postmodernism at all, and how it happened. Following the Marxist critical mode, Jameson relates the appearance of postmodernism to capitalism’s historical vicissitude, and considers that postmodernism is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 late capitalism; cultural logic